作者:彭敦运 播讲:谢东升
编辑和音乐设计:杨建松
题记:1912年5月8日,新伊大都督府军事参谋邓宝珊,面对东方,拔剑引吭:“赤胆能染大亚东,中华正需铁血冯!”
身后那队新军也跟着高呼:“吾辈定学铁血冯!” 
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人。民国时纵横西北的智囊,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甘肃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
第一次看到这条信息,就觉它宛如惊雷,震得每字都在跳动!
“铁血冯”是谁?
江夏冯超(1883~1913)。


清光绪九年,他出生在江夏老鼠尾山下的冯家湾(今纸坊街齐心村五组,小村已于2007年拆迁)。14岁考入湖北自强学堂时,父亲赐“惕庵”为字[1]。因为仰慕张之洞(同治二年探花)所以工书能文,以至惊师撼友,赢得“小探花”的时誉。

小探花的少年是在国家的风雨飘摇中度过的。那时义和团刚刚失败,无能的清廷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史无前例的屈辱,几乎葬送金瓯。
为了救国拯民,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创立了“中国同盟会”矢志前搏。受孙中山的启发,国内外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其中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共进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即使江夏一县,史上可查的就有同兴俱乐部、集贤学社、军队同盟会、种族研究会、中华铁血军、群治学社、自治团、军队同盟、将校研究团、武德自治社、兰友设、忠汉团辅仁会、振武学社、德育会、群英会、黄汉光复会、竞存社、神州学社、义谱社、振武尊心社、柳营诗社、益智社、数学研究会、文学研究社、自新文学研究会等25个[2]。

1904年5月,21岁的冯超被推选为“科学补习所”的“评议”(即“常委”),激情迸发的他当场就把表字改成“特民”,意在表达“特别能战斗”。翌年初夏,他与陆费逵(1886~1941)一起创办《楚报》,以“鲜民”为笔号,火力全开,猛烈抨击时政。尽管有“科学补习”做伪装,但因锋芒太露,“补习所”还是被清廷查封。不甘罢手的他又同刘静庵(1875~1911)一道组织“日知会”,他痛哭陈词令全场动容,再次被推为“评议员”。由于他思想活跃、笔快文犀,所以大凡“会”章“会”则多出其手。
1906年5月,同盟湖北分会成立,冯特民不仅是“评议”,而且一度被推会长。年底日知会还是被查封,他也遭到“大探花”通缉,不得不北上避乱。

却说还在冯超刚刚启蒙之时,武昌就发生过一件大事,即张之洞设营练兵,推行新政。不久这一措施还为朝廷所采,并分配给了湖北两镇指标(第8镇和第11镇)。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时,湖北就练出新军一镇一协(官兵总数达到16104人),成为仅次于袁世凯北洋新军的劲旅。

河南秋操(演习)之后,湖北新军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为封疆大吏青睐。这不,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伊犁将军长庚(1843~1914)就特地来鄂募兵六队(643名),擢杨缵绪(1876~?)为协统(旅长),率队前往伊犁。

正在河南徘徊的冯特民听到信息一下子来了精神,立即与李辅黄、方孝慈等40多人雀跃入伍,这让小同乡杨缵绪感激涕零;在路过兰州时,他又鼓动邓宝珊等一行应募。
7月5日到达伊犁后,杨缵绪开帐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冯特民为协部文书,统筹全旅文案,宣传并解读军规。风火就任的冯特民,不久就以团结伊犁各族,消除民族隔阂为宗旨创办了一份《伊犁白话报》,还以汉、满、蒙、维四种文字出版。由于理念先进、内容丰富、文图清新,一下子就抓住了各界眼球,赢得了“振聩起聋,开通民智”的佳誉。

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革命军占领湖广总督府后电约全国响应。

冯特民立即建议杨缵绪鸣枪起事,但杨觉时机不合。毫不气馁的冯特民硬是绝食废寝,泣劝三天,可那杨缵绪只是摇头苦笑,不为其动,不过私下里也着实佩服他的勇气与毅力。
然人算不如天,没想到就在这时,朝廷将杭州将军志锐(1853~1912,光绪帝瑾妃和珍妃的堂兄)调任伊犁,西来途中的他竟与陕甘总督长庚、新疆巡抚袁大化等多次密谋,准备西迁宣统、武力割据以抗共和。老谋深算的志锐也没想到当他抵伊时,江南形势早变,新疆也日新不昨。12月28日,刘先俊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率先举帜,只因叛徒告密而血洒辕门。

但这并未吓倒冯超,反到令他斗志更坚!
为了防止伊犁也学迪化,志锐不仅封闭了“讥弹时事”的《伊犁白话报》,还以新军和武备学堂学生斗殴为由,急令解散新军,免去了杨缵绪的一切职务。
原本观望的杨缵绪顿时傻眼:手下的几百南兵不仅没有拿半文遣返费,反被赶出兵营,流落街头。冻饿交加、坐困伊犁的他们怨声载道,甚至要将怨气泼向“杨协”。
敏锐的冯特民觉得时机成熟,他带领一群兄弟,坦胸扬拳、兵谏旧协:举义,光复!
这次杨缵绪下了决心。
下决心的杨缵绪,立即与冯特民等人秘议,不仅成立了起义指挥部,公推湖北武备学堂的高材生李辅黄为总指挥,还将起事日期定在1912年1月12日。
天不遂人,消息被泄。眼看武昌的彭刘杨故事就要在伊犁重演,冯特民大声疾呼:“君不见楚藩、洪胜么?别书呆子气,立反!”
李辅黄深以为然,砸拳拍板:兵动提前!
说干就干,五路死士夤夜齐出:
李辅黄亲攻东门,邓宝珊负责接应;
冯特民请率铁血团抢攻南库,夺取枪械弹药……
苦战一夜,如刀的罡风也没能冻住热血,其中四路奏功,唯有志锐的新满营尚在挣扎。
一身伤血的冯特民急见缵绪,建议他面请卸任的伊犁将军广福出面调停。
被枪口顶着腰部的广福岂敢不从?
当老北风撕开天幕时,志锐终被活捉。
处死了这个顽固的家伙后,冯特民号召义军到伊犁汉人街商会集合,宣布成立“五族(汉、满、蒙、回、藏)共进会”,并带头推举杨缵绪为会长;杨又仿武昌故事,亲荐广福为都督。这一举动立即遭到冯特民和李辅黄的激烈反对,但当多人同时说此法可行时,他俩也以大局为重,不再固执。
1912年1月8日,新伊大都督府成立,广福走马上任;杨缵绪被任命为总司令部部长,冯特民并任外交和民政两部主官……人们发现,都督府里既有新军,又有旧官旧吏,虽然革命党占有要职,但一把手却是伊犁旧将军。但无论如何,伊犁毕竟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故“伊犁独立,归附民国”,成为当年西北边陲史上的第一件大事;“军士商民,高呼万岁”也的确反映了边疆各族的心向。
翌日新伊大都督府致电新疆巡抚,劝其认清时局,宣布共和。但双手沾满刘先俊等志士鲜血的袁大化不仅不干,反而变本加厉地派出陆军协统王佩兰率部逆攻伊犁。
杨缵绪、冯特民等怒火中烧,立派李辅黄率军反击,并于精河大败清兵,眼看即获大胜,却遭先受长庚指令潜伏的骑兵团长钱广汉反叛,前功尽弃,方孝慈陷敌殉国[3]。
闻讯后的冯特民陪同杨缵绪亲赴前线,并与邓宝珊等身先士卒,血透征袍,王佩兰终于不支,败退乌苏。
1912年2月12目,清朝末帝溥仪无奈退位。
由于战事未平,新伊大都督府希冀邻国中立,没想到一直觊觎中华的沙俄领事,不仅重申当年的不平等条约,还几次收买流氓破坏新疆革命;8日下午竟然悍然出兵强闯伊犁。

是可忍孰不可忍!
虽然不是伊犁的全权代表,但却为伊方决策者的冯特民,立派副司长王纬彤出面交涉,但沙俄领事拒绝会见。此时已佩少将军衔且任外交司总长的冯特民驱车亲往,然而沙俄领事还是口出狂言:“没有我国保护,焉有伊犁平安?尔等必奉我听!”这狂言一出,冯特民的民族自尊心一下被激起:北极熊竟然这般无礼!但头脑清醒的他为了防止酿成国间风波,“嗖”地拔出佩剑,高喊道:“罗利波夫阁下,我不服!来,咱俩决斗,已定今后!”
灯光下冲天的剑气一下刺眯了领事的双眼,也让他张开的肥唇突然冻住,他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位文质彬彬的清国南蛮,竟然敢于刷新西方中世纪的好斗文化!
决斗,他哪敢;不决斗,他哪愿?副领事见状急忙转圜(huán),嚣张的罗利波夫这才借坡下驴,收回己说,承诺中立。
消息传回都督府,群情沸腾,邓宝珊才有本文题记所举。
冯特民的壮举激励了国人,却惊骇了新督杨增新(1864~1928),这位新军阀下令将冯特民升调迪化。看透了这一把戏的冯特民,坚决拒命。阴险的杨增新一面大造舆论,指责冯特民破坏统一,一面收买武夫马得元,于1913年10月率兵夜围了冯宅,将其杀害于惠远城,同时遇难的还有百胜将军李辅黄。

唉,历史为何总是这般叫人无奈!
无奈的我,只能扼腕憾叹:
当年西陲一声吼,伊犁河水也倒流。魑魅岂能遮日月,唯有正气壮春秋!
注:
[1]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 人物(下)[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1220.
[2]马敏,洪振强.百年来中国同盟会研究述评[J].史林.2012.5.
[3]徐华洲.临沂名将钱广汉的传奇人生[J].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2020.
2024.03.21写于江夏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成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执委,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年度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三年阅读量一亿两千多万。
本刊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