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汪音彤
编辑:杨建松

——墨斗山,一座种在梁子湖中的小岛,海拔不过70米,只在枯水时有小径与岸相系(jì)。规划中的天子山大桥像一根射线从斗东弹出,使充满奇趣的小岛又多了一缕遐思。
明代豫章(今南昌)有位笔名“醉月子”的文人,写过一首小曲(《新选挂枝儿》),词云:
墨斗儿,手段高,能收能放,
长便长,短便短,随你商量。
来也正,去也正,毫无偏向。
本是个直苗苗好性子,休认做黑漆漆歹心肠。
你若有一线儿斜曲也,瞒不得他的谎。
表面上是在赞扬工具,实则是用拟人化来褒扬德者及其品行。
对于墨斗,古人一直敬重,不仅将它尊为博士(木匠)神器,还奉为战邪胜恶的法宝。所以,许多旖旎微山、规整小镇常以“墨斗”名之,从而在地名文化中留下了一抹别样精彩。

峰似宝瓶水如镜的瑰丽江夏也有墨斗山,与他处不同的是,这座仓丘携翠独浴,照湖染水,因为独立,因为古老,因为小巧,因为俏丽,还因为无与伦比的交错传奇。
老人说,不知哪朝有个名叫李汉林的秀才赶考归来,因担心病母,赴完县太爷的接风宴后赶紧抄近路回家时经过梁子湖。那天天气开始尚好,低云半掩、丽日斜照,船工父子扯满篷帆,顺着湖风向南咀尖方向疾驶。才过湖心,乌云就悄然翻动,风也开始变狂,头顶上的炸雷刚一收手,铁砂般的雨点就砸了下来。这时的梁子湖啊云水相混,木船被恶浪撞得阵阵呻吟,望着前面即将卷来的飓风,老船工发出哀号(háo):“天老爷啊,你今天是要我的命吗?可这船上还有年轻人啦!”。

听见老船工的悲鸣,李秀才摸出斗状墨盒(李汉林叫它墨斗),猛地站起身用力向飓风砸去,说来也怪,就在墨斗飞出的那一刹那,一道金光锁住了飓风,但李秀才也因用力过猛,没能止住踉跄跌进了大湖。

船工父子拼着性命从冰冷的湖水中将他捞起,秀才却难舍墨斗。小船工再次潜寻,最终没能摸到。无奈,父子俩只得将湿漉漉的秀才抬回李家。
李母一见昏迷不醒的儿子,顿时瘫倒……
秀才昏睡三天醒来后第一句就问墨斗,娘含着眼泪劝慰,但还是不能化解他的深恋。
茶不思、饭不想的他,渐入膏肓,冥进黄泉。
左邻右舍帮着李母将爱子安葬在湖边高地,坟头对着墨斗丢失的地方。两个月后,县丞奉命送来了朝廷下给李汉林的新《官诰》,李家湾才知道汉林考上了那一年的“探花”(头榜第三名)。
李母既悲又喜,她将县丞带到儿子的坟前。

县丞对着坟头刚宣读完《官诰》,就见土冢开始隆起,而且越隆越高,一个时辰后竟长成了一座林丰木茂的小山,远远望去像极了一个斗状墨盒。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新科探花,就把它叫做了“墨斗山”。
墨斗山很奇,仓色四时不淡,自从有它在此坐浴,湖里再无飓风;无论洪水多大,它也总在浪尖上挺立,安之若泰。
站在墨斗山顶朝下看,水黑似墨,墨里泛着金光。老人们说,书生用此水磨墨,能写出“探花郎”似的华章;农人用此水灌溉,能种出天底下最好的蔬粮。即使游人过此,也会心旷神怡,能诗能咏,想吟想唱……
那一年李家那位老塾师还信誓旦旦地告诉我,当年诗人杨万里在此游览就曾写下过:
岸上湖中各自奇,
山觞水酌两相宜。
只言游舫浑如画,
身在画中原不知。

我没听过这段佳话,但依然相信塾师替历史传声,何况这里山雄水丽,人舟共趣时的确美轮美奂啊。美轮美奂之处,深藏文脉的山水岂能不灵?!所以,接棒传奇的人也特多,有的口述,有的身饰,有的刀刻,有的描摹……在教育还是稀缺资源的古代,能吟诗作赋的人极少,就是识得半升字的人也不多。如何将祖辈留下的优秀文化一代一代往下传,如何把墨斗山的故事长期赓续下去?
李家湾的后人们想到了绘画,他们把探花郎、老船工、墨斗山、薤味渔趣……惟妙惟肖地请进了画中,让子孙们一看就明白。
图绘好了,放在哪里才能长存远播?
经过反复实践后,湖民们发现可用石壁、砖瓦、粉墙,也可用木板、竹片、丝绸、纸张乃至盘碗……从此大湖边推出的瓷绘,便以画面瑰丽,风格独特而备受南国追捧。这不,出湖进江、造省访州的盘、碗、杯、盏、缸、瓶……不仅成就了鄂地水墨,也成就了享誉寰中的江夏瓷。

且说北宋时有个黄修复(字归本。约954—1020年。江夏人),李畋在《益州名画录》的序言中说他“通《春秋》学,校《左氏》《公》《谷》书,暨摭百家之说”。祖上多代悬壶济的黄归本在成家后,被父亲派往巴蜀采购川贝。为了将药材性状及行情准确地告诉家里,粗通文墨的他被倒逼着开始学画,几年后竟然逆袭成为品画巨擘,他提出的“逸、神、妙、能”四格还被奉为千年不坠的评画圭臬(标准)。
那年春节,回家省亲的黄修复应表兄盛请为夏家窑绘瓷。他不知绘过多少画,但从来没有在陶坯上画过。第一次在瓷胎上作画的他兴奋得长夜难寐,硬是将梁子湖上看到的一切画了个通宵。
多年后,这批青瓷盘中的几个被年轻的舒骏邂逅于洪州(江西南昌),并以高价买下后送给了醉心于瓷画的堂兄舒瞵(lín)。
舒瞵,浙江奉化人。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做过宜州通判(副市长)。当过徽州教授,因为书教得好,被当地称为“第一教官”。

收到这些瑰宝的舒瞵分外高兴,他告诉舒骏说,瓷上绘画是很难的,画好更不容易。这些由黄修复绘制的瓷盘,真乃人间珍品!
得到堂兄高评,舒骏很是得意,不过,更让他醉心的还是瓷上风物。
这些是真实存在还是画家想象?
他决定到江夏看看。
几个月后,他到了梁子湖边,亲眼看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尤其喜欢对茶神峦墨斗。就因为这一看一对,秀才醉了,再也不愿返回。翌年便创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瓷窑,烧制画器,据说这就是“舒家窑”的肇始。

原来,美景还真能醉人!
对于这一点,我从不怀疑。
我曾领略过洪湖的妩媚、龙感湖的质朴、南湖的清丽、东湖的新潮,也见过太湖的水光、鄱阳的帆影,听过玄武的莲曲、昆明的桨声……可当我闯进梁子湖时,还是为它的旷达、清澈所醉倒,原先存储在心头的那点积识早被刷新,心底涌起的全是挥之不去的高唐、玉女、萧铣、牛神、伯牙、汉林、墨斗、香薤……眼前叠现的尽为看不完的斑嘴鸭、反嘴鹬、黑水鸡、苍鹭、凤头麦鸡、斑鱼狗,以及怎么数也数不清的小天鹅、红嘴鸥、白鹤、白额雁、青头潜鸭……它们翩翩而来,然后又携伴而去,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也成了梁子湖里的一株菖蒲、一枚碧莲、一朵浪花、一颗水滴,真的就如杨万里所说的那样,“身在画中原不知”。
“想什么呢?”
同船老友,一下子把我从遐想里拉了回来。
“啊,失态了。”我有些抱歉。
“你看,就是这里的藠头最好。”
“藠头?”
“嗯。”

我突然想起,前面的舒安就是藠乡啊!“为什么偏说舒安的最好?”
“就因为墨斗山唦。”
“这与墨斗山有何关系?”
“专家说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是出产薤白(藠头)的仙壤。”
“这些条件,江南不缺。”
“可有一样只在这里。”
“什么?”
“还记得你前面的故事吗,关于李探花的?”
“当然!”
“你可知道探花为什么要用己命来种‘墨斗’?”
“种墨斗,用命?”
“是啊,蘸着黑蛟(墨汁)写文章的探花从小就崇拜文疆(黄香),是个大孝子哩。他深知母亲体弱难寿,所以在赴死时甘愿用自己一生的功名换取无常(催命鬼)手里的几滴灵水,浇灌家蔬,希冀老母延年。”

“啊?”
“更感人的还有,他自请毁尸灭骨,隆坟扩墓,种山播水,为乡民换取湖静,为后生再赢入选三甲的良机。”
“天啊,这样啊!”讲了几十年故事的我,一下子楞在船舷,我咋就这么浅薄,不知到梁湖还有如此至孝至仁?怎么就不知舒安藠头还蕴含着如此博爱的文脉?!
2022.12.12彭敦运写于江夏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汪音彤,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江夏工作部成员,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从事播音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奖52个。爱读书,爱旅游,更爱用声音去创作、去分享!爱读。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