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赵余淼

每次临山观云,总会想起北宋名臣的大作: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写这首诗时,寇准7岁。
垂髫之吟竟如此豪迈、气势磅礴,除了才情之外,不得不说的就是那名地、名山、名雾、名云。
自古丽郡,白云岂能不名?
真的?
真的。
早年夹山的白云就曾声播西域,名垂青史。

夹山何处?
这个山名早已隐进历史的迷雾。
那还是大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将他的小族叔、时任礼部尚书的李道宗,从“任城王”改封为“江夏郡王”。

古时“封地”几近独立王国。封王不仅享有税权,还可自家设衙安府,置官派员,建村布镇,修路开河,传文立俗。
对这样一块殊荣宝地,李道宗再忙也是要来看看的。说走就走,带着他那12岁的大女儿,率领王府主簿、录事参军以及数百亲兵,浩浩荡荡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直奔鄂州(武昌)。
新王来了,刺史部(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史(刺史的副手)岂敢怠慢,忙率一班文武前来觐见。
李道宗特地放下架子,演了一场礼贤下士。就是这次装模作样,让他得知这里有座风光旖旎、坡肥梁沃、文脉昌盛的“夹山”。

当长史问:“王爷,王府想建何处?”
“那还用问?夹山!”
“夹山?”刺史怔住了,江夏哪有什么“夹山”啊。
歇了两天,郡王让长史陪他去“夹山”看看。长史只好硬着头皮带路。不过他心里还是没底,小心翼翼地问:“王爷的‘夹山’怎么走啊?”

“本王初到,哪知‘夹山’怎么走?不是你推荐说‘夹山’是块好地方吗?”
长史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是南方人,说话语速快,而李道宗来自北边,语速相对较慢,当自己推荐“江夏山”时,王爷把“jiāngxià”听成了“jiā”,就这样长史口里的“江夏山”变成了王爷心中的“夹山”。
走了一趟回来,李道宗兴致颇高,他问:“‘夹山’是取‘两山夹道而行’之意吗?”
此时只能将错就错了,长史连忙点头说:“王爷英明,英明。”。
既然英明的王爷说是“夹山”,地方官还敢不从?官家的正式文献从此称江夏山为“夹山”,直到120年后唐相李蹊来此凿地成井,才更名“灵泉山”;625年后,又被明代楚王朱桢改称为“龙泉山”。

梁子湖边的夹山美而秘,胜景尤多,其中之最莫过于“白云阿”。
白云阿是块吉壤,它深藏在玉屏峰的群峦间,为二龙山(龙泉山)顶尖名胜。远看时,群山逶迤,林木青葱,似画胜画;近观时溪流潺潺,水光潋滟,雾汽蒸腾,白云缭绕。
晨曦初照,雾涌云蒸,岩穴山坳,霄出雯没,茫茫如海,滚滚似潮。日强则躲,天阴则现,来无拘束去无痕,宛如玄女排仙踪。

小雨朦胧,浓雾弥漫,湖山村镇,云海奔腾,壮似兵阵,浩若东溟。风劲动若脱兔,气闲层岚氤氲;浓得畅快,淡得矜持。难怪连嘉词圣手苏东坡都感叹:“二妙凋零笔法空,忽惊云海戏群鸿。 ”
几天后,李道宗又去了夹山,这次他带上了掌上明珠、12岁的小县主雨欣(唐代藩王之女叫“县主”)。
由于来拜的下官特多,郡王就让县主到官棚后面暂玩。
雨欣自小在北方长大,所见的山格外高大险峻,没见过江南如此玲珑,更不曾见过梁子湖这样的烟波浩渺。
她边玩边走,边走边玩;猛抬头,只见一山如屛,骤然突兀,显现出少有的俊逸与洒脱。她仰视良久,觉得这山实在太雄太丽太好,便沿着松缝槐隙攀援而上。随行的丫鬟说:“县主啊,山太高,树太密了,我们不要爬,还是回去吧。”
攀山本不是女孩强项,可这小县主毕竟是将门之女啊,再加上这玉屏峰虽说叫峰,可对于见惯了高山大岭的她来说,实在过于秀气。
“这点小山,吓得住我?今后我要爬的山,比这大得多啊。”说完,一手提起长裙,一手拨开树枝,一径继续向前。
走着,玩着,看着……两个小姑娘渐渐忘记了时间。
再说李道宗接见完了来人,突然想起县主,就问家丁:“县主呢?”
“在棚后。”
可是寻了半天也没见雨欣的踪影,郡王好不气恼。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县主能去哪儿?

他不敢怠慢,急忙吩咐随行亲兵,满山遍野地寻找。
再说这县主雨欣和丫鬟俩,越走越远,渐渐深入山窝,只闻林间溪水潺潺,鸟语鼎沸,却听不见外面的家人呼唤。
李道宗快步爬上山顶,一边放眼四处张望,一边侧耳倾听,轻风里他分明听见女儿与丫鬟银铃般的嬉戏声,却就是不见她俩在哪里。
“王爷,你看!”一个亲兵朝下指了指。奇怪,随着县主雨欣的每一次欢呼,山间必然涌起一股白云,如丝如缕,如幻如梦。

李道宗好生好奇:“莫非小女有大造化,白云这般相护相随、相涌相升?”
他依着白云的指引,果然在山坳里找到了身着白衣白裙的小县主,还有一位给她带路的善良老媪。
从此,这个山窝就叫做了“白云窝”。
颇有文采的李道宗干脆在山上起建一亭,金砖碧瓦,飞檐流角,富丽堂皇。亭中恭置一鼎,佳节常焚天香,长史为其取名“阿亭”。阿亭不远处,还有地方官为巴结江夏王特修的“唤女台”。

台上有副“承范”所撰的长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谁是“承范”?
翻阅唐史,始知“承范”乃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字。而这副长联,可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早上327年。
再过两年,县主雨欣被唐太宗李世民册封为“文成公主”,并由王父李道宗一路护送,远嫁西藏吐蕃王朝皇帝松赞干布,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婚姻传奇,也成就了文成公主的靓丽人生。

把白云窝写成“白云阿”的人,是唐代门下省起居郎(中书舍人)李暄。
“阿”字本义为“人工堆积起来的土山”,但也指“曲隅”(角落)。譬如《周礼·考工记》中的“四阿重屋”;《楚辞·山鬼》中所说的“若有人兮山之阿”等。
其实,“阿”在江夏土语里读做“kō”,意为“窝”。当年李暄居住的地方就叫“自在阿”,也就是今人所说“安乐窝”的“窝”。
自从有了白云阿,历朝历代的骚人墨客,只要来江夏,几乎个个都要登山赏涌,何况还有江夏王和文成公主的美丽传说。

明代举人李时亮在《白云阿亭》中曾这样写道:“灵泉山阿中,有窝焉,常出白云”。吏部左侍郎张添佑也曰“只有白云闲不住,时时出没万山头”。
大明永乐年间,山东按察张弘撰过一篇《灵泉四宝》,其文曰:“洪武初,紫萼园得古铜鼎三十六斤,珠光彩霞,灿烂夺目,烧香其中,浮云如盖,盘卷无已。腹刻江夏王李道宗制,至今犹以享祀,又一至宝也。”
这等皇恩王宠,文捧武襄,白云阿不出名都难。

唐后,每年春秋两季,白云阿游人如织,长幼摩肩。都说:白云阿中白为凤,唤女台上唤家兴。有此雾涌云蒸之地,岂有不游之理?
文成公主走了,带着皇帝的圣旨,带着沙羨金麦,带着江夏碧莲、带着鄂州黄鸡,带着大唐万千风物和数千工匠,和亲吐蕃,她也使大唐西境安定了40多年;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两地的文化发展。唐代诗人陈陶曾说:“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日月轮回,星移斗转。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虽去千年,但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间广泛传播。那藏传佛教中的绿度母,据说就是当年文成公主的化身。

那天,送亲的队伍途经日月山,文成公主掀开盖头,只见长天瓦蓝,白云悠悠,那等壮阔与江南迥然不同,这让她又想起了江夏的白云阿,想起了那里的雾涌云蒸。她悄悄地对身边的宫娥说:我昨夜还带着你回过夹山!

啊,江夏难忘,难忘江夏。除了夹山,还有情感化的白云,天籁般的湖浪,梦一样的松风,更有善良好客的江夏人!
和着文成公主的遐思,不知是谁用蹩脚的乡音正在诵读:
雄山丽水何其多,
万里嘉色尽婀娜。
唐家公主虽志达,
寸心惟恋白云阿。
那读诗的是谁呀?

2022.06.22作于江夏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心上的金口》
《华丽转身的纸坊》
《似梦非梦法泗州》
《有笔难绘保福祠》
《江城茶仓》
《织女临津也相妒》
《草色烟光情深处》
《圣水黄家湖》
《报春梅》
《白云阿的传说》
《焚香谭古城》

作者:彭敦运,武汉市江夏区人。基础教育专家。湖北省学科带头人。地方文化学者。发表过400篇专业论文,出版过《别样课堂》《古镇金口》等38部著作。

朗诵:赵余淼。辽宁阜新人。 曾任盘锦电视台主持人。 阜新电视台主持人 江夏电视台新闻主播 国家二级播音员 记者中级职称 在省级刊物《新闻研究导刊》及国家级刊物《科学与生活》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四篇 参与央视动画片《三字经外传》配音工作 曾在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中晋级综艺组决赛 现任武汉新融媒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事业发展部副主任 湖北省朗诵协会会员
编辑:杨建松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