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郑小平
音乐设计:杨建松

清末诗人陈豪(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之父)曾以“泊法泗洲”为题,兴趣盎然地一连写下过五首绝句,其中有“无数蜻蜓掠水涯,村居半是钓人家。”

“江乡五月有凉信,红出一枝秋蓼花。”“苇蒲展叶碧如油,养鸭回栏曲曲周。”“买得村酿酌舟子,听他围坐说乾嘉。”“微睡忽教声破梦,邻船呼买喜头鱼。”

这是诗,但却像今天的“抖音”。因为它让人听得见水响鱼跳鸭嘎嘎,看得见秋蓼湖蒲栏曲曲……这就是如诗胜画的楚天水乡、古洲法泗。

喜头鱼,法泗人叫它“鲫珂”。由于“鲫”字笔划较多,被古人俗写为“吉”。而“吉”是“喜”字的头啊,所以“鲫鱼”经过两次转换后,就改版成了更接人气的“喜头鱼”。
陈豪说,古州的喜头鱼最好,鲜美中携带着微甜,其实“法泗”的地名更好,古朴里一直飘溢着文馨。
史书记载,远在1500年前的隋文帝,就曾命硕儒王通(王勃祖父)赴江南讲学。当他来到流金淌银的涂川(金水河)中段,立刻就想起了鲁地的倒流河,遂把这一西向流段取名为“法泗”,期待她也能像泗水一样,左崇孔,右拜孟,致力于教化、扩散文明;因为有了儒学哺育,从此这块古洲就生机勃发,而且还真的人才辈出。

记得我还尚幼,奶奶对坐在膝上的我说:“涉湖的藕,那是宋娘娘亲自种的,又白又粉,煨的汤,唐国第一,就是藕簪也这一个。”她骄傲地翘起大拇指。我不懂唐国,也不知道宋娘娘是谁,但我相信牙稀嘴瘪的奶奶。几十年后我当了老师,才知道那个宋娘娘是南唐的开国皇后宋福金啊。自小就吃惯了法泗藕的贫家女儿,即使贵为南唐国母,也常请人把法泗的湖藕捎往金陵(南京),以至于三宫爱玉笋(藕),六部嘉涉簪(涉湖藕鞭)。230年后,被南宋孝宗改名为“景渊”的“正一道”三十三代天师路过法泗,品尝到这里的藕羹也倍感惊奇:那青瓷碗中的藕块可都是十孔,一居正中,九列边环,七大两小,恰似上天九曜。他越看越爱,不禁脱口而出,这不是“九曜同心”么?就因为有天师赐名,“九曜同心”不胫而走。

又过了700年,来江夏县城教书的爱国诗人闻一多,面对这藕时,也深情地写下过“心较比干多一窍,貌若西子胜三分”的华美诗句。

今天,用“九曜同心”煨出的排骨汤早已名列汉味榜首、楚菜第一。不过,据说宋娘娘还是带着一点遗憾薨去的,因为被家乡人尊为护莲圣母的她,没能给桑梓送回瑶池芙蕖(莲)、南海金鲤。
读初一时我知道了岳飞,老师还说,这位抗金英雄曾带甲几十万长驻江夏。为解北方官兵的乡愁,火头军创制了饼折粑(也叫豆折,即豆丝)以替代北人习惯的烙饼。对于这个,我是超级相信的。

故事说那一天,岳飞来到左营,卫兵交代伙夫中午就吃烙饼,可这伙夫是个法泗人,从没见过烙饼,他只能依据老兵的描述并加入自己的思考,把绿豆、黄豆破壳取瓣,与大米、小麦一起浸泡磨浆,摊成薄粑,然后加上切碎的大蒜、腌菜,折成长块呈给岳飞。

岳飞小咬一口这没见过的泛着油光的折块,只觉得香味扑鼻,满口生津,连声高赞“好吃、甚是好吃”。
“这叫什么呀?”他问。

其实伙夫也不知道,只得依据自己的制作过程胡乱安了个名字:“豆折粑”。 不是么,有“豆”而且还“折”过。从此,“豆折粑”走俏军中。岳飞遗憾地说,要不是国破,这么好的“法泗味”可飨中原啊。再后来,冤死的岳飞被平反,法泗人每年都要用新摊的豆折,到岳飞庙去祭祀自爱的英雄。原来,舌尖的乡思情最浓,也最深!
长大后,我从史书中知道了汉阳铁厂,还了解到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带人疏通了从法泗到洋码头(今属安山)的湖上航线,把马鞍山的煤运到汉阳。那距离也就区区100千米啊,可机帆船硬是走了一天一夜。张之洞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今天的我太理解了,可那时的他又有什么好办法?水浅船慢马力小啊。

前几年,我开始研学红色文化时突然发现,法泗人朱勉之在出任中共红二军团(洪湖)第二军(贺龙兼任军长)政治委员之前,就曾在上海海关做翻译,得到周恩来的鼓励后,热情洋溢地向海外推介过法泗的大米、香莲和鸭蛋。可惜他牺牲太早了,不然这位圣约翰大学的学霸,一定会将法泗的地标挂在国门,助其特产传名天下。
同样是共产党员,曾任上海工联青工部长的胡南生,牺牲前对同监难友陶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南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说:“如果说我心中还有什么不甘的话,那就是没看见穷乡亲们住进高楼!”
写罢读罢听罢这些,真让人扼腕浩叹,泪满衫襟!

可以告慰先贤的是,如今的法泗早已天翻地覆,不仅成了湖北最大的香莲基地,葳蕤着“神舟四号”选育的“太空莲”,蓬勃着一大堆外来稀有品种,譬如“玉碗”“贵妃”“红雀”“友谊牡丹”“陶然一笑”……清澈的水域虽然不见瑶池金鲤,可是南海对虾却在这里欣然落户,而且味醉江城。

可以告慰先贤的是,如今的法泗早已不是“村居半钓”的旧模样,这里也车水马龙、高楼栉比,乡土里稍带点城市气息,但又没有水泥森林那种拥挤和喧闹,倒是荡漾着一种只有世外桃源才有的闲适、浪漫与惬意。

你看那鑫农湖湿地公园的翠绿、鲜红、嫩黄、雪白与浅紫;你看那花莲湖、红咀、张家墩、高家墩、竿山黄的古朴、洁净、秀美与端庄;你看那沉睡千年的锁石垇、野鸡豹、陈刘湾、斧头湖青砖、白瓷古窑旧址得以发现与保护,并登上国家大报而名扬海外;你看那丰收后的送粮车队依然浩浩荡荡、日夜绵延,轰隆隆的机声里,依然唱的是幸福。

不同的是“法泗大米”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进入保护名录,不同的是这里矗立起了武汉最大的地方储备粮仓库,涌现出了以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村建设的湖北样本怡山湾!

可以告慰先贤的是,如今的法泗是大武汉的后园花圃、鱼潭藕乡、芳洲清瑶,莲池米仓。来这里可以赏嘉景、亲农趣;过采莲节,看龙灯舞;游玲珑剔透的小山、品深院老宅中的美馔……当你真正面对那些“黄裳鱼煮篙菜”“酬亲鳜”“九曜同心”“双味涉鞭(簪)”“鱼化龙”“廉堂三珍”“迷恋粑”……时,你会突然发现,这种湾情野趣,是哪一座水泥森林里也无法给你带来的惊喜!

“法泗”似画胜画,让人记得住这里的山。
“法泗”如歌胜歌,让人忘不掉这里的水。
“法泗”也是一种别样吸引,总在催促不熟悉的人踏上这方神秘的土地,去探究那里的胜山、碧水、嘉禾、雅俗……
法泗远吗?

我12岁离开法泗到纸坊求学时,46千米的路曾让我乘船坐车外加步庹,一共走了16个小时,可是昨年从郑店走武深去法泗,我一个视频电话没打完竟然到了。

梦吧?
我狠狠地掐了一下自己,“哎哟,疼!”
同行的老伴嫣然一笑,“不是,这一切都不是梦哩!”
是啊,似梦非梦,古洲法泗!
彭敦运江夏文化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心上的金口》
《华丽转身的纸坊》
《似梦非梦法泗州》

作者:彭敦运,武汉市江夏区人。基础教育专家。湖北省学科带头人。地方文化学者。发表过400篇专业论文,出版过《别样课堂》《古镇金口》等38部著作。

朗诵者:郑小平,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喜欢阅读,热爱朗读,希望通过美文美诵美声传递真善美。
编辑杨建松 图片提供王运良
部分采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