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何方 杨建松
——黄公兰是江夏区湖泗街的一个自然村,它东邻官山叶,西毗马庄吴,面积350亩,人口200。恬静而旖旎。

2023年2月13日,江夏区文化馆徐竞翔馆长与古琴学会会长王佳琪邀我去醉江月山庄看兰花展。我哪里懂什么花啊?但出于礼貌和对花君的尊崇依然虔往。

经理陈芳女士告诉我,除了兰花外,邻厅尚有书法作品……尽管转悠了半天,可我还是一盆浆糊,没法子,回家后恶补了好几天!

初开懵懂的我突然发现,兰花之于江夏的渊源好深哩!
专家说,中国兰不同于西方,没有那般泼辣,有的只是文静秀雅。

专家还说,国兰进入庭苑始于唐代,可是我楚地在此之前就早崇兰香,(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就有:“舜帝南巡,在兰台亲手栽兰”。这个兰台就在湖北钟祥市东。

孔子在发出“兰为王者香”后的150年,楚国大夫屈原过鄂渚(今江夏)就曾吟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

一生敬重孔子的春申君(黄歇)也十分爱兰,他在暂居沙羨(yí今江夏)和治理扈渎(今上海)时,就常在宅边植兰,以警醒自己不淡君子之性。

史书还载,(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同样十分爱兰,敬重其品。有次暴雨后他途经一条小河,胸有急事的他无法快渡,愁得满头大汗,突然,前边来了一位村姑,他急忙探问有没有别路可走?那村姑并不言语,只用纤手一指,河洪顿消。

朱元璋见状,知道遇着了真神仙,慌忙倒头便拜,可起身时哪见人影,唯有兰香。自此,元璋见兰便敬,终生不辍。被封王武昌的朱桢乃元璋六儿,其性颇孝。他也以父爱为己悦,在王府花园开畦植兰,以至于不少省官府员县吏纷纷效仿,渐生兰癖。

且说那一年梁子湖涨水,刚从江西“填”过来的老俵们为湖洪所困,生活极为艰难,思乡之情日炽,偷返之事也常有发生。为了稳住移民,也为了恢复江夏生气,官府以工代赈修堤筑垸,祈绝水患,这才有了一个“官堤洲”。
今天的官堤洲是湖泗街的一个行政村。它北临科农村,东壤夏祠,南接张桥。洲旁土岭就是“官山”,两“官”同义,都因曾有官员枪兵驻扎“防返”所致。
且说官山下有户黄家,老翁早在鄱阳就已深爱兰,到了江夏兰情更浓,房前屋后,诸兰簇拥,馨香一飘就是半年,有风时馥送几里。那天,恰值楚王例巡到此,远远就为兰芳所吸,心旷神怡的他快步前趋,且久看久品久久不愿离去。他发现,这黄家之兰好大好美好香哟,望着瓣白如乳、色净似雪、晶莹若透的花中君子,他仿佛走进了仙山,一时间醉在那里。

“这边,千岁,请。”
感觉有点失态的朱桢急忙收回遐思问道:“老丈平日耕织够忙,还有精力种兰护蕙,不累?”
“累,但有祖兰相伴,不仅驱乏,还能缓解思乡。”
朱桢瞥了一眼,他没有顺着老丈的话,而是拈出自己感兴趣的问:“何谓祖兰?”
老丈指着身边:“千岁您看,这便是。此花乃先祖春申君所爱,时人曾呼‘春申兰’,草民今来江夏,发现山野中偶有所藏,特地小心移至。”

“南山还有此等奇葩?”
“可能是缘分吧,先祖之灵赐我,我植祖爱之花以供,甚幸。”
“啊,缘分。我想,老丈也是兰德之人吧?”
“草民不敢,只是觉得祖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朱桢大异,山野湖涝竟有如此儒农!“此花何好?”他紧追一句,显然带有考问之意。

老丈对曰“高洁、典雅、坚贞”,并告诉楚王,他家祖兰比普通兰花又有不同,开的时间越长,花朵就会越白。他在老家时曾托人将此花献过当今,还曾受赏。
“此花何名?”
“山民不学,看它越开越白,就叫它‘小雪素’。”
“好,好啊。不过,我今赐它‘黄公兰’!”

“公”,历来都是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朱桢本是狂徒,岂肯轻易称他人为“公”?实乃黄翁可当,因为他不仅传承了古道,精植了祖兰,还曾被父皇嘉誉过。
“叩谢千岁。”老丈急忙伏地大礼。
“老丈请起,你可愿随本王回府,专植嘉卉?”
“草民野惯了,怕惹千岁不悦。千岁若爱黄家兰,我当按时献贡。”
朱桢大悦:“老丈年岁高了,还是我派人奉金前来礼购吧”。
“再谢千岁。”
就因为这一次翁、王邂逅,官山下的小村从此便以“黄公兰”名之。

时间真如白驹过隙,一晃就是540年。
1925年的法国巴黎,街头出现了一位名叫“徐悲鸿”年青画家,穷困潦倒的他求职绝路,告债无门,生活十分拮据。原来那时适逢国内政局纷乱,他原本赖以生存的官费被停发了,徐悲鸿失去了经济来源一下子深陷窘迫。

就在这时,有位正在美国留学的江夏堂人黄孟圭来巴黎考察,于中国驻法使馆撞见了徐悲鸿,两人一见如故,复到咖啡馆继续漫侃,一谈就是半天。临走时徐邀黄第二天到他的住处看画,黄按时践约。去了一看大惊大异:这可不是普通画人,而是一枚潜在的画坛大咖哟。徐悲鸿也向黄孟圭坦言,自己来法国已经六年,由于官费掐断,他的处境越来越难,就连回国的路费都没有了。
黄孟圭听罢,掏尽了身上所有,然后安慰说:“贤弟不急,会有办法的,你静佳音。”
第二天,黄孟圭就给二弟黄琮(黄曼士)写了封信,请其设法资助徐悲鸿。黄琮乃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新加坡分公司的总经理,接信后的他立即派人前往巴黎,将徐悲鸿请到其在星洲(新加坡)的府邸江夏堂,又特为他辟二楼客厅为画室,专为南洋侨领们画像。

众所周知,“江夏堂”乃黄姓第一名堂,早在北宋年间就享誉华夏,曾在江夏做过“监鄂州税”的诗人黄庭坚所修的黄氏宗祠就是以“江夏堂”匾之的。

新加坡黄琮的“江夏堂”亦承老黄家祖脉;不同的是,此“江夏堂”遍植兰花,馥香四时。原来南洋人喜兰,尤其是“黄公兰”和“卓锦”,后者被誉“万代兰”。江夏堂主黄琮更是爱兰如命,所以堂前殿后、廊道园圃,尽为矜贵罕有。住在江夏堂的年轻画家徐悲鸿耳濡目染,也渐染兰癖,作品中常有兰形谱入,其中那副《紫兰》更是横空出世,惊艳画界。

横空出世的《紫兰》为纸本设色,画幅74.5×41厘米,绘于1941年。该作除右侧一题外,其左还有一首温婉小诗,受诗之人乃徐悲鸿爱妻廖静文。原来,在1942年12月下旬,成名后的徐悲鸿赴桂林为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招考一名女资料员,当时报名的多达50余位。为了招到一名合适的嘉员,擅长国画的扬州巨擘张安治专主笔答,徐悲鸿则分管口试,最后廖静文夺得头名。再后来,徐悲鸿与廖静文悄然相恋,并于1946年1月在重庆喜结连理。此《紫兰》中徐悲鸿诗后称廖静文为“爱妻”,以此推想,《紫兰》当是徐悲鸿1941年于江夏堂画成后,观之极爱遂携其归国,并于1946年后又为心怡娇娃题诗其上,并相赠之。

众人皆知徐悲鸿善马,其实,悲鸿也画其它,不仅有《紫兰》这样的佳作,还有不少人物入画,其中就有四位江夏黄姓好友,尤其是黄震之。
徐悲鸿何以偏爱江夏黄?
原来悲鸿出身十分贫寒,父亲离世时他才十九岁,独自到上海谋生的他举目无亲啊。好不容易得知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缺一个插画师,主编也觉得他画好,但却被更有来头的他人当面挤占。

眼看袋中盘缠耗尽,生活确难为继,悲愤之余的他顿想轻生。就在他准备跳下黄浦江时,同样在商务印书馆的小职员黄警顽一把拉住了他,随后拖进了暂可温饱的己屋。之后,他又遇到了江夏堂的黄震之、黄孟圭、黄琮,相互接力,扶他渐登高台终成巨擘。
一生数个“贵人”都是江夏堂的黄姓,真是“巧遇”?对此,徐悲鸿万分感慨:“平生遇黄,逢凶化吉。”成名后的他,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黄扶”!

有人问:为什么佳话浸润黄姓,且都是江夏?
有人还问:为什么江夏兰更馨,首县芳长垂?
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江夏就是江夏,自带豪放馨华!
彭敦运2023年2月16日写于江夏

作者简介: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何方,主任编辑、全国普通话大赛湖北赛区第一名、湖北省十佳节目主持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老年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武传电影与电视学院特聘表演专业台词教授。

朗诵和音乐设计: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本刊编辑:杨建松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