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雷晓燕 郭天智
音乐编辑:李庚
(乌龙泉街)土地堂的干鱼庙位于京广线西侧,总面积只有0.2平方千米。今天这里的西瓜享誉江城。
据说,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干鱼庙”,但只有土地堂的最特殊,目前还在独蹲地图。

那还是明朝末年,新窑街(今安山街柯张艾家湾)的艾斐进京赶考,忽听路边有吱吱声,他叫书童去看看。书童回告说有只黄鼠狼被夹住了。

为了讨个吉利,艾斐将黄鼠狼放了。
可是刚挪步艾斐就觉不妥:那放夹人也是为了生计啊,于是将携带的干鱼放在卡子上以示弥补。
第二天来的放夹人好生惊奇,觉得这一定是神仙赏赐。为了报答,他约朋友一起修了座小祠,取名叫“干鱼庙”。
此后,这里就来了拜神人,据说还蛮灵。
再说那艾斐金榜题名后又过此地,发现多了一座“干鱼庙”,不敢说破的他,窃笑着离开了。

几个月后,吴余衡家生了个四指儿,他来庙许愿,请菩萨保佑此事不再。得愿后的他,扩修了小庙。已做知州的艾斐听到信息后,特地资助了百两白银,还附上一诗:
去听狼子叫,
回见干鱼庙。
常怀救生志,
积善品自高。
江夏土语把黄鼠狼叫狼(lāng)子,到此时大伙才晓得个中原委。
上世纪大办钢铁把干鱼庙拆了,庙边上的湾子被叫成了“干鱼庙”。
那时信息不畅,要是土地堂人知道了下面这个故事,打死他们也不会去拆哟。
故事发生在北京。

1957年6月22日傍晚,毛泽东主席靠在游泳池边的躺椅上等客人。
卫士们知道,在这种地方以这种方式要见的人,即使不是主席家人,也一定是老朋友。
谁?
不知道。
七点整,一辆轿车送来了一位汉子。
主席起身笑道:“志行(háng),你好啊。”
来人紧走几步,一双手紧紧地握住主席,两眼开始发潮。
主席也急忙合手,久久,久久不放……
被主席呼为“志行”的人,姓许。
名不见经传的许志行,是毛主席的老朋友?
是的。
许志行(1902—1983年) 原名潘祖生,与主席相识于1919年。
那一年,由于“巴黎和会”无视中国,北平爆发了“五四”运动。

刚回到长沙的毛泽东,以他和张国基、易礼容等人的“救国十人团”为基础,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并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来宣传反帝。

这下惹恼了湖南督军张敬尧,不仅解散了(湖南省)学生联合会,还通缉了毛泽东。
被迫转入地下的毛泽东由于母亲病逝,回韶山奔丧去了。

12月2日回到长沙的他,开始“小”搏“大”的继续战斗,他宣传民众,抵制日货。
心狠手辣的张敬尧再次派兵,武力镇压了(湖南省学生联合会联络各界代表)在教育会坪举行的“第二次焚毁日货示威大会”。
被激怒的湖南人民(于12月6日)开始总罢课、罢市,并成立(以湖南长沙师范教员易培基为总代表的)“驱张”(赶走张敬尧)代表团,分赴北京、衡阳、上海等处联络。
已经毕业的毛泽东依然被选为学界代表,并被推选为“湖南公民赴北京驱张请愿团”的团长(率领40位团员从长沙分头出发),经汉口前往北京请愿。

(12月)10日傍晚,野云四合,朔风刺骨。顶着寒风从大军戒严的长沙城里走出来了三个人。
天又冷又黑,可他们还是一边走,一边急促地小声议论。走在最前面那位,被跟随者叫着“润之”,显然是位领头人,只见他身材修长,语气坚定。不错,他就是“驱张代表团”的团长,湘潭县韶山冲的毛泽东。跟在后面的一位名叫陈绍休,另一位名叫李振翩(后来成为细菌学家,病毒学家)。
说来也巧,就在毛泽东出城时,从城北五金店里也逃出了一位小哥。
(12月)15日深夜,已匆匆赶了5天路的毛、陈、李三人见冷雨频频,决定找个地方歇歇脚。陈绍休指了指前方,那里似乎有间房子,走近才发现是座破败的“干鱼庙”。
跨进门槛,只见倾斜的神案上亮着半截残蜡,乱草里蜷缩着一位蓬头垢面的小哥。
见有生人进来,小青年惶恐地抬起头,怯生生地盯了这个盯那个。
“啊,这里还有位小哥啊。”毛泽东首先开口,
听到湖南口音,小青年浑身一颤:难道是来抓自己的?
他抬了抬身子,准备搏斗。
“你怎么一个人睡在这里,是不是遇到了迈不过的坎?”
“看样子,也是一个穷苦兄弟,唉,这年头!”
听见“穷苦兄弟”和“这年头”,小哥这才放松下来,回答说:“我也是从湖南过来的”。
“啊,我们还是小同乡啊,不过,你的口音不像湖南话咧。”毛泽东说。
“我是江苏人,在长沙学徒。”
“那你怎么到了这里,看样子蛮凄惶的,流浪一段时间了吧?”
“嗯。”
“来,吃点东西。”毛泽东从包袱里拿出一块剁饼递过去。
小哥眼里涌上了感激。
一阵狼吞虎咽后,小哥相告:“我叫许志行,去汉口找舅舅,因为丢了盘缠,只得在这里躲一宿”。

高个子说:“我叫毛泽东。也去汉口,刚好与你同路。”
李振翩问:“这里离武昌还有多远?”
“我看站牌是‘土地堂’,离武昌只有30多公里了。”许志行回答。
“你蛮精明嘛。跟我们一起走好吗?”毛泽东发出邀请。
许志行点了点头。
那一夜,毛泽东给许志行讲了很多,许志行也明白了很多。
第二天在汉口临别时,许志行说出了实情。毛泽东这才知道他原名“潘祖生”。刚10岁因母亲病故,家贫难以为继的父亲入赘镇上许家,他也被迫改叫“许志行”。
14岁那年,继母逼他外出学徒,自谋生路。
当不了家的父亲,第一次把许志行送到嘉兴,他逃了;第二次又送到上海闵行酱园,他再次逃回。恼羞成怒的父亲,咬着牙痛打了他一顿,第三次又把他强送到更远的湖南长沙一家玻璃五金店。
只来了两天,他见市民们正抵制日货,十分讨厌日本人的他也学着将店里的日货给砸了几件,结果被老板赶了出来。
毛泽东不仅没有歧视他,还称赞他有反抗精神,有爱国热情。当得知他想读书时,还给了他几块钱,叫他等自己回来再作打算。
不久,毛泽东果然回到武汉,并把许志行带到了上海。
1920年,毛泽东担任了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特地写信邀他去长沙,并进入了(附小开办的)“成人失学补习班”(中的“高级部”),与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一起读书。
放假时,有家难回的许志行还跟随毛家三兄弟回到韶山,一起温习功课,俨然就像亲兄弟一般。
1922年,许志行还与泽民、泽覃一起,经毛泽东介绍同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毕业后的许志行,又得到毛泽东的资助回到浙江,考入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他在校刊连续发表了几篇小说后,受到了国文教师俞平伯的赏识,其中《师弟》一文,还被大文学家茅盾选人《中国新文学大系》。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许志行(在第一师范)积极组织师生罢课、游行,宣传革命,暑假中还到上海参加了工人运动,并在那里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可那年冬天,却被校方开除了。
第二年春,毛泽东来到广州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再邀许志行,请他担任(宣传部下属的)交通局的“助理”,从事广州、上海间的地下交通联络。
1927年4月12号,蒋介石撕下了伪装叛变革命,许志行被迫转移,(由于白色恐怖下党的组织屡遭破坏)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几经寻找无果后,许志行只得暂时找个职业糊口。
1935年在温州十中代课时,因带领学生声授“一二·九”学生运动又遭逮捕,经同乡学者吴文祺(原名朱问奇,笔名朱凤起,语言文字学家)的奔走好不容易才获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辗转的许志行于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教书。

1957年初春,找了他好多年的毛泽东才知道许志行在哪里,随即派人递信,叫他来北京一叙。
6月22日下午6时半,许志行终于走进了中南海,见到了“长兄”毛泽东。
毛泽东和许志行真的在土地堂的干鱼庙夜宿过?
真的。

1993年,(全国政协机关的杂志)《纵横》,曾在第六期上刊登过一篇题为“许志行——毛泽东培养的名作家”这篇文章,还原了当年的史实。

一个美丽的故事,宛如一部声色俱丰的电影,沉淀了与伟人、与江夏相关的一段传奇。
彭敦运2022.12.22写于江夏

作者简介: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播讲者 雷晓燕 网名嫣然一笑 湖北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喜欢唱歌更爱朗诵,用声音传播美好,让灵魂在声音里升华。

朗诵:郭天智,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原上校政委,华之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热爱朗诵、曲艺艺术,发表作品若干。曾获:全国公务员普通话大赛朗诵类一等奖,全国青年读书演讲比赛一等奖。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