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筱萍
音乐设计:杨建松

岳飞在江夏还写过一首《满江红》,词云:
遥望中原,
荒烟外,
许多城郭;
想当年,
花遮柳护,
凤船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
铁骑满郊畿,
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指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
骑黄鹤。
这首词是在金朝傀儡刘豫的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后,形势格外严峻的背景下创作的。
第二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收复失地。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加上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就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也打开了川陕通向朝廷进纳财富和纲马(将成批的马编纲运输)之路。就在这本可乘胜长驱时,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命令岳飞班师。不能继续前进的岳飞,只得悻悻回驻。不过,岳飞也凭借这次襄、邓大捷被封为“武昌郡开国侯”。
如果是别人,定会高兴,但岳飞不是利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所以在鄂州(武昌)登楼感怀。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指清河洛?”

他不仅在问自己,也在积极准备“提锐旅、指河洛”。如今各种零星史料都在反映,他在进驻江夏后,曾于鲁湖南端建立了上下两个基地,令傅选、岳云等带领马军在此加紧训练。这就是后人熟悉的“上马场”和“下马场”。
今天的上马场是安山街的一个行政村。它位于鲁湖南端京港澳高速路边,截至2012年底,有833人,160户。版图面积约2.5平方千米。

据说那时,傅选和岳云把演武厅设在上马场,厅上曾挂有岳飞写的这首词。
下马场也曾为湾村,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农村资源重组时被合并而消失。
傅选(生卒年限不详),原为江西制置大使司统制官,绍兴三年(1133年)拨隶岳飞帐下,任“背嵬军”统制官。绍兴三年正月,与徐庆往筠州平定叛兵李宗亮、张式部,歼其军。绍兴五年跟随岳飞在洞庭湖平定杨幺。绍兴六年金兀术联合伪齐刘麟大举南侵时,傅选与王贵、董先将兵两万在唐州拒敌,夺马 5000 匹,降敌 3000 人,擒获敌将数人。绍兴十一年荆湖宣抚司撤销后,改任鄂州御前背嵬军同统制。
岳云(1119—1142年),字应祥,号会卿,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岳飞长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历任武翼郎、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等职。 南宋绍兴十一年除夕,跟父亲岳飞,部将张宪一起惨遭赵构和奸臣秦桧诬陷而死,时年23岁,死后葬于杭州栖霞岭。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shèn)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
背嵬军是岳家军主力中的主力,虽然该军统制官是傅选,但临阵时通常由岳飞直接指挥,这是一支最能打仗的队伍。

何为“背嵬”?原来“背嵬”乃西夏语的音译,意为“将军的酒瓶”。古代大将的酒瓶一定是由亲信背负的,所以,“背嵬军”便被引申为“亲军”。最先使用“背嵬军”的人是抗金名将韩世忠。后来,岳飞也仿韩设立。岳家军的“背嵬军”每仗必胜,尤其是在战事胶着时,岳飞必定投入,所以,背嵬军也是岳家军的突击军或敢死队。

南宋学者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曾赞叹说:“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那时,分散驻扎在江夏(鄂州)的岳家军一共由12支部队,而且分别有自己的名字与旗号。几百年后,武汉收藏家刘文斌,曾收集到当年这些部队修建营房时的专用砖。砖上还留有“水军”“前军”“右军”“沓白”等不同刻字。
背嵬是岳家军的绝对主力,所以帅府中枢都关注着它。
那一天,副元帅牛皋到上马场视察,无意间催生了一个与“豆折”相关的故事。
豆折,也叫“饼折”,很多人都叫它“豆丝”,是起源于马鞍山、法泗洲一带的时令食品。它主要由大米、小麦、绿豆、黄豆(豆类去壳)等为原料,混合浸泡后用磨碎成浆,然后在锅里加热摊成薄皮,切成丝,晒干而成。由于它口味独特,烹调方便,所以极受江夏人民的喜爱。

那时的岳家军大部来自北方,很多人不习惯江夏饮食,这让火头军们颇伤脑筋,也在想各种办法,尽量用本地食材做出北食口味,确保大家身体强健,同时减轻官兵们的乡思。
从上马场来到法泗洲军营的牛皋,到了吃饭时让火头军给摊几张麦饼给他当午餐。然而法泗洲是水乡,稻多麦少。没办法,伙夫只好在有限的灰面中加入一些米粉,为了丰富口感,他还特意加入了少量绿豆泥,然后小火摊饼。好在这牛皋本为农家出身,打得粗,吃得苦,也没说什么,用这饼包着大蒜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过后,他把火头军找来,对他们说,今后就照这个样子做,“中”。
牛皋(1087—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参军时只是一名普通的弓箭手,但由于武功精到,作战英勇,每遇大战,总能冲锋陷阵,不几年,就因军功升至岳家军副帅。

火头军得到牛皋的夸奖后非常高兴,更加用心来琢磨这种豆米混合面饼的做法。
又过了些时,岳飞来此视察,特意关照伙夫给他做牛皋吃过的“面饼裹大蒜”,而且告诉伙夫多做一点,他回去时给牛皋带点,并说:“牛将军一直还惦记着法泗洲的这道美味哩。”
却说这次的伙夫是个法泗当地青年,从没见过北方的“面饼裹大葱”,他依据老兵的交代,又加入自己的思考,把绿豆、黄豆破壳取瓣,与大米、小麦一起如此这般一操作,折成粑粑卷呈给岳飞。

岳飞以为这就是牛皋上次吃过的食物,猛咬一口,只觉得香味扑鼻,满口生津,连声高赞“果然好吃”“好吃”。
他令人把伙夫叫过来问:“这叫什么呀?”
伙夫诚惶诚恐,他也不知道这叫什么,只依据自己用过了绿豆、黄豆,炕熟后自己又在锅里折了几折,于是就信口答道:“这叫豆折粑”。
岳飞说:“难怪牛将军这么喜欢豆折粑,真的很好吃,今后多做些,让兄弟们都来尝尝”。

从此,“豆折粑”这种新式食品开始走俏军中,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
据说后来牛皋在上马场军训间隙又想起了豆折粑,特地叫亲兵带着那里的火头军去法泗学习,并在自己的大营推广。士兵们也十分喜欢这种豆折,因为牛皋做过“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所以营里官兵将这种食物都叫做“都折饼”。
牛皋为此“发明”和称呼,也十分受用。
然而,有一次,火头军摊了不少豆折,可是军营里好多士兵临时突防金口,这些豆折粑剩了下来,因怕浪费,火头军只好把这些剩下的撕碎晒干,看过几天还能不能吃。
光阴荏苒,一晃几十天过去了。这天夜里,突防的官兵们回营了,火头军把这些晒干的豆折块放在开水里一煮,再加些作料,自己觉得味道很不错,就盛给官兵们。哈,这一次可把大家乐坏了,个个翘起大拇指,都夸说好吃。
从此,军中就有了晒干的豆折。
不久,这种食品又在法泗洲、马鞍山一带的民间普及,不过,大家更喜欢叫它为“饼折”。
“饼折”一旦进入民间,各种奇异的招数就都用上了,法泗、马鞍山的饼折也越来越有特点,风味也越来越浓。
吃豆折主要在农历腊月至第二年四月之间,而且腊月与其它的月份吃法还不相同,因此留在舌尖上的记忆也不一样。

豆折是江夏农家必备年货,每年腊月,家家户户都会摊,没有条件的,也会委托亲朋戚友帮助加工一点。
据说,自从岳飞被冤杀后,马鞍山、法泗洲都建有地下岳飞祠,人们常常偷偷摸摸地用新摊的豆折前来祭祀。
岳飞平反后,法泗洲、马鞍山也新建了岳庙,每年冬天后,人们一定要到岳王庙上供,以表达人们对他的崇敬与思念。
江夏城关(今武昌)岳王庙的祭祀就更多了,不仅民间长年有供奉,就是官府也行隆重的祭祀。
对于这座赐建的“忠烈庙”,江夏人一直叫不习惯,大家都喜欢称它为“岳王庙”,因为后来宋宁宗为激励诸将,曾于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

古时候,全国有四大著名的岳飞庙,即开封朱仙镇、汤阴、江夏和杭州,不过若从时间先后排序,江夏的岳王庙排在全国第一。有《祥符县志》引明成化年碑记为证:“岳庙始建于鄂,再建杭,三建于汤阴,今建于梁城南之朱仙镇”。
这座全国第一的江夏岳王庙里的供奉,不同于另外三座的,就是其中每年腊月,一定有法泗洲、有马鞍山人民敬献来的新鲜豆折。
当一种美食渗进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后,那味道就不再只是美食,尤其是在边咀嚼,边想象时更是这样。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者:筱萍,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喜欢阅读,热爱朗读,希望通过美文美诵美声传递真善美。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经开区朗协理事;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51《上马厂》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