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汪音彤
编辑:杨建松

——叶家海是法泗街道的一个自然村,占地面积0.15平方千米。有村民36户,180人。

早年的小村不叫“叶家海”而名“叶葭(jiā)海”,由于“葭”字冷僻,遂被写做“叶嘉海”,后来又讹成“叶家海”。小村老谱曾有诗云:
北枕碧岭悬绮罗,
南葳葭叶银水多。
世间炎凉独风月,
宗宅四时揽烟波。
在先民的意念中,“山主子孙水主财”,“宗宅”建在“北岭”“南水”之间无疑是最理想的,何况还能早享风月、暮揽烟波。
葭,即芙渠叶。“芙蕖”乃已开荷花的古称。所以那时的叶葭海芙蓉长丽,菡萏(hàn dàn)沁香。

在江夏民政局2014年的调查表中称“叶家海”是“根据湾子大多数叶氏命名的”,其实不然,叶家海全村都姓彭。
在靠天收的农业经济时代,这里可旱涝保收。村子不大,十四户人家紧紧地依偎在一起,静静地矗立在下涉湖的小汊旁。湾子的东北是高出房基约十六七米的坡地,村南虽然偏低,却与东北一样,生长着茂密的枥(lì)、檀、枫、檗(bò)、榔(láng)、苦楝等乔木,远远望去玲珑剔透。
村东有株高近二十米、四百多岁的古棤(què)(也叫凿树,学名椤木石楠),枝劲叶森,怒指苍天,几十里外都能看见它墨绿色的雄姿。湾的左前方就是下涉湖,数里青荷如染,微风起时细语喃喃,一派迷人的潋滟。

晚清时叶家海属江夏南乡,1949年后为法泗乡,后才是法泗人民公社第一生产大队第一生产小队。2012年整体搬迁至原址右前方约400米的怡山湾后,村址改版为农田,结束了近600年的散居史。为了保住文脉,政府将“叶家海”的地名高悬法泗洲路上,但遗憾的是卫星地图中标注的却是“叶家澥”。
小村挪步了,可它的故事却历久弥香。

那还是明朝初年,来自南昌瓦渣街的彭法志夫妻俩,挑着全部家当和还在襁褓中的两个孩子,随着“江西填湖广”的迁徙大军一路北上。没想到一次突至的龙卷风刮散了众人,本该在荆湖南道(湖南)落脚的他们却错进了荆湖北道,而且越走越远。

迷了路的他们,全靠乞讨和野菜充饥,好不容易走到江夏地面,看到的却是满目荒凉、饿殍遍野,心里的酸苦也一阵比一阵强。
这天他们从早上就粒米未进,只靠溪水解渴。由于腹中无食,两个孩子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眼见繁星将起,夜幕待垂,无奈的他们只得露宿树下。

不知什么时候,从昏睡中醒来的妻子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两盏灯笼。她就如落水人看到船舶一样高兴地喊了起来:“伢他爷(俚语,即父亲),快看快看,那里有光。我们去那里吧,去给伢们讨点吃的。”
丈夫一见马上也来了精神,搀起妻子,挑起箩筐就向灯笼奔去。
他们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啊走,可就是赶不上。他们走得快灯笼也快,他们走得慢灯笼也慢,那灯笼就如鬼神一般在前面不远处飘动。夫妻两个走得虚汗直冒,实在走不动了的丈夫禁不住停下来说:“这是么回事,是不是我们眼睛饿花了,怎么追了半天还离这么远?算了吧,别追了。”

妻子也木然了,呆呆地望着前方。
真是饿花了眼睛?就是眼花了,也不会两个人一齐花呀?
妻子想了想,突然问:“会不会是神仙可怜我们给带路?我们边歇边走,不急,走哪里不是走?万一真是神灵带路那我们就苦到头了。”
妻子的话点燃了丈夫的信心,他又挑起孩子,鼓足力气,一步一步地追随着灯笼向前,再向前。
俗话说,夫妻同心,浑水变清,他俩一边走,一边说,祈求着神仙,憧憬着未来,慢慢肚子不那么饿了,人也不那么累了,可就在他们稍一分神的时候,灯笼不见了。
没了灯笼也就失去了方向,他们顿感失落,饿和累的感觉也全部涌了上来,两腿打颤,只好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累了一宿,也该歇了。
困乏至极的他们,也管不了地面有多潮湿,管不了周围有多少虫叮蚊咬,蜷缩着一头睡了下去。
“姆妈、姆妈……”
“爷,爷……”孩子们的哭声吵醒了他们,他们爬起来一看,呃,这是哪里?只见身边几个小土包郁郁葱葱,土包下是一泓水湾,不远处便是一望无际的湖滩,芳草连天,繁花匝地,杂树遮阴,野果坠枝,虫声唧唧,鸟声啾啾,充满了生机。
他们爬了起来,醉在了蒲草、莲藕,以及苇浪、荷语之中。
从此,他们夫妻俩日出而作,在陌生地方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伐木割草,垒土建屋,开荒种地,捕鱼捞虾……

彭法志十分喜爱荷叶,一有空就做荷帽,别上一枝莲花给两个儿子戴上。那天他搂着小儿,躺在如茵的草地上兴高采烈地给这美丽的新家取了个名字叫“叶葭海”。他憧憬着:将来这里的莲藕是最好的,湖鱼是最好的,人也是最好的……不久,他从土著那里知道了这个地方叫法泗洲,初通文理的他也觉得地名“法泗”比己名“法志”好,“泗”乃儒教之水啊,所以当别人叫他“彭法泗”时他也欣然接受,他希冀以名促志,耕读传家,法孔立世(百年后,江西匪患频发,民不聊生,吉安府安福县他的本家泗洲、彦一兄弟俩来投亲,老大改名叫彭法泗,且被确立为彭家在此地分枝展叶的一世祖)。
寒来暑往,夫妻俩辛勤劳作,节俭持家,日积月累,颇有收益。几年后,囊中便有了点积蓄,于是他们又起造新屋,拓展别地;再过几年,为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儿子又为他们添了一群孙子……江夏县一个叫“叶嘉海”的村子就这样播名了。
什么叫“江西填湖广”?

就是明初的那场大移民。考古学家说,今日中国大约有两亿人的祖先都是在洪武初年(1368年)开始的八次移民中从江西鄱阳县(古为饶州) 瓦渣街(瓦屑坝)出来的。
为了顺利移民,那时的官府在“瓦渣街”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待移之民均被押送到这里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船出湖,溯江上迁进入湖广(今湖北、湖南两省)。

集中迅速,走得匆忙,所以“瓦渣街”留给移民的其实是个谐音,有的族谱将其记为“瓦夹街”,有的写做“瓦甲街”,还有记着“瓦子街”的;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有“饶郡瓦西坝”;有“江西饶州瓦西坝”,也有“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可见口耳相传中的“屑”真伪难辨:不仅有西、砌、基、家、集、渣、砾、叽、仂,还有写成“挖心坝”的,说是当年官方逼着大家移民,如果不走就要被“挖心”。
不过,南昌市倒真有个“瓦子角街”,这个街道办事处直到2005 年才被撤销。旧址就在今象山南路旁、“天虹”对面。当我造访此地时,扑面而来的现代都市气息,早已经把当年那点残存的南昌老味冲洗得干干净净。

依据《明史》、《明太祖实录》记载,以及后世史学家葛剑雄的考证,洪武年间确有江西向湖北、安徽、江苏移民的,人数达到214万。其中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五千人到凤阳西南。
洪武二十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到湖北黄州。迁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到武昌。迁9.1万到安陆。迁10.7万到汉阳、丐阳(沔阳)。迁16万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今江夏的许多先民,包括彭法志一家就在这批移民之中。

洪武二十二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到安庆,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到池州。迁饶州移民6.4万到合肥。
洪武二十五年,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到扬州各府县,淮安府各县。
洪武三十年 迁江西移民65.6万,分别安置在长沙府常德各县、岳州府、安庆府及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

当年放下担子的彭家后生,期“志”为“泗”,领着妻儿在陌生的江夏起早贪黑,心耕力作,还真的拓展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瓜瓞绵绵后不断开疆拓土,终于形成了几万人的庞大家族,不过,叶葭海依然袖珍。
袖珍型的叶葭海会种田,1970年就曾因多交爱国粮被下辖9县,拥众270万的咸宁地区奖励过一台手扶拖拉机而名扬鄂南,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了不起的荣耀。
袖珍型的叶葭海更会读书,自1963年第一个少年考入县一中后,51个村民中先后又有8个走进县区一中,几年后还涌现出五位博士、十几位硕士和一大群本专科毕业生,创造了一个传统农家的另版神话。
彭敦运写于江夏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汪音彤,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江夏工作部成员,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从事播音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奖52个。爱读书,爱旅游,更爱用声音去创作、去分享!爱读。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经开区朗协理事;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