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杨淑军 周英霞

——翟(zhái)家边是一才从地图上抹去的自然小村,遗址坐落在鲁湖南沿,距离法泗街大路陈不过千米。今天那里早已屋消宇失,房基也深深隐进了千亩葱茏。
翟家到底怎么啦?
扒开史缝,原来这根问号链接着一段难以言表的悲壮。
那是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天下民变,起义军中有两支队伍大纛最雄,领头的人一个叫陈友谅,另一个就是朱元璋。

如果按照常模,消灭了元军的陈友谅当胜不二,然而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先诈降引诱、后重兵奇袭,鄱阳湖一战就扳倒了天平,陈友谅60万水陆大军死伤殆尽,几万艘战船沉满湖底,还搭上了自己的老命。

父亡子遁,陈理连夜逃回武昌,嗣(sì)位为帝,改元“德寿”,“大汉”(陈友谅建立的国名)的残喘得以苟延。朱元璋大怒,发誓一定扑灭陈汉最后的薪火。
然而发誓归发誓,打仗归打仗,心里忐忑的朱元璋想去庙里求签,以帮自己定夺。

说干就干。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天,他就风尘仆仆地走进了寺院。
主持看到来人脚步匆忙,脸露杀气,不像什么善类,便上前反复探问他的姓名,有何事要卜?
本就有掖着藏着的朱元璋理也不理,只是匆匆索要签筒。在抽得一枚“上上签”后,提笔留墙曰: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
只顾哓哓问姓名。
方丈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来人是朱元璋。
果然,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就亲率常遇春等渡过汉水,直攻武昌。
再说这武昌城,已被陈友谅经营了多年,沟深墙高,城外还驻扎着一支卫戍部队,带队的将军翟花荣的也着实了得。
翟花荣,原名“四月九”,字“繁盛”,马鞍山翟家边人。他出生于至元四年(1338年)四月初九。少时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兵书。父亲觉得这孩子将来或许有点出息,就悄悄将他送进深山,拜了一位道长苦学不辍。

五六年后,“四月九”回来了,只见他已经膀阔腰圆,英气逼人。陈友谅占领江夏后,授予他京城御林军统制。人们发现,此时的四月九已经完成了从农家少年到大汉将军的华丽转身。
且说朱元璋派来攻打头阵的,正是射杀陈友谅的大将常遇春。

翟花荣那个恨喽,恨不能咬碎这个骄气十足的黑家伙!
却说这常遇春也非等闲。不仅体貌奇伟,力大无穷,而且精于骑射,乃朱元璋手下能征惯战的悍将。陈友谅之所以破败,就因为中了他设在六泉口的埋伏。
来到江夏的常遇春,首先在小洪山设下了几十座大营,把个武昌城围得水泄不通。

翟花荣见常遇春根本就没把自己放在眼里,第一晚就亲率死士偷袭,虽有准备的常遇春还是落荒东败几十里,连头盔都没来得及戴上。
第二天,恼羞成怒的常遇春,列阵东山(今小洪山)之下,决意死战,以报失盔之恨。
太阳刚刚当顶,常军先锋刘麟就带头搦(nuò)战,翟花荣也不答话,提缰打马挺枪而出,只一合,就戳穿了刘麟的胸膛。常遇春大惊,还没等他回过神来,翟花荣的乌骓马已经冲到跟前,他急忙举枪应战,可谁知翟花荣力沉枪快,常遇春险些跌下马来。众将见主帅有危,一起拼命向前混战……这一场好杀从午到夕,常遇春接连损失了十多名偏将,连自己的肩膀也中了两枪,若不是众将官舍命相救,他真的会撒手东山。杀得兴起的翟花荣,连踹(chuài)常营四十座,常遇春狼奔豕突,直到葛店才站住脚。

朱元璋也大吃一惊,没想到陈友谅手下竟有这等能人。
半月后,他亲自阵前观战,又看到翟花荣连挑他战将八员!想起东南沿海一带尚有一个重要对手张士诚还没有剿灭,他非常希望翟花荣能为己用,就亲自出阵高喊:“翟将军啊,你主已为我斩,你何必拼命?我看你年轻有为,若愿到我帐,我任你为都统制,指挥十万雄兵,如何?”
翟花荣朗声吼道:“大丈夫当为知己而死,谁看得起你这无情无义的秃头儿?!啰嗦什么,快上前来受死!”
那朱元璋自小因家穷当过和尚,最怕别人揭底。而翟花荣骂他“秃头儿”,恰恰点到他的致命疼。他顿时怒从心起,恶向胆生,正准备蛮干时,军师走了过来耳语道:“我王不必强来,围他几天,武昌自然唾手可得”。
朱元璋点头称善,遂留下常遇春,率领数万人马把武昌团团围住,并反复叮嘱他小心接战,自己则回建康(今南京)打理要事去了。
武昌被围以后,远在岳阳的大汉丞相张必先急忙调兵,星夜兼程来救。
可就在张必先刚到当夜,便遭常遇春劫营,汉军大败,张必先被擒。大败的汉军中有一位名叫“张佑保”的偏将突出重围,逃进了翟花荣的营寨。
这张佑保不是别人,是号称元末第一勇将张定边的侄儿。这张定边(1318—1417年)虽然出身于沔阳渔家,但身材魁梧,潇洒英俊,不仅长武功,精拳艺,而且知天文、识地理、懂兵法、擅岐黄,一直与陈友谅交好。陈友谅败死后,是他身被百矢才冒死黑夜驾舟,载陈友谅之尸,保护少主陈理奔回武昌的。
张佑保与翟花荣熟稔(rěn),且为两年前结义的弟兄,一直十分佩服这位义弟翟花荣的智勇。
翌年二月,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后,朱元璋又带大军再援武昌。
翟花荣深知,这次武昌真的命悬一线了。他告诉义兄,自己已经决心做好张帅(张定边)的屏障,与武昌共存亡。如果自己战死,望他冲出重围,一定告知身在江夏南乡翟家边的妻子,好生教养俩儿。
两天之后,朱元璋排开大军再次与花荣对阵,这次他狠下杀手,命手下乱枪乱炮乱箭只管朝着翟花荣一个劲地猛打!足足半个时辰,再看时,翟花荣的阵地已成一片血海!
翟花荣战死后,武昌的外围屏障尽失,朱元璋即派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劝降。胸无大志的陈理,见武昌孤势难为,只好肉袒出门、伏地献国。
就在翟花荣牺牲后的当夜,西天划过一颗大星,轰然下坠,落入江中声如雷鸣,附近村民都说,火光之中看见江上雾气蒸腾,白雾中翟花荣红袍乌马银枪,挺胸傲立。
半月后雾气散去,江面上一座沙洲傲然凸起。
土著们就将这个青色沙洲叫做“将星洲”了。
后来,为了避免朱明王朝东厂的特务追查,遂把“将星洲”叫成了“江心洲”,几十年前又改叫成了天星洲(天兴洲)。

浑身是血的张佑保盗出了翟花荣的尸身,悄悄埋在武昌东门之外(今武昌火车站处),然后化妆逃到翟家边;为了避开朱元璋追杀,他连夜带着翟花荣的妻子与小儿,逃往猷(yóu)州(安徽宣城市泾县)桃花潭,给翟花荣的叔父做了养子,取名叫翟敬六。
就在张佑保赶到翟家边时,恰逢花荣之母带着大孙子走亲戚去了,待奶孙俩返家时,张佑保已经远遁,朱元璋的追兵一路追杀未果,只得不了了之。
进入晚晴后,翟家已经萧条。即便如此,男人依然血性十足。上世纪二十年代,江夏掀起了农民运动高潮,翟家边的男将们都扛起了大刀、梭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协会,与封建势力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拼斗。
然而,就在国共两党的北伐于河南激战正酣时,驻扎在鄂西的革命军夏斗寅独立师却叛变了革命。(1927年)5月13日他们在宜昌发表《讨共通电》,与四川军阀杨森合兵反共。

5月17日,夏斗寅叛军抵达纸坊,武昌城内,一片混乱,直到卫戍司令叶挺带兵出城平叛,社会始安。

6月22日,夏斗寅叛军一部窜到马鞍山(今安山),烧杀奸淫、无恶不作。身为马鞍山农会执行委员兼保管主任的共产党员余龙翔挺身而出,振臂高呼:“我们不能贪生忍辱,要为民除害”,正在街上办事的翟家兄弟听到呼唤,立即参与了余龙翔组织的战斗。叛军受到阻击,嚣张气焰顿减,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对方只有几个赤脚汉时立即集中火力猛射,就这样,翟家好汉和余龙翔等全部壮烈牺牲。

好汉倒下了,翟家边也坍塌了,但那股英雄气却始终没有走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泗人在翟家边的遗址上种上了蓬勃葳蕤的稼穑,一茬接一茬,年年丰歌不息。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诵读:杨淑军,江夏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党建研究专委会会员湖北省校园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江夏区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江夏区摄影家协会会员。

朗诵:周英霞,高级教师,宁夏回族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省级骨干教师,石嘴山市首届“最美教师”。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经开区朗协理事;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