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先教化学29年,随后又半路出家 ,转入文科。
先后教过行政学、市政学、科技哲学、科技写作等课程,
长期从事科普写作,作品颇丰 ,多次获奖。曾被评为建国以来优秀科普作家 ,曾任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席。
正是:
文理两栖,浅尝辄止。舞文弄墨,乐此不疲。


嚎丧(随笔)
近年来,偏僻农村,悄然兴起,一种新的行当——嚎丧。
嚎丧的主角,一般是女人,年轻的最好,六十、七十也无妨。
嚎丧者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形象,临时扮成逝者的亲人 ,在灵前进行一场相当感人和逼真的嚎丧表演。
表演的效果,取决于角色的定位,对逝者生平和业绩的把握,以及表演者随机应变的情感投入等因素。
当地有一位叫何小荷的嚎丧者,最善于哭妈和嚎夫,她自幼没娘,青年丧夫,遇到这样的人家,她就情不自尽的全身心地投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比亲人哭得还伤心。
在她的感染下,灵前往往哭声一片,酿成一场集体嚎丧的大表演。
最后,当然少不了大把的赏钱,少说几百,多则上千,殷富人家甚至过万。
当然,这笔钱,并不是那么好赚的。
首先,角色要有迅速编造故事的本事,她一到村头,就问谁家死人了,进一步了解死者生平事迹,然后确定与死者的关系,当场编造与死者相关的故事.,最后就靠她,临场发挥的艺术水平了。
人世间 ,最美、最感人的艺术,不是热热闹闹的喜剧 ,而是悲凉、凄苦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嚎丧的祖师爷,应该是大文豪苏轼。
他在《江城子.悼亡妻》词中,一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多么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啊!他最配作嚎丧编剧和总导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