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现代性社会变迁导致婚育观念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差异。当前部分青年群体婚育观念正经历从“结婚难”到“独居”的转变,进而逐渐形成单身价值观认知体系。从生命历程与代际差异视角研究发现,“结婚难”是一些“80后”“95前”单身群体选择非自发性单身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95后”青年则更倾向于认可独居生活方式,由此形成自发性单身认同机制。单身行为会给社会均衡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单身个体和社会必须建构共同的应对机制。
关键词:结婚难;独居;单身现象;生命历程
史无前例的快速现代化进程,导致我国社会结构出现整体性重组与变革。在婚姻家庭领域,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单身认知体系,单身现象变迁与单身社会现象随之来临。所谓单身社会,是指“由一些主动、积极地选择单独生活的人构成的社会”[1]。美国学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指出美国独居人口占到该国户籍总数的28%,独居者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成为美国第二大户籍形式,超过核心家庭、多代复合式家庭模式等其他家庭形式[2],其潜意指单身社会正逐渐被社会主流所认知。也有学者认为,单身社会是“单身现象社会化”,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涌现出一个以单身为生活方式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群体不仅超越地域的限制,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3]。
单身是区别于传统婚育行为认知的一种特定状态。自2006年以来,“剩男”“剩女”单身潮备受关注[4]。《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4》数据也指出,2013年,我国20岁至59岁年龄段单身人口总数为1.7亿,其中35~39岁单身男性人口比例已达69.1%[5]。有研究者还发现,男性成为“剩男”的可能性比女性成为“剩女”高了约2.37个百分点[6]。不仅如此,现代性社会变迁带来了个人选择和价值取向转变,单身人群从大龄“被动”单身转向低龄群体新型婚恋观念转变下的“主动”单身。有研究发现,18~25岁年龄段青年中选择“独身主义,完全不考虑婚姻”的占6.65%[7],单身越来越变成个人价值选择的一种结果。
进一步看,单身现象正在向独居现象转变。我国独居人口比例也在不断提升[8]。到2018年,我国独居状态的青年超过7700万人[9],一人户家庭占比从1990年的4.9%,增加到2010年的14.5%,再增加到2020年的25.3%,且增加速度越来越快[10],其中处于独居状态的青年占比高达47.5%[11]。这表明单身独居家庭正成为家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12],这无疑将对传统的家庭结构和社会婚育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
如何客观正确理解和看待单身的形成,这是相关学科研究领域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单身生活方式,背后蕴含的婚育观及社会行为变化的逻辑是什么?如何客观全面地评判认知单身现象给个人和整个社会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个体、社会该如何有效应对?笔者基于实地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对当前单身的类型、成因、变迁及多重影响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客观认知单身的新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之策。
1.单身的既有理论阐释
关于单身的研究,始终与社会婚育观念变迁直接相关。传统的婚育观包括恋爱、婚姻、家庭、生育四个方面,反映的是个体和社会群体对四者的看法和见解,受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已有的关于单身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视角:第一种是“结婚难”的传统主义解释视角,认为单身青年男女依然渴望婚姻,也大多认为恋爱与婚姻、生育是绑定在一起的,认可婚育与家庭和家族传承价值相关,只是一直没遇到理想的结婚对象而面临“结婚难”的结构性处境。这种研究视角主要把个体单身的形成归因于单身青年个体的外在境遇,而非主观意愿。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单身男女尽管婚育意愿依然较为强烈,但由于缺乏认识异性的机会、缺乏恋爱技巧、性格被动等,难以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而处于未婚单身状态[13]。与此观点相似,我国也有研究者认为,当前绝大部分青年尽管有婚育意愿,但因婚育成本高、交友途径窄等而被迫晚婚晚育甚至被迫单身[14]。也有学者指出,当前青年择偶难度大、结婚率和生育率双降,与职场工作时间安排及空间设置对青年择偶机会形成挤压有关[15][16]。另有学者注意到择偶难与改革开放快速经济社会变迁导致观念变迁以及婚姻市场的结构性性别失衡有关[17]。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青年群体更崇尚“平等、自由、品质生活”,且彼此更重视“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财富资源、社会地位感知”的相互匹配,使得男女青年的婚配变得愈加困难[18]。再者,由于城乡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加上社会男多女少性别比失衡以及阶层挤压,导致一些男“光棍”“沉淀”在农村[19]。相比之下,不少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特征的“结婚难”职业女性则聚集在城市[20],形成“高知低婚”的“剩女”现象[21]。还有研究发现,20~34岁年龄段城乡女性单人户分别达到32.48%和7.25%[22],这说明单身女性在城市的比例远高于农村。这种婚姻市场的结构性“错位”使得“结婚难”问题更加突出而无解。单身的第二种解释视角是独居主义的现代性解释。这种论点对欧美社会及我国“95后”群体单身成因有更好解释力,认为青年选择单身的主要是由社会新型婚育观念导致,单身独居只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无可厚非。新型婚育观的出现主要与个体主义兴起有关。个体主义不仅使得婚姻关系成为个体的产品与构造物[23],而且使得婚姻对个体的吸引力下降、与生育解绑[24],更使得婚姻经历去制度化以及中上层婚姻个体化,强调个人选择和自我发展[25][26]。美国、以色列等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受现代价值—追求个人自由、对自身权利的掌控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影响,一些中产阶级青年男女为了保护中产阶级地位和维持生活的稳定而选择不结婚和独居生活。我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展现出许多个体化特征,诸如越来越要求自我发展、个体幸福和安全感[27],婚育观的价值基础已改变[28]。这点表现在婚育观方面就是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单身,并把恋爱、婚姻与生儿育女价值相互区隔开来。一些青年人认同“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但有爱情不一定要进入婚姻”[29]。也有一些青年群体对待婚姻态度相对“负面”,害怕走入婚姻,子嗣传承观念也更为淡薄,有的甚至将生养子女当作负担[30]。也有学者认为,年轻人忙于在新型媒体上处理大量流动的社会关系,缺乏现实的深度关系建立,导致“单身、独居、不想恋爱”等行为观念倾向[31]。也有一些青年子女因就业等原因离开父母,以独居形式探索成人初显期的生活,形成了被社会部分群体认同的独居实践认知[32],尤其是成千上万女性因外出工作而独自居住[33]。这种单身更多的是一种自发性的单身独居选择[34],与被动单身选择有本质区别。
实际上,上述两种视角看似对立,但在实践境遇中却是前后延续关系。现实生活中,不同代际青年群体正从传统的“结婚难”带来的被动单身,转向现代社会认可的独居价值带来的主动单身,并引发单身的性质正从非自发性向自发性转变。不过,已有研究多半是对单身和独居现象作了社会学功能主义的实然式解释,却很少有学者从个体生命历程代际差异和社会整体的角度对单身和独居现象进行应然式的解读,自然也就难以客观准确地认识单身现象的本质。基于此,本文提出改变单身现象认知和应对单身社会现象的新阐释路径。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对“80后”、“90后”以及“00后”青年群体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以满足分析深入性的需要。访谈对象选择以目的性抽样方式,通过滚雪球抽样方法访谈了68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单身成年青年(18岁以上)。受访对象中,男性33人,女性35人。以年龄划分,平均年龄26.6岁,其中1980—1995年出生的有36人,1996—2005年出生的有32人;以受教育程度划分,受访对象涵盖中学以下(6人)、职专(高中)生(16人)、本(专)科生(26人)、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6人);受访对象出生地域分布于内蒙古、甘、青、冀、豫、鄂、苏、湘、川、闽、粤11省区25市,其中老家在农村的有28人,在城镇的有40人。考虑到社会中选择单身独居的更多是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青年群体,受访群体的整体学历略微偏高。这种抽样调查方式总体上合规,且信度效度能得到保证。
现代青年尤其是城市青年不少是独生子女,其成长过程具有明显的独生子女社会化特征,对传统家庭价值认知、社会性别差异和手足之情相对无感,而这点正是支撑传统婚育观传承赓续的重要前提[35]。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限,对青年群体进行划分,是基于实际生活经验及访谈案例进行的一个概率性但不精确的划分。理由在于:一是“95后”成年青年处于18岁至28岁年龄段,多年的计生政策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传统婚育观的认知,而“80后”至“95前”青年群体则更倾向于认同传统婚育观价值;二是“95后”青年群体相对生活在物质富足感不断增强的时代,这点也影响了他们的婚育观认知。一些1980—1995年出生的青年群体和一些“95后”群体尽管都有倾向选择单身的共性特征,但他们在具体的婚育观认知上仍有较明显的差异。相对而言,1980—1995年出生的群体已经到了传统社会规制的大龄阶段,是否婚育是他们不得不认真面对思考的人生选择。而“95后”新生代青年群体多半刚临近婚育年龄段,他们的婚育观更多是内心自主的认知。尤其是“00后”群体,他们的婚育观更多是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或者期待,主要反映的是他们的主观意愿。再者,“95后”出生在物质富足感相对较高的时代,其个体意识也更强,这是导致这一群体对现代性婚育观感知度、认可度更高的重要原因。
1“.80后”至“95前”:传统婚育观影响下的被动单身选择
(1)“80后”至“95前”:传统婚育观
由于“80后”“95前”出生在社会变化相对较小的年代,传统社会文化和父母辈的婚育观念对这个群体仍有较大影响。从文化濡化和社会化角度来看,上一代人可以向下一代人传递他们的生活经验,包括一些比较稳定的婚育观念及行为逻辑,因此“80后”至“95前”群体与父母一代的生活方式及对婚育观的认知相差不大,他们更偏向传统的婚恋观认知,也大多认可传统的爱情、婚姻、家庭、生育共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婚育价值认知体系。
笔者访谈显示,受访的36个“80后”至“95前”青年样本中,有30个倾向维护传统婚育观。正如一位“80后”受访对象表示:“我有结婚的意愿,内心深处也很渴望结婚生子。”(XCN-男-33岁-本科-保险职员-20231001)“80后”“95前”群体主观上有较强的结婚意愿。不仅如此,在他们的认知中,如果选择不婚不育单身,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抗,要付出的成本更高:“我肯定会结婚生子,因为不结婚生子,就是与社会对抗,对抗社会成本太高。”(ZXY-女-33岁-博士-科研人员-20230312)如果主观上婚育意愿很强烈或者并不排斥结婚生子,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单身呢?
(2)“80后”至“95前”:单身成因分析
正如前文提到的,按照传统主义的解释视角,一些青年人因“结婚难”而导致社会单身现象增加,主要原因并非青年人主观上不婚,而是客观上没有合适的成婚机会。一旦有机会,大多数青年人仍会走进婚姻而随时摆脱单身状态。这种解释大多符合“80后”至“95前”群体的单身成因。访谈发现,由于种种客观上的原因诸如婚姻成本高、婚配标准多、婚育最佳窗口期错失等导致他们身处“结婚难”的结构性困境,进而形成被动单身。
一是婚姻成本高。传统的婚姻观中,结婚需要准备一笔不菲的经济成本,包括婚姻聘礼,婚礼开支,购买婚房、汽车等。在多数受访的“80后”“95前”男性看来,自己目前仍过着单身生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积累程度尚低,难以负担高额的婚姻成本导致结婚难:“也想结婚,不过本科毕业这么多年,一直没挣到什么钱买房买车,也一直单身,暂时也结不了婚,好像也没人愿意嫁给我。”(LM-男-29岁-本科-出租车司机-20230313)这种被普遍认同的观点主要受传统婚育观的影响,将房子、车子等外在条件作为婚姻缔结的重要考量。
现实中不乏男性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没有在城市购房、购车而屡次相亲失败,陷入“娶不起”的婚难困境。
二是婚配标准多。由于倾向于超越传统门当户对基本标准,按照现代性多元标准包括外在相貌、身高、家庭、学历和内在性格、情商以及追求单纯的情感和其他个体性需求择偶,部分青年陷入结婚难困境。这些标准在某种程度上都形成排斥机制。标准越多,婚配越难,且构成男女婚姻认知错位。例如,一位受访对象因难以适配到理想型而单身:“我现在想找一个智商、情商、身高、学历、家庭都合适且很爱我的男孩。但满足我内心所有预期的男孩出现了,他又对我没感觉。因为一直还没遇到合适且相互喜欢的人,又不能对自己不负责任地随便找个人结婚,过不到一起还是离婚,所以只好单身。”(KF-女-32岁-大专-外贸-20231015)这种婚配标准多实际是对婚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重视家庭整体社会经济地位,而且重视个体品性、素质和能力,增加了婚配难度。
部分高知单身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将自己的单身选择进行自我合理化,从其他方面寻求个人价值实现认同:“我想结婚生子,但遇不到合适的对象......我现在不想那么多了,人生也不只有结婚生育,搞好事业也能实现人生价值。”(WL-女-36岁-博士-讲师-20230316)也有女性因为难以适配到合适的对象而放弃找寻婚育对象,无奈接受可能终身单身的现实。
按照传统婚育观认知,一般而言,女性基本不存在“结婚难”导致单身问题。当前有部分女性尤其是高学历女性结婚难带来的“剩女”问题,本身是现代社会变迁产生的一种现象。现代社会,高学历女性比例迅速增加,高学历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她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她们的人生发展轨迹。由于婚姻往往是具有同样经济社会地位男女结合的同质婚,当这些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并借此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反而意味着她们在传统婚育框架下向上择偶空间缩小。不过,这些单身女性能够通过工作获得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人生轨迹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自主性,有能力选择过单身生活。
三是婚育最佳窗口期错失。传统社会结构机制规定了社会个体生命历程的主流认知模式,人们在社会中必须按照社会时间表参与社会生活。社会时间表是依据社会对不同年龄的期待而制定的,对不同年龄的期待意味着主要生活事件发生的恰当年龄。遵循这个逻辑,结婚被认为应该在某一个合适的年龄发生,如果偏离了社会时间表,就可能导致“结婚难”。这点对于女性而言尤其明显。正如一位受访对象表示:
“我属于母胎solo,这可能跟我的性格被动、技能缺乏、年龄偏大等有关,也跟我错过找对象的最佳时间有关......本科、硕士的时候身边男孩子很多,但没有意识到那个时候更容易找对象,博士毕业就30岁了,入职之后忙着上课、做课题,年龄又一拖再拖......我并不排斥相亲找对象......但我自己不愿意将就。”(SGXH-女-33岁-博士-讲师-20230309)
这种单身因优先选择发展个人学业、事业目标,错过传统世俗社会秉持的最佳婚育窗口期,又因“不将就”的现代观念与婚龄弱势现实之间的堕距而可能继续错失次佳窗口期,最终成为“高知”单身女性。
单身女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相应的单身男性人口更多,无形中进一步加速了社会单身化进程,并在客观上导致单身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显现的社会事实。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导致一些“80后”“95前”青年被动选择单身也与社会性别结构性失衡,城乡地域隔离、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带来的各种“挤压”有关。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个体选择单身时,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就会逐步形成一种被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被动单身状态持久化最终会导向一种自我认同的独居生活方式,尽管这种独居并非自己一开始就认可的主动选择。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由“结婚难”而过上独居生活时,就会形成非自发性单身社会认知。由此可知,非自发性单身多是沿袭传统婚姻模式下的单身,背后反映出的是传统婚恋生育文化观念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错位带来的结构性问题。
2.“95后”:现代婚育观念影响下的主动单身选择
(1)“95后”现代婚育观及其表现
和1980—1995年出生群体不同,“95后”青年群体生活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变迁加速和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时代,思想观念必然发生变化,同时受现代个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的婚育价值观也更明显地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以家庭为核心变成了以个体自我为核心,由此形成了自主、多元、理性的现代婚育观念。具体表现为:
其一,婚龄去刚性化。传统社会规制了婚龄,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然而“95后”青年突破了婚龄刚性认知,不再全然认同传统世俗社会规定的人生轨迹:“我不认为到了年纪就必须结婚,也不会仅因为年龄大些就草率,结不结婚跟年龄没有关系。”(SHZ-女-21岁-大学生-20231008)在一些“95后”青年看来,不存在适合结婚的有效年龄段,这说明传统社会文化规定的主要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时间表在变动,年轻一代的婚龄呈现去刚性化特点。
其二,注重双方契合。年轻一代偏向于认为能否成婚更多的是看能否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他们更看重个性化需求上的契合。一位受访者表示:“结不结婚主要看能不能遇到合适的人。不合适就像买到不合脚的鞋子,就算买了还是会扔掉。”(SYT-男-21岁-大学生-20231010)也有受访者表示:“我是个颜控,对方要长得好看,符合我的所有条件,还能满足我的情绪价值,以及撑得起一些担当。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我不会随便将就。”(WQQ-女-20岁-高中毕业-化妆师-20231011)追求契合凸显了这代群体择偶观偏向追求个体主观偏好满足。
其三,婚育观多元。他们不再把恋爱、结婚、家庭、养育价值绑定在一起,甚至把它们相互割裂开来。相比于“80后”“95前”,“95后”在生育预期上变化很大。他们普遍不愿生三胎了,甚至准备选择不婚不育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笔者访谈也发现,“95后”群体所持的婚育观颇为多元,包括只想恋爱不一定想结婚,只想同居但不一定成家,只想结婚但不一定生子,甚至还有不想恋爱也不想结婚,更有人觉得单身也很好。有意思的是,“95后”似乎更能接受“姐弟恋”。受访的32名样本中,赞同认可“姐弟恋”的有14人,有“姐弟恋”经历的有4人。相比之下,“80后”至“95前”受访样本赞同姐弟恋的只有6人,有“姐弟恋”经历的只有2人。总的来说,他们对恋爱持相对“热”而对婚育持相对“冷”的态度。这背后主要原因是部分青年只想享受恋爱的甜蜜,不愿承担内卷时代婚育带来的“沉重”压力,本质上是对婚育压力的不得已的反应。
另外受访对象对婚姻价值的认识呈现出个体化趋势,认同个体意义上“互惠互利”等内在价值远高于婚姻带来的“物质保障、生育”等外在价值。换句话说,婚姻不为自身以外的其他目标服务,它自身成为主要目的。具体而言,“95后”群体更认可的婚姻价值是夫妻关系中最基本的互相理解、陪伴、追求婚姻幸福和情绪价值等情感上的满足。一位受访对象表示:“我认为婚姻的价值和意义是为了有个陪伴,在这个世界不是孤单一人。找个人一起玩耍,一起干饭,一起旅行等,和她一起以一种我们愿意的方式度过这一生......都给对方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两人在一起白头偕老,共同创造幸福和高品质的生活。”(LJX-男-21岁-大学生-20231015)
与此不同,认同婚姻是为了完成父母成家生子延续家族和具有法律效应生活保障的则较为寥寥。这说明这一世代对婚姻价值和意义有自己的定义,已经从超越个体的东西转变为个体性的东西,期望通过婚姻获得自我内在幸福感、提升自我效能以及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上述这些观点显然和他们的父辈一代包括更大年龄段的青年群体有明显差异,与传统婚育观大相径庭,爱情和婚姻被视为一种情感式陪伴关系。这种婚育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他们生命历程中父母婚姻、身边同龄群体的婚育观以及个人恋爱经历的影响。不过“95后”青年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在想弃守传统婚育观的同时,也在与传统婚育观进行比较中重塑自己认可的婚育价值,由此显示他们对是否建立婚姻家庭的不确定与迷茫。
(2)“95后”单身成因分析
与“80后”“95前”不同,“95后”主观婚育意愿有所下降,单身更多是新型婚育价值观影响下的一种自主的个人选择。具体来说,单身成因主要有婚育恐惧、婚育理性及享受单身等。
一是婚育恐惧。恐婚恐育是引发单身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恐惧心理的产生既受原生家庭影响,也受高婚育成本、网络负面信息感知的影响。首先,受原生家庭中父母离婚影响,一些青年群体对婚育产生恐惧心理。父母的婚姻是孩子的样板,若父母婚姻不幸福(现代社会离婚率不断上升),子女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内心对婚姻充满恐惧。作为具有自我意识和反思性的年轻一代,恐婚会迫使他们背离结婚生子的传统婚育观。
“我现在单身。不过,我谈过几段恋爱,内心对爱情也有点向往,也只对爱情向往,对结婚生子不向往,甚至排斥结婚生子。对我来说,结婚不是必要的......或者恋爱感情到一定程度顺其自然同居,但同居的目的不是结婚生子。这主要由于原生家庭父母离婚的消极影响,导致我对婚育比较恐惧。”(WXY-女-21岁-高中毕业-已工作-20231002)
其次,婚育恐惧还来自对婚育痛苦、风险、成本的感知。有受访对象表示:“我恐育,害怕肚子大、臀骨变形、难产死、没钱养孩子。”(LSY-女-18岁-高三-20240217)这一恐婚心理主要是受网络负面信息暴露影响,根据一些散乱的表象和想象虚构出各种生育可能出现的恐怖图景,引发顾虑担忧,本质上这种心理是一种现代个体眼里有“自我”并想要保护“自我”的体现。
二是婚姻理性。“95后”青年婚育观具有理性和务实的去传统化特点。正如受访者所言:“我觉得整体来说,现在年轻人对婚姻更为理性和务实,不会盲从,也不会仅因年龄、一时冲动或外界压力就结婚,会做出更慎重的选择。也更看重两性平等,不会因为传统观念而就范。”(NK-女-23岁-研究生-20231012)本质上,“95后”青年群体更关注自己的“理性”得失计算,更加强调个人自我的社会价值实现,不再把婚姻看成具有家庭或者家族性传承的前提,结婚不再是尽快要去实现的目标,这尤其体现在青年女性身上。部分年轻女孩不愿承担婚恋后新的身份加在自己身上的各种压力,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女性平等享有社会经济地位机会增多但新的恋爱伦理未出现,婚育仍意味着女性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家庭中。之所以这代人在婚姻上会越来越理性,本质上是因为在充满社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坚持婚姻理性似乎是他们抵抗婚姻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一种自觉回应。
三是享受单身。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现代性变迁。对于“95后”而言,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社会景观与“95前”青年完全不同。由于受教育机会更多,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度更高,社会流动度更高等各种结构性因素使个人能够去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获得比以往更大的自我选择空间和机会,认为不需要通过结婚生子来实现人生价值的青年男女也就越来越多了,单身社会价值自然也可能被他们逐步认可[36]。
与“80后”“95前”群体体现出的非自发性单身不同,当前“95后”群体正突破传统社会婚恋婚育文化规范,突破传统人生既定婚育选择,主动选择单身,甚至“享受”体面的单身。首先,一些年轻人认为低质量婚姻不如高质量单身。造成部分“95后”青年男女低婚姻意愿的主要原因是,生长在少子化、物质充裕年代的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更加追求生活品质,注重自我享受,不愿意承担婚恋成本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把单身看成享受高质量生活的一种选择。
“单身挺好的,所有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投资到自己身上,感觉个人生活质量很高。之前谈恋爱变成对象的提款机,小日子变差了,果断提分手......自己一个人逍遥自在呀。”(ZX-男-27岁-研究生-20231008)“我觉得结不结婚都没有什么必要了。如果我自己一个人过得比两个人在一起过得好,我肯定宁愿自己一个人过。”(HH-女-20岁-职专-直播-20231009)
其次,有些人可能因感情创伤而“封心锁爱”。“之前谈过一次恋爱,特别消耗我的情绪。现在单身感觉挺好的,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没有那么多情绪波动......单身一辈子也可以,养只猫,给猫弹弹琴,也挺好。”(LX-男-21岁-大学生-20231010)
最后,受“佛系、躺平、丧文化”影响而随缘享受单身。“我是个寡王,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人追过我。如果遇不到好的对象,那就得佛系点,享受单身生活。”(ZQ-女-18岁-大学生-20230725)
由此可知,当社会更年轻一代中有更多的人接受甚至主动选择单身,就会加速形成自发性单身,这主要与现代性冲击有关。在经济社会发达的欧美国家,现代性冲击更强,独居已经和结婚一样,只是生活的可选项而非人生失败的象征,单身对青年个体的负面心理影响趋于弱化。我国有越来越多的“95后”青年群体主动选择并接受单身独居的生活方式,这种认知观念在未来会将他们引向接受独居生活。
究竟应该如何客观准确理性地看待单身现象?前文分析表明,已有研究普遍是从单身青年主体自身认知角度对单身现象进行主位性(emic)和功能主义的解释,而较少有研究者从客位性(etic)视角对其作出整体性解释。实际上,要更完整全面地评估和看待单身现象,除了从“横断面”角度对单身价值进行实然式的评价之外,还应该从人的生命周期及社会均衡发展角度对单身价值进行应然式的评估。换言之,除了要全面了解当前一些单身青年何以选择单身生活的自我认知方式,也要从外在的社会视角对单身个体的行为选择进行评判。很多青年人或许都没有认真考虑过,单身的成本收益应该放在整个生命周期而不是当下所处的生命阶段进行计算。事实上,单身群体增加,不仅会影响单身个体的人生幸福,还密切关联着家庭整合凝聚、社会人口均衡发展、国家低生育陷阱跨越、经济均衡发展等重大人口均衡发展议题的破解与优化等问题[37]。因此,有必要从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角度,从微观个体、中观家庭和社会层面对单身带来的多重影响进行更客观全面反思,由此重塑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现代性婚育观念。
1.个体孤独化与代际支持体系收缩
对个人而言,单身仅仅只是今日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但青年个体无论是无奈被动还是主动选择单身,都要个体化地独自应对单身生活本身生产出的各种风险和系统矛盾。首先,物理孤独。当个体处于青少年时期,身边玩伴较多,单身生活相对轻松、自由自在,但到了35岁以后,看着身边朋友有伴侣、孩子,而自己一直一个人也会孤独,且这种物理孤独随年龄增长日渐显现。其次,代际支持体系被收缩到单身个体身上。看似充满自由、风光、体面的单身生活背后可能潜藏着未预料到的破碎与坍塌。比如现实中,已有中年单身实践者切实感受到单身的弱势和困境,年迈父母要依靠自己,未来自己年迈无子女依靠也要依靠自己,遇到民事纠纷事件缺乏家属奔走呼号。最后,单身者可能面临终生无子,后半生生命中只有老去没有新生,生命因不必承担生养子代的责任变得不那么厚重,为后代奋斗的动力缺失,通过生命延续获得生命价值等就无法实现。
实际上,个体如果选择单身,在整个人生旅程中都可能会承受内在的自我认知迷茫和外在的家庭、家族乃至社会的多重压力,因此所谓单身能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一厢情愿的设想。已有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单身先行者在进入30岁之后就开始反思自己当初选择单身生活是否错了,到40岁就更加怀疑是不是结婚生子等私人家庭生活比工作和个人发展更重要[38]。这点显然也可能会发生在我国单身者身上。外在压力则主要来自家庭。单身者的父母辈大多是传统婚育观念的沿袭和实践者,选择单身意味着过一种去传统化的生活,但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发挥的巨大作用。正如一位来自农村宗族地区的受访单身女性表示,选择单身就会与父母产生观念认同上的冲突和对抗,父母不断催婚,自己不断逃离,亲子关系变得紧张、疏远,让她在精神上强烈地感受到传统与现代断裂带来的痛苦与煎熬。
2.家庭去组织化与应对风险能力弱化
现代青年群体的单身,背后暗含对更高质量婚姻家庭生活的追求,传统基于父母子女家庭成员角色扮演的大家庭制度,正转变为追求婚育自主、相互情感的交流、两性平等、家务分工共担、决策过程中相互接纳的伴侣式家庭制度。从笔者访谈样本看,绝大多数受访青年男女认可婚姻的最重要价值是“实现个人幸福”,只有极少男性认可传承家族代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传统家庭为核心的婚育观认知正在解体。
无论哪种类型的单身,都彰显了单身与婚姻家庭制度并非对立关系。单身正重塑家庭结构。单身群体意味着家庭成员缩减,反映家庭结构形式的家庭成员之间关联和聚合松动。更为根本的是,以传统家庭主义为本位的伦理型家庭瓦解,功能型家庭也面临解体,出现失范和去组织化的可能,从而越发转向个体本位,家庭这座建构起来供个体的有限性和永恒价值之间双向通行的桥梁甚至可能崩溃,家庭作为个体的归属单位也被虚化。家庭被现代性力量带来的单身现象所改造的同时,其回应现代性压力的能力也被弱化[39],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也随之降低。
3.社会主流价值挑战与社会成本增加
单身社会的来临,是现代性后果之一。我国单身群体增多必然加剧社会个体化,给社会的生产、消费、体制、整体结构功能及社会整合等带来巨大的冲击,促使社会进行相应变革。如果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认可单身价值甚至选择单身或者独居生活方式,单身及背后蕴含的价值体系就会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亚文化认知。这种认知体系反过来会给主流婚育价值及认知构成某种挑战,并影响社会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老年人群体所占比例持续提升,农村的“光棍”人群也在不断增加,都市的白领中产女性更愿意选择独居生活方式,由此产生的多重叠加影响远远超过探讨单身现象本身。单身群体增加,一方面会对我国人口结构和人口再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加剧人口“红利”流失;另一方面,也会瓦解家庭的社会保障功能,原本更多属于家庭功能的养老就向外移嫁,养老的责任配置和秩序将会发生改变,加重社会养老成本负担。
基于单身现象造成的多重影响,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可以包容但不应该鼓励单身现象,甚至有必要对单身价值认知体系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偏,让青年群体客观认识到单身可能给自己整个人生、家庭及社会带来的多重影响。社会包括研究者不反对少部分青年个体选择单身并保持自己的单身价值观,但也不能对单身认知体系进行一味的迎合。
传统的家庭制度强调个人婚育选择必须服从于家庭乃至家族整体利益考量,这点与现代婚恋观强调的追求男女性别平等、个体自主、幸福爱情等价值不尽吻合。当代社会中,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群体出现了从传统的被动单身选择向主动单身选择转变的过程,加快了社会单身化进程,这是社会现代化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单身价值观是传统婚育观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嬗变的表现,背后蕴含了多元生活方式和多元社会价值的追求。
实际上,在每个个体的生命历程中,任何阶段都可能出现单身或独自一人的状态,因此单身化问题是与社会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只要意识到这点,未雨绸缪就有必要。以往的家庭式甚至家族式的社会结构是围绕社会共同生活价值建立起来的社会认知,而单身选择则是崇尚个体自主价值的产物。单身者除了要认真慎重考虑是否选择单身生活方式之外,也要培养自己“独自生活的能力”,接纳自己,能够“精神自立”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尽可能够享有健康快乐的个人生活,而不是自我孤立、封闭甚至被社会隔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尽量降低尤其是降低“80后”“95前”单身青年比例,并为这部分青年群体提供稳妥的社会支持方案的同时,也应该为单身群体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以促进和保障单身人士的平等福利待遇及公正的社会地位,包括鼓励市场主体提供与单身群体生活方式相匹配的消费品,有意识地开发一些适合单身生活者甚至专门为其设计的商品和服务,让他们享有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土地集体所有权权能改革实践与农村治理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ASH004)的阶段性成果]
李芳芳: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朱冬亮: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日]荒川和久.超单身社会[M].郭超敏,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210,243.
[2][33][38][美]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M].沈开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6,23-163,76-77.
[3]何雨.理解“单身社会”:演变轨迹、生成逻辑与应对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23(9):16-24.
[4]刘利群,辛格主.性别传播的研究与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五年发展实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40.
[5]何生海.内蒙古族际通婚现状及其社会效应分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36.
[6]章逸然,章飚,胡凤英.“女大难嫁”还是“男大难婚”—婚姻匹配的男女差异与“剩男剩女”的代价[J].人口与经济,2015(5):13-24.
[7]韩涛,闫晨,陈玲琳.当代中国人婚恋观实证研究—兼与日本对比[J].心理月刊,2021(14):33-34.
[8]李尚龙.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214-215.
[9]漩涡.品牌的经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1.
[10]董晨宇,张恬.反思“孤独社交”:社交媒体真的让我们更加疏离吗[J].新闻与写作,2019(6):48-52.
[11][12]穆光宗.当前中国家庭户小型化的社会意涵[J].人民论坛,2021(21):68-71.
[13][日]筋野茜,尾原佐和子,井上词子.婚难时代[M].曹逸冰,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22:12-66.
[14]肖索未.欲望与尊严:转型期中国的阶层、性别与亲密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60.
[15]郑静,麦东妮.时空挤压与受限的择偶机会—一项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单身男职工择偶境况考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3):44-55+86.
[16]唐有财.中国城市职场的性别不平等:基于权力的视角[J].妇女研究论丛,2011(4):20-26.
[17]朱冬亮.“三高”青年女性婚姻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10):59-62.
[18]苗国,陈友华.社会转型视角下的生育转变与生育政策应对—从子孙后代的“私人产品”属性到“准公共产品”的经济社会学反思[J].人口与发展,2019,25(4):117-128.
[19]刘燕舞.农村“光棍”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J].中国青年研究,2019(6):94-100.
[20]刘敏,熊琼.应对被动单身:县域体制内大龄女青年的行动策略及其影响—基于中部Y县的实地调研[J].中国青年研究,2023(5):78-86.
[21][32]李婷,郑叶昕.中国单身青年的规模、特征及其演进态势[J].中国青年研究,2023(9):5-15.
[22]何绍辉“.空巢青年”群体的多维解读[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3):40-45.
[23][德]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M].李荣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
[24]Lesthaeghe R.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tion:A Concise Overview of Its Development:Table1[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4,111(51).
[25] Andrew J. Cherlin. 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4(66): 848-861.
[26] Andrew J. Cherlin. Degrees of Change:An Assessment of 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Marriage Thesis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20(82):62-80.
[27]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4.
[28]李婷,郑叶昕,等.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J].妇女研究论丛,2022(5):85-102.
[29]朱新秤.青年婚恋观的变迁与思考[J].人民论坛,2021(35):94-97.
[30]张乐.当代青年的性别角色、家庭观念及其塑造—来自CGSS的数据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4):51-58.
[31]青年志.游牧年轻人的消费新逻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18.
[34]时广军“.过度教育”与“过度单身”—当代青年社会流动的代价[J].中国青年研究,2018(4):34-39.
[35]朱冬亮.青少年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换一种思维方式[J].中国青年研究,2004(7):72-81.
[36]十一圣.单身时代[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8:320.
[37]陈雯.解放的烦恼:单身女性的生成机制与风险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23(9):25-31.
[39]李永萍.新家庭主义:转型期中国农村家庭伦理形态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4):171-179.
最近看了两组数据,挺让人吃惊的。
第一组,我国20-49岁之间的单身人群已经超过了2.4亿人,差不多是2个日本人口的总和。(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第二组,9.61%的90后都还没有谈过恋爱,属于母胎单身狗。(数据来源:广州日报)
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生活中的一次次的无可奈何。
我有几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也不是独身主义者,同样也都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可始终寻找不到合适的人。
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想将就。
大学一舍友时常要忙于应付各类父母介绍的相亲男人,要么是拆二代、要么是富二代,家里的条件都特别好,用媒人的话来说就是,“嫁过去就是吃香的喝辣的。”
但舍友不愿意,她说自己要的不是能给她钱花的男人,而是一个在她说诺兰的时候,能接《记忆碎片》的人。
这也正印证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就会有更高的精神需求。
《走!到多彩贵州城朝黔門 吃香喝辣品文化》
《贵州大舞台·名人名歌演唱会》将举办!
-来自筑城顶级歌手和乐队
预售门票票价128元(赠送礼茶一份)158元(赠送杂酱鸡面一份)
自由选坐 168元(赠送美味简餐一份)
演出时间:2025年1月11日15:30
演出地址:贵阳市多彩贵州城朝黔门一楼音乐厅
咨询电话:13595012399
看完演出凭购票码用餐
贵州大舞台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