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醉酒漫笔
文/桑民强(浙江)
喝酒,母亲怕儿子醉,妻子怕丈夫醉,是从生理角度考虑的。饮酒过量伤脾胃。
喝酒的真谛,其实并不是有助于血脉流通,而是灵魂借之卸担,飘飞。人生太艰难,生活中红绿灯太多了,一个人不想将尘世忘记一下,实在是要被折断脊梁的。我曾在家乡的破茅房里用粗瓷碗与哥儿们醉过一次,那种无拘无束,忘乎所以的情景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般甜蜜,神秘。
后来我回到城市,随着环境的好转,我不敢再多喝了,别以为谁想醉就可以醉的,一边喝着酒一边想到酒精的毒害的人是不敢醉的;一边喝着酒一边想着出了丑态被人嘲笑的人是不敢醉的,一边喝着酒一边想着上司的嘴脸的人是不敢醉的。
于是,想醉怕醉又醉不了。我终于懂了酒宴上为什么不少人如此热情地劝酒——不能否认有一些是欣赏别人的醉态来过过瘾。看到别人能如此酒脱地不顾一切进入一种让思绪自由飘荡的境界,好羡慕,但自己终于不敢。到底是那片刻的仙升感受好哩, 还是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做人值得,还是选择了后者。
或许你会说,醉酒是自欺欺人,酒醒会更加痛苦。你说的对极了。但你忘记了,那种境界和害处是无法用天平秤来称的,更何况那是一种精神的暗喻,做人的风骨,我指的不是一般意义的酒醉。
可惜,喝酒的原意被挪位了。透明高贵的玻璃器皿,彬彬有礼的碰杯。总之,本来可以放松灵魂的东西变得充满规则,喝酒越来越象某种仪式,不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
我留恋那只粗瓷碗,留恋那次破茅房里喝酒时的氛围,留恋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有了更多的美酒,有了高级的酒具,却不敢再多喝了,人的悲哀。
陈虚炎浅评:最爱这类讲道理的小品文,而且还是关于酒的文章。虽然我前半生不太饮酒,也不会饮酒,但对酒文化却情有独钟,所以借这篇评论也可抒发下我对酒的看法。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酒,向来不是意义单纯的饮料。大家都知道,酒这玩意,小饮怡情,大饮伤身;似乎可有可无,却又不出不在;需要时十万火急,不要时已然失态。大抵就是这么种好坏掺半的东西。作者通过自己亲身醉酒的经历,将喝酒以及醉酒失态进行利弊分析,看似批判“醉酒”的害处,实则剖析人性之幽暗。不禁让人反思:现代人喝酒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似乎早已不是单纯的品酒,而是作为一种高级或高雅的交际游戏被人赏玩,且津津乐道,不亦乐乎。可既然是游戏,自然有擅长或不擅长,成功或失败,真诚或虚伪,敬佩或调笑……喝酒,成了一个观察人性的阴晴表,成为考察人情练达与否的道具。作者非常敏锐的发现,这些酒文化的发展,其实是扭曲了喝酒的本意。可咖啡,茶同样饮料,为何不能代替酒呢?只因喝酒会醉人。归根结底,这个“醉”才是罪魁祸首。都说酒不醉人人自醉,看似喝醉酒是自欺欺人之事,可独饮之醉与众饮之醉又有不同,不同在独饮醉了不过生理伤害,而众饮之醉,就是精神伤害了。所以喝酒最好做善饮者,能千杯不醉,可若不醉,喝酒还有什么意义呢?诶,喝酒就像恋爱,真叫人既爱又怕,爱它飘然欲成仙,怕它未仙先丢脸。毕竟,并非人人都是恋爱高手啊!劝戒凡胎诸君,爱酒无妨,偶醉也无妨,只是“喝酒有风险,饮者需谨慎”,不胜多饮者不宜多饮也。
2022.6.3
桑民强,1948年12月出生于杭州市。曾在企业担任总试验室主任、科长。擅长写残疾人题材文学作品。诗歌《我是钱塘江上一朵摇着轮椅的浪花》,在全国残疾人朗诵会上广泛朗读,10首残疾人题材朗诵诗从2018年起被百度推荐,复制付款。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理事。著有《自强之路》(作家出版社,34万字),《随语集》(团结出版社,30万字)。2024年3月,加入中国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北京诗派”。
作者简介:陈铮,笔名陈虚炎,杭州诗人,编剧,文艺评论家。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东方,子曰,重庆诗词协会会员,浙江省之江诗社会员,杭州乌托邦青年文学家名誉社长,杭州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副主席,西子湖诗社副秘书长,杭州诗社执行秘书长,中国格律诗研究协会,董培伦爱情诗研究协会,西溪文化研究会,宋韵文化,水浒文化研究会等研究员。长篇小说《天下正人田锡传》,长篇诗评《诗歌创作中的人格映射论》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