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梦丽儿》想到的……
黎润贤(广州尼言)
文/ 微电视《梦丽儿》前天首发在俱乐部。厉害了,五人团队,创作了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可喜可贺,我看了三遍,感触良多。忍不住提起拙笔,抒写感受。
第一次见梦丽姐,是在影像班学习时,曾同班上部分学友参加与俱乐部的成员在从化南平搞活动。只见一位优雅的女士坐在轮椅,俱乐部的谭班长等同学推着她参与了活动。马上想到,这就是师母,后得到证实。当陈老师影像班学生后,进入俱乐部前,听弟子穗秋说过:有一次,在一个摄影展上,见到一位大姐坐在轮椅上,正用不太灵巧的双手拿手机对着一幅展品拍摄。这举动,吸引了师从华师谢善本教授学艺的她的注意。看到这动人的瞬间,快速定格了这个镜头。后来,得知这是陈老师的伴侣一一梦丽老师,正在用手机记录自己的参展作品。
后来进入了影像俱乐部,与陈老师伉俪的接触多了,了解自然也多了。像大家一样,对陈老师这位才华横溢,俊朗潇洒的媒体人,面对因公遇到意外而高位截瘫的妻子不离不弃,精心照料,让她坚强、乐观、优雅地生活。十分敬佩。一次在与陈老师的交谈中,我对他的做法表达敬意。陈老师平静地说:我没什么,倒是孩子妈二十多年,能活成这样,很不容易!听了令人动容。让我感受到一位伟男子那宽阔胸襟和作为丈夫的担当。难怪陈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他风趣幽默,从不摆架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梦丽姐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自强不息,有亲人的关爱,有朋友的关心,尊重。她就是“俱乐部里的张海迪”。不待扬鞭自奋蹄,作品多多。已逾古稀,美得像夕阳。
微电影《梦丽儿》是俱乐部的又一力作。五位组创人员,通力合作,自编自导自演。尽显功力。不是专业胜似专业。作品短小精悍。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尊老助残、永不言败、终生学习……很接地气,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教益。
影梦丽儿和保姆后表演不火不愠,自然流畅,双语很清晰。
大叔、金秋、南山飘缈是俱乐部的佼佼者,剧本、拍摄、配音等可圈可点。内容以小见大,表现了人性美。配乐精准,题目推出,强音开了个好头,那是虎头,很有威势。接着音乐舒缓下来,引出了保姆把梦丽儿推进客厅让她等待吃早餐的情节,后梦丽儿自个儿外出。音乐欢快,配合了人物放飞的心情。保姆发现后急找,音乐很急促,起伏,凸现了保姆焦虑的情绪和急人所急的负责精神。找到梦丽后,音乐慢慢平静了。
人物对话也很精练。如保姆对梦丽说:您为国家作出这么大贡献,为何还要让女儿支教?梦丽反问作答:国家大还是我大呢?表现了一位识大体的母亲的家国情怀。保姆看破了梦丽的心思,没说别的,立马热情地代劳,然而梦丽轻轻地说:我都要识呀(我都要懂啊),保姆便认真地指导她,让人感觉很暖,很温馨。印证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金句,正能量满满。
《梦丽儿》的拍摄技巧很高,全景中景近景尽在其中,不断切换。人物全身至特写镜头均运用了,眉目传情,恰到好处。摄影中的多种技巧都用上了,诸如用车轮、树干、枝叶、桥栏形成框式构图法的运用,使画面更富变化。湖光山色,郊野风光,公路即景,红花绿树,个个动感十足,画面美仑美奂。
《梦丽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给人物形象赋予社会意义。
这个4分37秒的教科书式的微电影,是组创人员在向陈老师伉俪致敬。当然也代表了俱乐部成员的心声。
欣赏学习之余,特奉上松竹体新汉诗一首。
《梦丽儿》观后感
(下平一先韵)
梦丽儿
容貌嫣
举止优雅
身残志坚
紧跟新时代
海迪精神延
知性自强乐观
合群勤奋向前
初心不改献赤诚
年逾古稀逐梦研
学长智
内助贤
百尺竿头续新篇
2022.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