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外四篇)
杜梅
每周六是我们兄妹几个相约回家看望父母的日子。父母已是耄耋之年,母亲患病卧床不起,全靠父亲精心照料,我们兄妹回家帮忙打扫卫生、晾晒被褥、给母亲洗澡,风雨无阻。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对母亲说:“孩子们都回来喽,我轻松了,可以出去转转,你也可以舒适的享受这一天,让孩子好好陪陪你。”看着父亲对母亲宠溺的眼神,让我想起父母多年来相依相伴的点点滴滴。
2006年7月的一天,我母亲突发脑梗,在医院治疗了50多天后,虽能扶着走几步,但语言表达不清,从那时起,父亲用自己瘦弱的身体当起了母亲的全职保健医生和贴心保姆。
母亲脑梗后遗症是腿脚行动不便,想恢复就得长期坚持锻炼。锻炼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由于母亲体态偏胖,父亲每次拉起母亲或者挽着她坐下,都很吃力。在练习走路时,都要一手挽着母亲,一手帮母亲的腿用力,一步一步的往前挪动,直到累了为止。母亲坐下来休息,他还要为母亲做按摩防止肌肉萎缩。每天晚上,父亲都是等到母亲安逸地睡下才去休息。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腿脚行动有了很大好转,自己能拄着拐棍走几步,邻居把我母亲康复视为父亲“用爱换来的奇迹”。
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历经磨难的老夫妻。2016年7月父亲查出恶性肿瘤,进行了多次手术,每次住院,父亲既牵挂他的工作,又牵挂我母亲的身体。
2018年6月,父亲住院治疗时,不幸再次降临,母亲脑梗病情突然加重也住进了医院,父亲可能有感觉,分别给我们打电话询问母亲的生活细节,我们怕父亲担心影响康复,就告诉他母亲在家一切正常。父亲出院的前一天,我们把几乎成了植物人的母亲接回了家,在父亲出院回家的路上,我叔叔告诉父亲在他手术期间母亲患病的情况。父亲回家看到卧床的母亲不能说话、不能动,很是不能接受。就这样,父亲在自己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用自己瘦弱的身体继续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每天一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擦洗、梳头、然后为母亲按摩、翻身、喂饭、换衬布,精心服侍患病的母亲。
我们只有休息日才能回家替换父亲让他休息,看着父亲这样辛苦操劳,担心他把自己身体拖垮了,兄妹合计给母亲请个保姆,但每次说起此事,父亲总是摆摆手动情地说:“你们都有工作、家庭需要照顾,只要我身体允许,就我照顾。你母亲不能说话,不能表达,别人无法沟通怎么照顾?渴了饿了我能喂,两小时要翻一次身,尿片湿了就得更换,每天三顿饭,上午一个香蕉,下午一盒奶,早晚饭前各打一针胰岛素,还有一天两次的降压药等,这一系列的事,谁能行啊?什么保姆都不如我护理她更用心!”从父亲的话语中,我们知道父亲就算再苦再累也不能让母亲受半点委屈。
十几年来,我父亲和母亲居住的小房子里,没有添置新家具,但被父亲收拾得干净、整齐。相依相伴的日子里,父亲会经常给母亲讲些自己、儿女工作、生活的事,让母亲感到欣慰、开心,去除寂寞之感,还经常深情款款地拉着母亲的手说:“你放心吧,虽然你不能表达,但我懂你,我照顾你,绝不让你受一点委屈。一生风雨,相伴到老,最幸福的事就是和你享受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你的地方就是家。”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父亲对母亲最深情的告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父母已是80多岁高龄的老人,风雨同舟,相依相伴60多年,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爱就是陪伴,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感恩父母:让你们最疼爱的儿女膝前尽孝》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事的沧桑,我越来越感到父母在身边的可贵,更感到“家有一老”的幸福。父母用他们最最无私的付出,最最无尽的挚爱,最最高尚的善念善行在默默影响着我,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以身教胜于言教的方式,让我感受着人间的真情、高尚的家风和孝道善行。
我父亲今年已经79岁了,2000年从县人大退休后,一直退而不休,仍坚持从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管理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我母亲80岁。现在我们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我兄弟姊妹六个,三个哥哥,二个姐姐。我们的家幸福和谐,生活平静恬淡。
但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沟沟坎坎,面对生活的坎坷时,父母又教会我什么叫坚强、什么叫相濡以沫。父亲在2003年1月8日查出恶性淋巴肿瘤,经过一年多的放疗,治疗效果很好。但2006年8月底的一天,又发生了一件让我们始料不及的事,母亲在亲戚家吃过酒席回家的路上,突发脑梗摔倒昏迷,醒来后谁都不认识也不能行走。在医院治疗了50多天后,虽能扶着走几步但语言表达不清,就连我们兄妹几个人的名字也叫不出。医生说母亲梗在脑部语言表达功能,现在能恢复这个状况已经很不错啦,只有回家后慢慢锻炼康复。这么多年父母一直在老家和我小哥一家共同生活,由父亲照料母亲的生活起居,我和哥哥姐姐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会买些肉类蔬菜水果回家,给父母做些好吃的,打扫卫生,帮母亲洗澡,洗涮衣服床单被褥。陪他们过周末过节,一大家人祥和快乐。
平静的生活在2016年7月1日再次被打破,父亲感觉鼻子堵得慌、呼吸不畅,一大早他在大姐和二哥的陪同下到徐州四院做检查,检查结束医生告诉他说:“老爷子,我先给你做个小手术,手术结束后等化验结果出来再做治疗。”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有不好的预感,现在已过去13年不会再度复发吧?我们兄妹6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化验结果,父亲更是一天多次去询问。终于不好的消息传来,我们简直快要崩溃了。大哥作为家中长子压力很大,寝食难安,在医院工作的大嫂比较理智,和她的儿媳一起安慰我们说:“上次都能看好,现在医疗条件比13年前更先进,我们更要有信心把病治好,都要坚强地面对。”
南京军区肿瘤医院放疗科的主任是父亲的老友,她给出了最好的治疗方案,告诉我们要做好好长久治疗的准备。父亲毕竟年龄大了,本来我们兄妹打算瞒着父亲的病情,但考虑他在政府机关工作多年,不糊涂,眼睛视力也很好,根本也瞒不住他。我们知道想得开、看得开的父亲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所以,在大哥和我叔叔慎重商议后把化验结果告诉了父亲,父亲比想象的还要淡定,他说:“我早已预料到了,我都快80岁了,无所谓,本来我身体好,可以帮你们多照顾你们母亲几年,看这个情况,我更应该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积极治疗,无论结果如何都没事,毕竟13年前都经历过了。”看到父亲如此平静,我们兄妹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父亲的主治医生还是13年前的主治医生,是父亲好友的学生。他告诉父亲和我们,父亲的病症在局部,通过手术和放疗一定能治好。只要父亲放松心态,积极配合,再保13年没问题。我们也坚信上苍会再次眷顾坚强、善良、乐观、豁达的父亲。好在手术很成功,经过五十多天的放疗,父亲很快康复出院。
父亲教我什么叫大爱无疆。父亲对青少年有着特殊的一片赤诚之心:2005年,小学四年级学生高宝丽不幸患了白血病,因家庭贫困而无钱治疗。他得知后,不仅自己带头捐款,而且以关工委名义,向全乡发出了“献爱心,救病童”的倡议,短短几天就募捐了一万七千元,从而使高宝丽的病得到及时治疗;2008年,三年级学生高如萍家不幸失火,整个家院化为灰烬,母亲也被大火夺去生命,家境十分困难。他一方面向上级有关部门求援,一方面发动社会救助,全乡很快捐资二万多元,保证了小如萍的生活和继续上学;2009年,经他多方协调集资7000多元资助了新录取的特困大学生武亮亮。近几年,通过“五助”活动的开展,全乡集资80000多元,捐物200多件,有100多名特困儿童受到资助。
父亲常说:“下一代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只要为了下一代洒尽热血也心甘。”的确,不论是三伏酷暑,还是隆冬三九,他都在为做好关工工作辛勤忙碌着。他多次抱病下乡调研,经常到留守儿童家里、学校、单位谈心,帮助解决困难。人们常说“老刘书记比退休前还忙。”2003年元月在被诊断患有恶性淋巴癌,在徐州住院7个多月放疗、化疗期间,他仍然向前来看望他的乡、村领导询问关工工作情况,并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出院后第八天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瘦弱、头发脱光、口腔溃烂和饮食困难,还主持召开乡关工委总结表彰大会。一个月后,他又带全乡关工委成员、支部书记、中小学校长赴埇桥参观学习。两个月后,又在全县创建关工先进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孝老不能等。前段时间父亲在徐州住院,病愈以后,我和大哥商议后,决定把父母接到县城由我们兄妹三个共同照顾。2016年8月22日,农历7月20日,也就是在父亲出院的前一天,我们先斩后奏,我和老公还有大哥开车先把老家的母亲接来,因去之前,我已打过电话告知大姐和小嫂把父母的换洗衣物,还有母亲每天吃的降压降糖的各种药收拾好,很顺利地就接来母亲。第二天中午,大哥开车到徐州医院接来了父亲,父亲知道要到县城居住先是一愣,但当他知道母亲已经接到我家时,就默许了我们的安排,至此父母与他们最庝爱的小女儿也就是我一起生活。
父母没来之前我都是在公司食堂吃饭,因家和单位距离较近,方便。现在父母来了,我就得开伙做饭。父亲放疗后,对刺激的食物很敏感,不能吃一丁点辣的食物,就连胡椒都不能放。每天早上6点我就会起床准备早饭,然后上菜市场购买一天所需的肉类蔬菜水果,赶在上班前把一系列的工作准备妥当,下班后匆忙回家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如若工作忙顾不过来,二哥二嫂就会过来帮忙买菜做饭。父母看着早起晚睡的我很是心疼,可我很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我下班就能见到我的挚爱双亲,和我小时候一样,进家就找娘,我和父母享受着天伦之乐。
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真的挺好,心里踏实。一生操劳的母亲现在只能叫出我大哥二哥的小名,我问她我是谁,叫什么名字,母亲就说:“我不会说,你是小闺女。”我虽忙碌,但感到充实、快乐、幸福。就连我四岁的小女儿也很懂事,吃什么都先给姥姥,她说娘就是姥姥,我告诉她娘是我妈妈,她搂着我的脖子说:“娘,等你老了,我给你洗澡、做饭、买好吃的、买花裙裙。”看着女儿稚气的笑脸和慈祥的父母我倍感欣慰。童言无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做什么,孩子学什么。我从父母那里学到孝敬长辈、仁爱善良、正直厚道、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我的女儿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
现在父亲已出院两个多月了,身体恢复得很好。上个周末老公陪父亲一起去云台山玩了两天,拍了许多景色优美的照片。父亲精神状态很好,竟然和年轻人一样走了十几里山路,旅游团里父亲的年龄是最长的一个,他们都夸父亲身体倍棒。在我们兄妹的精心呵护下母亲吃饭睡眠都很好,行走也比以前好了许多,精神也不错,这也是在父亲的陪伴下锻炼的结果。哥哥姐姐来看父母都夸他们气色好。我告诉爸妈,就在这儿住,让你们的小女儿尽尽赡养义务,照顾父母我责无旁贷,把他们的身体养好,让他们身心愉悦就是我现在唯一的追求。
父母和我都是彼此最疼爱的人,父母养我小,我陪他们慢慢变老。父母在家就在,我会好好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好在公婆身体都很硬朗,还能帮大姑姐带小孩,免去了我的后顾之忧。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现在父母离不开我们,父母有了子女的相伴会很幸福。愿天下所有的老年人身体健康、晚年幸福。父母幸福了,我们才会更幸福!
《耄耋老父培训记》
周六回老家看望父母,做午饭时,小嫂告诉我说:“父亲接到通知要到蚌埠参加‘学习新思想,奋斗新时代’培训班,你看咱爸都80多岁的人了,还有脑梗、脑供血不足毛病,走路都打晃,一个人去能行吗?你跟咱爸说说,让他别去了。”
“好!”我说。想想小嫂说得也是。父亲自从这次生病以后,走路蹒跚,苍老了许多,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出远门又没人陪同,我们确实不放心,一定要和父亲好好聊聊。
做好午饭喊父亲吃饭时才发现父亲不在家,我赶紧打电话问父亲在哪,父亲说他在庄里汽车站,在等宿州到庄里的公共汽车司机,咨询坐车到宿州的发车时间和从宿州怎么转车到蚌埠。我说:“爸,你回来吃饭,我二哥就在车队工作,有司机的联系电话,你就不要在那等了,我二哥帮你问问就行了”。但父亲说,还是自己去问清楚心里觉得踏实,咱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会议。
饭后我说:“爸,要不这次培训我们就不去了,路途远不说,还得4天培训学习,你一个人出门我们也不放心。我爸说:“那哪行,不培训学习,怎么领会会议精神,怎么贯彻落实工作,我作为全省关工系统“十佳五老”先进个人的基层代表,这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不参加咋行?宿州关工委要派车来接,我说宿州就我一个人,不用麻烦,我自己坐车从庄里就能去,放心吧,我身体没事!”父亲很平静又自信地安慰我。
我看说不通,就和二哥商议父亲怎样方便去蚌埠。二哥说:“星期天我们从县城回老家,然后把父亲接到县城,周一早上7点钟有一趟萧县到蚌埠的班车,正好周一早上我值班,顺便送父亲到汽车站”。
外甥女上网查查了地图说:“培训会议定的酒店离高铁站只有十分钟路程,不如坐高铁方便”。征询父亲意见,父亲同意尝试坐高铁。父亲没有坐过高铁,高铁上下站节奏那么快,我不免又为父亲担心。于是就告诉父亲,坐车时有不懂你就询问附近的年轻人,他们都会教你的,关键下车时听好广播,别坐过站,问问一起坐车有没有到蚌埠的,到时候和他们一起下车,出站。之后,我让外甥女在网上购票,正好有上午8点30分的车次。9点27分就能到蚌埠。
周日吃过晚饭,父亲和我们一起来到萧县。周一早上5点多钟,父亲就早早地起床,洗漱完毕后,开始准备着所带的东西,沉浸在一种整装待发的状态中。7点30分吃过早饭,我把父亲送到高铁站。
父亲走后,我心里不时感到有点忐忑。10点多钟,父亲打来电话,说已到酒店入住,这让我顿时感到喜悦。据父亲说,坐车时正好他邻座的年轻人也到蚌埠,他们一起下车出站,都挺顺利。
“还是坐高铁好,空间宽敞,又快又舒服,打的15块钱到酒店挺方便。回去还坐高铁,帮我订票”。说起此次高铁之旅,父亲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父亲学习结束后,我叔叔到萧县高铁站接父亲回家。
又到周六回家,我问父亲培训了什么内容,有何收获?父亲说:“收获大了,不仅拓宽了关工工作视野,也拓展了工作思路。这次培训班内容丰富,有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和合工大教授魏荣的报告,并观看了记录片《剑指江南》。还在培训期间参加了关公系统‘法制关爱,护航成长’的启动仪式。会议上还开展了法制教育工作经验交流活动,还对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
父亲喝了一口茶接着又说:“通过培训,我认为自己尽管年龄已超80岁,仍要认真学习,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为迎接庆祝建国70周年而奋斗。”
父亲认为,工作是大事,要干好就不能找借口。看着年过八旬的父亲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培训学习的认真劲,我从心里佩服耄耋之年的老父亲对待工作学习的精气神。正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们姊妹兄弟几个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也逐渐形成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父亲就像我们前行道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引领者我们一路前行,有着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们亦会踏踏实实走稳人生的每一步。
《父爱伴我上考场》
又是一年升学季,想起1987年父亲给我送考的情景,虽已30多年过去,却依然历历在目。
初中毕业面临升学考试,父亲对我说:“今年技校招生,我已帮你报名,你考一下试试,不影响中考。”
那时的中考和现在不一样,升高中、考技校都要先经过预选,预选落榜就没有机会了。我家在萧县庄里乡,属于皇藏区,凡是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都要到区中心校预选。
记得预选考试那一天,雨下得很大。一大早,父亲带着我顶着雨布和几个参加考试的学生坐上有后车厢的拖拉机向考场出发。通往考点的道路泥泞,坑洼连连,一路上颠簸不说,车子还不知原因的熄火了好几次。每到这时,父亲就下车冒雨推车,助力车子靠前行的惯性发动。父亲浑身沾满泥泞,脸上汗水雨水交织,焦急之心溢于言表。费劲周折赶到考场后,还是晚了,考生们已紧张地答卷。我匆忙进场,领卷答题。预选后,皇藏区一共有七位考生入选,幸运的是我虽迟到,但以第二名的成绩入选。父亲开心地对我说:“好好学习,最后一关还要到县城去考呢!”
紧接着到了麦收季,俗话说:“麦子动刀,老少弯腰。”那时小麦都是人工收割、打场脱粒,工作量大,工期长,所以一到午收,学校都会放麦忙假,助力师生们回家麦收,小孩也要参加劳动,帮助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我在家从来只负责收割地边两垄最稀的。父亲说:“今年你升学考试,为不耽误学习,就不用下地干活了,放学时负责送饭到地里就行了!”
很快到了正式考试时间,父亲正好也要到外地出差去开会,顺便带我坐公共汽车到县城。父亲由于麦收早起晚睡又累又困,一上车没过多会儿,均匀的鼾声响起,一觉睡到县城车站。
正考那天,天气异常炎热,父亲送我至考场外,反复叮嘱我考试不要紧张,结束后不要自己回叔叔家,在考场门口等着我二哥来接等等。我知道父亲担心我初次出门,怕我迷路不放心。我说:“知道了,爸,你走吧,你还要坐车去开会呢。”父亲嘴里说好,可过了一会,我向大门口望去,父亲依然站在烈日下,手扶学校大门栏杆往里瞅,看得出还是想等我入场后再走。
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不仅考上了高中,也考上了技校。技校报考的专业是工业用电。父亲高兴地对我说:“你还真行来,皇藏区一共就考上两个人,你是其中之一,还是第一名,高中咱就不上了,就上技校吧,这期技校生包分配,女孩子不用这么辛苦,有个工作就行了,当工人也挺好的!”我听从父亲安排,1990年7月技校毕业,进供电局参加了工作。其实我并不优秀,但在父母眼里我是最棒的!父亲不善表达,但却用行动释解“我爱你”。
感谢父亲当年替我做出的选择,虽说没有经历高考有一丝丝的遗憾,但也能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我们兄妹六个,早一点工作也了却了父母的朴素心愿。
而今父亲伴我考试的点点滴滴,虽经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但在我心里,那不随岁月老去的,是父亲对女儿的缕缕深情。
《怀念母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母亲节,我忽然想起我母亲,禁不住潸然泪下。我母亲叫杜庆英,中共党员,於2020年12月27日因严重脑梗病故,享年84岁。
她是儿女心中的好母亲,儿媳心中的好婆婆,孙子重孙心中的好奶奶、好太太,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的家庭是一个团结和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四世同堂的五好家庭,多次受到市、县、乡的表彰,合肥晚报于2016年11月25日以整版报道《感恩父母:让你们最疼爱的儿女膝前尽孝》的文章,并配发8张8年的全家福。直到今日,我父亲和我小哥、小嫂、侄子、侄媳、侄孙、侄孙女四辈人同住一处房,同吃一锅饭,这是淳朴善良、博大无私付出的母亲给子女和全家人留下的一个好传统。
我母亲于1956年6月1日入党,1958年跟我父亲结婚,婚后先后生育我们兄妹6人。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母亲不怕苦不怕累,省吃俭用拉扯我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和我,她经常教育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在家听父母的话,到了学校听老师的话,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只有好好学习,今后才有出息。我母亲每天起的最早,给孩子穿衣,给全家人做饭,送孩子上学,然后下地干活,还要喂牛喂猪,每晚洗刷后,安排好孩子睡觉,自己再点着油灯,给孩子缝补衣服鞋袜等活,每晚都忙到10点多钟后才能休息。
我小哥在出生几个月后患了小儿麻痹症,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没有特殊治疗方法,当时我父亲天天上班不在家,为了给小哥治病,我母亲抱着我小哥先后奔波于解放军350工地医疗所,天天针灸,来回20多公里,还得爬坡翻山,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效果不佳,后又到萧县等多地多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太好,最后经徐州四院专家建议,只能通过手术治疗,但要等小孩10岁以后才能手术。到了我小哥上学的年龄,我母亲每天背着他接送上下学,后来有不少大一点的同学,天天背着我小哥一起上下学,就这样一直从小学读到初中,在他11岁那年送到徐州四院检查治疗并进行多次手术,都是我母亲陪伴和护理,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小哥终于可以下床行动。小哥身残志坚,每天拄着拐,坚持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事业单位上班,结婚生子,这是对我母亲的付出最大的回报和安慰。
由于母亲常年辛苦操劳,身体每况愈下。2001年因血压高、血糖高,颈椎腰椎不好导致颈部痛疼,行走不便,我小哥每天用他的残疾人专用车拉着我母亲去医院针灸吊水按摩牵引,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仍未有明显效果,后到萧县、徐州等医院检查治疗,并请了徐州二院的专家进行会诊,专家建议根据母亲的病情可以进行颈椎手术治疗,但是颈椎手术有很大的风险,手术费用高达5万元,兄弟姐妹一致认为,花多少钱无所谓,只要能治好。主治医生说,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治疗效果,不手术又没有其他的治疗办法,县医院麻醉科主任张学义建议济南市有家医院,不手术可注射一种药物治疗颈椎病,我父亲和在县医院工作的大嫂在张学义主任的带领下,坐火车到了济南请了几位老专家,对母亲的病情进行会诊研究,并审阅了CT和磁共振的片子,专家说注射治疗的风险也相当大,效果也不能保证。他们建议再到北京一家颈椎病专科医院去看看,再决定治疗方案。第二天一早,从济南坐火车到北京,找到北京市颈椎病专科医院,经过该医院主任医生检查看片,决定不手术,保守治疗,服中药,用药粉泡腿脚,中药袋热敷的方法治疗,先在医院进行两天示范性治疗学习,然后带了一个疗程中药回家治疗。我们兄妹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服侍母亲吃药,两次用40多个中草药包在身后从颈部到腰部进行轮换热敷,两次用中药粉进行泡脚泡腿,经过我们7个多月6个疗程的精心护理,母亲颈部腰部都有了好转,消除了痛疼,行动自如,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007年7月,母亲又突发脑梗,失去记忆,吐词不清,走路不稳,住进了医院,经过两次住院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失忆和口词不清没有改变,仍叫不清我们兄弟姐妹的名字。按医生要求,在家服用降压,控制血糖和控制脑梗塞的药物锻炼恢复,状况一直比较稳定。但是,2013年后病情又加重,母亲行走不便,为防止跌倒,出去活动坐上轮椅,一坐就是五年。
到了2018年6月,母亲脑梗更加严重,不能说话,不能动,大小便失禁,再次住院治疗,不见效果,出院后,我们买了医用护理床和气垫床垫,母亲卧床一日三餐都是把床摇起来,一口一口的喂,大小便全在床上。医用护理床中间有个长方形的洞用来解决大小便的问题,大小便从来没有沾到被子和床上。从2018年6月到2020年12月27日,共880多天,兄弟姐妹们坚持按时服侍母亲吃药、吃饭、吃水果,每星期至少洗一次澡,洗换床上用品,按时给她理发,修剪指甲,清理耳朵和鼻腔,打扫房间。母亲卧床近三年,身上从未有过气味及褥疮,也从未发生感染和其他疾病。
母亲生病13年,在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精心照料和护理下,母亲体重始终维持120斤左右,脸上没有皱纹,肤色白皙红润,没有老年斑,气色看上去比正常同龄人还要好。
2020年10月18日,大姐在喂母亲吃午饭时,突然出现一吃就呛,母亲就不能进食了,医生护士给她看病吊水,找不到血管,找到血管时只能打一次,再打就打不进去了。从那时起,改用针管向嘴里推奶,每天喂三到五次,持续40多天,2020年12月27日上午8点半,母亲状态不佳,远在温州看孙子的二嫂发来聊天视频问候母亲,大姐用手机对准母亲,二嫂连喊两声妈妈,母亲已经很长时间意识不清,没有反应,不睁眼,听到二嫂的呼唤,母亲突然睁开双眼,看向二嫂,并连连答应两声,随后我又叫了一声娘,母亲也答应了并不舍的看了看我们,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母亲在我们所有子女的陪伴下,在大哥的怀抱里安详的闭上眼睛,停止呼吸,永远的离开了,全屋儿女哭成一片。
2020年12月29日,是为母亲送殡的日子,这天也是2020年最后一场大雪,说不上苍天落泪,大地披孝,却是从凌晨到下午,先是下雨接着是鹅毛大雪一直未停,亲朋好友数百人,冒着漫天大雪,踏着厚厚的积雪,含泪把我母亲送到虎山,安葬在虎山脚下,入土为安,安息吧,母亲!!!
母亲一生辛勤,任劳任怨,宽厚待人,是我们的精神榜样,子孙后代永远怀念您!
作者简介:
杜梅,安徽萧县供电公司信通运检班职工,文学爱好者,2016年11月首次写作。文章多次在省公司网站,书香国网、书香三八、人民网、皖北晨刊、合肥晚报等媒体刊登发表。在全国第七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中《母爱无边》荣获优秀征文奖。作品连续两年被书香国网文集收录,《让我在您的膝前尽孝》收录《暖光——2018年度书香国网文集》《耄耋老父培训记》收录《灯火青莹——2019年度书香国网文集》。在国网宿州供电公司2017年女职工“书香国网”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个人一等奖,在国网宿州供电公司2018年女职工“书香国网 拥抱新时代”征文比赛,荣获个人二等奖;在国网宿州供电公司工会2019年第七届“书香国网我爱祖国”女职工主题读书活动征文《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荣获一等奖。 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获国网萧县供电公司新闻宣传暨品牌建设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