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也说中秋*教师“双节日”
文/战 飞
“树影随风行,满月水中影。燕山今夜圆又明,月宫嫦娥醒。神州恩师节,敬师人间情。吴刚桂酒美香醇,善美醉红尘。”
今年的9月10日,是中秋节和教师节双庆的日子。在阿姐玉兰的朋友圈中,拜读了她写的《又是一个双节日》诗词深有感触,在佩服作者文笔的同时,也有了想要说说“双节日”的冲动。
中秋节是一种仪式。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齐名。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教师节并非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人为规定的。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中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并在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往年的的中秋节大多数与国庆节同框,而今年的中秋节却与教师节同日。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中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每年的教师节,中国各地的园丁们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通过评选和奖励,介绍经验,帮助解决工资、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改善教学条件等,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中秋节有一种画面感。月亮的照片从表象上看是一个人头像,而向右旋转30度角放大看又像一个母亲弯着腰与孩童握手并窃窃私语。加上嫦娥奔月的神话、古老故事的传说和文人墨客描摹,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亘古的印痕。有人说中秋是一幅画,中秋是一首歌,中秋是一个漂泊他乡骨子里的乡愁。无论身在何方,中秋有月,月在空中;中秋无月,月在心中。可见“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也道出了其中一斑。因此,中秋节的丰富内涵幻化成画面感,成为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一种思念情。月到中秋分外园,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圆是缘,月缺是盼。广东的传统是中秋吃晚饭,第二轮赏月。而北方中秋节比较粗犷,期间家家户户请客吃饭喝酒。
正如古代的中秋月圆夜,唯伏乞三愿:一愿故友安康,二愿所思常健,三愿清辉拂照处,岁岁有佳宴。还有“月至中秋明、人逢佳节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也道出了个中情长。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我的儿女在大洋的彼岸,此时此刻,你们是否也在想念你们的爹娘?思念你们的家乡?
最后,以新华社“夜读”栏目中《致我最牵挂的人》的一篇文章中的三个标题文字作为此文的结尾吧!致父母: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致朋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致爱人: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成稿于2022.9.10)
作者艺术简介:战飞,男,曾用名叶永放,黑龙江肇源人,微信名放飞梦想,公务员。曾任新站镇政府、县医保局、就业局法人。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秘书长兼常务理事长,大庆市民协、大庆市作协、大庆石化作协、大庆市大众音乐协会、大庆市大众阅读促进会、大庆邂逅湖读书会等“六大协会”联合秘书处副秘书长,市朗诵艺术协会会员,乡土网络文学会会员,茉语清澜朗吧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