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母亲——郑氏家族的好风水
作者:郑复生,
诵读:清儿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摺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母亲》这首歌曲,我真的是百唱不厌,每唱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每唱一次都会想起我那耄耋之年的母亲。我曾经问过好多人,天下的第一情歌叫什么?能使我满意的回答真的不是很多。我把《母亲》这首歌曲,称做天下第一情歌。因为,人间第一情就是母子之情。
母亲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一家人四世同堂20多口人,围坐在她老人家的身旁,这个敬酒祝福,那个夹菜祝愿,而我总是深情地给妈妈献上这首《母亲》之歌。此时,母亲那沧桑的脸上,便挂满幸福的泪水和开心的微笑。而也正是每次在这一家人团圆的时候,难以避免地和母亲一起“忆苦思甜”,讲起那过去的事情……
母亲9岁丧母,13岁丧父。自从嫁给爸爸(父亲)后,便开始像春蚕那样不断的吐出爱的丝线,把她那一生的精力、智慧、温暖付给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4个孩子。母亲没上过学,50年代初,父亲每次外出给家来信,母亲总是不好意思地去找别人给她念,很不方便。于是,要强的母亲就下决心参加夜校扫盲班。每天晚上,她背着哥哥去夜校从b、P、m、f拼音字母学起。白天在做饭的时候,就坐在炉灶前,用柴火棍在炉灰上练习写字。哄哥哥的时候,就背诵课文。哥哥睡了,母亲就抓紧时间做作业。
水滴石穿,铁棒成针。母亲硬是凭着百折不挠的惊人毅力,完成了高小文化的学业。达到了可以写信看书的水平。记得在我和妹妹上小学的时候,就都是母亲辅导我们做家庭作业的。那个年代,就父亲、母亲的文化水平,说我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可能也不为过。
父亲一生最忙的时候,也是母亲最累的时候。父亲事业最有成就的时候,
到东北青年干部学院学习,母亲在家领着我们兄妹4人过活。城里人的口粮是按年龄大小定量供应的,根本不够吃。可怜的母亲啊!当时一颗心却牵挂着两头,那一头,为了保证父亲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不倒,每月总是给父亲多邮寄些粮票;这一头,为了不让我们身体饿坏,母亲每顿饭都是用代食品充饥而尽量要我们吃饱。
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母亲的腿浮肿的又粗又亮,用手指按一下,就会出现一个深深的大坑。对这样的病人,当时每天免费供应半斤豆浆和一个很小的玉米面烧饼。母亲就委派当时只有7岁的我去排队领取,可每次当我领回到母亲眼前的时候,也基本是浆尽粮绝了。现在想来,母亲之所以要我去领取,真的是用心良苦。尽管这样,省下母亲的一张嘴,还是仍然添不饱我们4个孩子的肚子。那个时候,我们只要见到能嚼的东西,就往嘴里塞,白菜根、杨树叶、荆条籽、高粱糠……这些“食品”都在我们的肠子里“游走”过。
一天晚上我半夜起来上厕所,尿撒到半道就休克了。妈妈把我抱在怀里用手前胸后背的灸,我终于喘上来口气,睁开眼睛说:妈妈咱家粮食不够吃,就先给妹妹吃吧。妈妈赶忙从兜里找出一块古巴糖放在了我嘴里,抱着我哭了起来。
与其等着饿死,不如自救。坚强的母亲带领哥哥姐姐扛着铁锹,步行到很远的农村,在主人已经收获完的地瓜地里,再次挨遍地翻挖寻找“漏网”的地瓜,每天竟也“丰收”而归。接着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植玉米、倭瓜和蔬菜,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现在想起那些年吃一顿饱饭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刻骨铭心,那时虽然肚子是瘪的,但心里却是甜的、幸福的!
1969年,哥哥中学毕业,而姐姐在念初二,当时正赶上外地国企到学校招工,20岁的哥哥和17岁的姐姐同时走进了工厂。当时父亲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不能回家送行,是母亲给他们打点行装,一个又一个地送到来接新工人的解放牌敞蓬汽车前,千叮咛万嘱咐,一直看着远去的车轮卷起的烟尘散去,母亲才怀着孤单空荡、难以描述的心情,默默地回到家中悄悄地流泪。
1972年,我高中毕业,赶上国家继68年之后的第二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母亲把父亲的一些旧的不能再穿的衣服找出来,再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改造出了一件件、版整整的“新”衣裳。那情景和著名歌星王宏伟演唱的《儿行千里》中的歌词描写的一模一样:“衣服多添几件,饭菜再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鞋,一会儿缝缝扣,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现在想起来,那情节还历历在目,甚是亲切和温暖!
我们青年点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年龄也参差不齐,最大的28岁,最小的17岁,最近的家在本市,最远的来自大连,还有几个没有父母的孤儿。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当换季的时候,母亲都坐火车来到我们青年点,给他们拆洗被褥,缝制棉衣,同时还给大家带来好多的炸酱和炒熟的咸菜。青年点里凡是有人进城办事,总要到我家吃饭和住宿。那个时候,我的家已经成为了青年点在城里另一个家,我的妈也已经成为了下乡青年们共有的妈。就是到现在,那些已经回到大连工作的知青,每到春节的时候,还总是不忘记打电话,给母亲拜年问候。平时遇到有人来,还托人给母亲捎来一些海产品。母亲当年撒下的爱心种子,得到了收获。
1976年,妹妹高中毕业了,按当时父母身边无子女可以留城的政策,妹妹没有上山下乡 ,直接在城里分配到物资局工作,而且岗位很好。已经在外地工作了的哥哥、姐姐和我对此都很高兴,觉得有妹妹在妈妈身边照顾,我们也都放心了。可是,因为妹妹在学校没毕业的时候,就曾经代表辽宁省参加过全国摩托车越野赛,并取得过好成绩,在全国小有名气。所以,在妹妹参加工作不久,驻地在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摩托队就来特召她入伍。母亲在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又毫不犹豫的送女参军,宁可自己一人在家,克服体弱、寂寞的种种困难,也没耽误妹妹的前途,再次表现出了母亲那博大的心胸。
母亲年轻时候,曾多次产生过找份工作的想法,可看看父亲那工作狂的样子,再看看我们这几个还都很小的孩子,慈善的心肠使她只好一次又一次地牺牲了自己的前途,打消了上班工作的念头。就这样,母亲一直在“锅台转”的高尚岗位上工作至今。哥哥的孩子母亲看过,姐姐的孩子母亲看过,我的孩子母亲看过,妹妹的孩子母亲还看过。
我们的母亲就像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却为我们儿女照亮了生命的前程。现在,母亲已经98岁了,这根蜡烛已经燃烧得剩一个蜡头了,可是火苗还是那么的高,烛光还是那么的亮。头脑清醒,记忆惊人,只要说起南山舍宅那过去的事情,谁是谁家的孩子,他爸爸妈妈叫什么,他家在舍宅哪趟房住,都会准确无误的顺口道来,真可谓是南山舍宅的活档案。
我经常想,如果母亲当初要是上班工作的话,就凭妈妈的素质,干到现在至少也是个退休干部。每当我们一说到这个话题时,母亲仍然后悔不迭,但只能抱憾终生了。然而,我们这些如今都已经当了爷爷姥姥的孩子们,每个人心里都深深的懂得,正是母亲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我们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美好今天,这不也是母亲最愿意看到和最喜欢的事情吗?!我们为母亲欣慰和甜蜜!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托母亲一辈子积德行善的福气,我们都已经年过半百,但在母亲面前仍然还是块宝,我们是幸福的!都说80岁有个妈,我们这个年龄还能每天围绕在母亲的身边,这是令多少同龄人所羡慕和希望的。所以,我们都很珍惜在母亲身边的每一天,我们也十分宝贝着与母亲相伴的每一个白天与夜晚。祝福母亲她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作者简介:郑复生 1955年生人, 曾任朝阳县委常务副书记、朝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等职务。2015年退休。中国 民族管弦协会会员,中国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理事。朝阳市民乐团笛箫演奏员。受邀腾讯音乐人。至力于歌颂宣传家乡事业,原创作词作曲作品有几十首。其中《花鸟的故乡》在词曲中国原创大赛中获得银奖。最近又创作了《煤城我家乡》、《煤城儿女情》和《大美凌河水》等歌曲深受广大市民欢迎喜爱,在微信视频号点击率达百万之多,并争相传唱。
清儿,数学教师,朗诵爱好者。辽宁省朗诵艺术协会会员。愿以清澈之心、温暖之语与您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