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詩歌學習心得漫談
詩的音樂特徵
作者:趙汝鐸
關於詩的音樂特徵,世界上有很多各異不同認知。我認爲詩的音樂特徵表現在文字和字母本身的聲調和音韻,並通過字詞的連接組成體現音韻、音律和節奏感的意群句子。詩和音樂它們之間就像一對孿生學科,音樂中包含詩的特徵,詩也包含音樂特徵,這是它們的必然性。
隨著人類不斷進化和演變,在社會生產實踐中逐漸產生語言和文字,同時,用於情感宣泄且有節奏感的勞作號子隨之產生,這種現象就是原始的音樂和詩。正如德國藝術史學家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指出:“最低級文明的抒情詩,其主要的性質是音樂,詩的意義只不過占著次要地位而已。”説明低級文明時期詩所占的地位遠不如音樂的地位。詩與音樂在人類進步中,逐步完善並分化形成各自獨立學科。

由於語言發音的特殊性決定,當語言轉化為文字的一種文學形式時,語言本身就潛伏著音樂屬性及特徵,便通過字、詞發音頻率、韻律、節奏而體現。詩在產生與樂感相似的功能后,其樂感的聲調、節奏、韻律與人的情感激波在某種程度相吻合時,便產生我們常説的共鳴,這一點也衝分體現出音樂特徵的重要性。
詩的音樂特徵體現在樂感,既:韻律,音樂中也包含詩的韻律,既:樂感,它們的相似特徵就是韻律和節奏,二者有內在的相同節律屬性,是相得益彰的。無論是詩還是音樂,在通過文字、音樂符號排列組合後,產生聲音基波與人類生物體基波頻率一致時,人類生物體便易於接受。反之,會使人類產生聲音基波的排斥現象。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詩的節律、韻律和聲音的調式都會給人心理情緒帶來一定影響,這一點進一步説明我們上述聲音基波協調一致的觀點。另外,詩在結尾押韻時,節拍的長短以及響伏音(N)的運用也包含音樂特征。如中國大陸一些諺語或俗語中也經常出現押韻現象,如農民流傳的諺語“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眨眼就來到”這裏的“道與到”在韻母上都是發(ao)的音,再如廣告詞:“冬天進補,春天打虎”都是(u)的尾音,其最重要原因是廣告詞的結尾有音樂元素——節律。字詞節律相同,句尾韻律相同,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讓人們接受和牢記。故此,在詩的創作中,不但將韻律和節律的共性因素融入作品中,而且各類情緒性因素也包含在內。無論世界上哪一個民族的詩歌或音樂,都有本民族特點,都無法脫離它們共有的節奏特徵。因此,在聼詩與聼音樂的情感意義上是相似的。當然,這些都於心理學、生物醫學、物理學、聲學等學科範疇有關,有待後期探討。

在詩的創作中我們也會常常感到,語言在沒有形成文字前在大腦神經系統中已經發出聲音,如同音符有節奏的跳動,並潛意識地用文字讀音和音調通過心理調節,將文字音韻和節奏形成一種音樂元素信號,反饋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最後轉化成有聲調、韻律、節奏的意群文字篇章。尤其在漢語單詞音節整齊律以母音或半具母音性質的響輔音(n,ng)收尾時,尾詞押韻句子比尾詞不押韻句子聽起來更悅耳動聽,且更易激發人的内在感情。於此同時,在語言形成文字篇章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一種内在情感爆發的現象存在,這種情感爆發的瞬間,就會在頭腦中相應出現音樂節律符號的現象,其表現在:字與字、詞與詞之間相遇后,隨著情感起伏變化,將爆發的情感按照詩的規律,加以歸納整理,使字、詞編組成更有節奏感、韻律感的優美詩篇,以此充分表達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字、詞及句子所發出的聲音,也包含音樂節律特徵。另外,詩的節律、韻律樂感也會在字、詞組成句子或重叠句子間的韻律中顯現,有時也會出現非節律現象,這也是隨著情感變化的心理過程而產生。當字、詞組成有節奏、韻律感和非韻律感的詩篇后,字、詞所發出的聲音,就像作曲家將音符擺放在能發出優美旋律的音位上一樣,具有韻律、節律、節奏的音樂特徵出現了。在字、詞轉化爲詩篇這一過程中,我們絕不能忽視字、詞自身發音功能所產生的韻律、節律、節奏的音樂元素,它是體現詩歌包含音樂特徵的重要原始音素。

我們從人的感性方面對詩的音樂特徵有了一定認識,但是,人類對事物認識還包括理性認識的一面,所以,我們在詩的創作方面也發現,人的理性和觀念的形成及對事物認識也會促生創作靈感,進而在作品中依然會呈現音樂元素的特徵。例如:安哥拉一位詩人艾薩克.金薩姆比的作品《我不是那個詩人》,就屬於在理性支配下寫的。詩句中的“我不會作詩/我沒在講故事/沒在繪聲繪色地說一通話/……”在他詩中沒有更深刻的意境和畫面感,也沒有浪漫的情懷展示,只是理性地將自己不是“詩人”的事實講出來,從這裏我也感到,作品是詩人大腦在理性思維支配下而完成的,但全詩并沒有脫離“韻律”這一特點。因此,我認爲從理性角度觀察和反應事務、情感的詩作,一般科學性、知識性和理性概念比較强,不像從感性角度來反應事務、情感而產生出那種文字聲音基波强烈震蕩幅度和音樂感,使讀者在朗讀時與感性角度所表達的作品比較,在情感基波引起震蕩共鳴上存在一定差異,這也要看讀者本身是一個理性較强的人還是一個情感豐富的感性個體,不可同等對待。在詩的創作中,情感的間接性和連續性也關係到作品的節奏、韻律的連續性和間接性,會直接影響詩作情感的延申。當情感處於間接狀態,就會造成詩的節律、韻律的自動脫節,這與音樂中休止符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不要與詩的音樂特徵相混淆。因此,無論從理性較强的角度,還是從充滿激情的感性角度寫詩,都離不開詩的韻律、節律、節奏這三個與音樂相似特徵。

在詩的創作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常被人們忽略的音樂特徵,就是選擇字詞和造句過程中音韻的運用。當構思成型之後,在選擇字詞的運用上,除了表達作品内容需要外,還會根據情感變化的走向,來決定字詞的運用。盡可能完美地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達出來。在選擇字詞中,用母音或半具母音性質的響輔音(n,ng)做字詞結尾的詩,就明顯包含音樂特徵,聽起來讓人悅耳且容易激發感情。故此,韻的妙用更加體現詩中音樂性。另外,還要考慮詩句的節奏感是否有音樂的旋律美,讀起來是否朗朗上口、押韻。正如格爾哈德·霍普特曼的所說得那樣:“詩歌在詞彙中喚起對原始語詞的共鳴。”還有句式的長短和句式中文字音調的起伏,與音樂中的音節長短和音色變化是相通的,它也能體現出詩的音樂特徵。詩是一種按照一定節奏、韻律要求來表述心靈的文學體裁,並通過行文來抒發情感和啓發讀者。所以,句式中音調、節律、音韻的啓程變化,在詩歌創作中是不可缺少的。

詩除了在字詞的音調、韻律、節奏有音樂特徵外,詩的段落結構安排,也可以體現詩的音樂特徵,這裏所説的并不是所有詩的段落都包含音樂特徵。當每行詩句與詩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音韻也能產生具有節奏、起伏的變化,尤其在上下句排列和段落銜接過程中,韻律、節奏始終貫穿於詩中,如同音樂的主旋律一樣成爲詩的主旋律,這與音樂的音節與音節間的連接具有相似的作用,也可體現音樂特徵,是詩歌不可缺少的音樂因素之一。從這一點上看,詩的音樂特徵也貫穿於詩句的段落結構中,使之成為字詞組成具有意群完美感人且包含音樂特徵的詩篇。因此,無論是詩還是音樂都不能離開韻律、節律、節奏這幾個重要共性特徵。

綜上所述,詩與音樂各自的表現形式可概括為:詩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藝術,爲了更好的傳播和記錄下來,人們又用文字的形式加以記載。音樂則通過聲音來表達的藝術。詩具有音樂的特徵,音樂也具有詩的元素。詩的音樂特徵是通過文字組成意群後的詩篇來體現它所包含音樂節奏和韻律;它與音樂之間有相似的節律特徵和節奏感,但它不是音樂,相互包含,各有差異。故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詩的音樂特徵就是:“詞句組成意群後所包含的音調、韻律和節奏”。確定一首詩是否符合詩的定義,是否具備聲調、韻律、節奏這三要素,然後看詩的意境和詩的語言。當我們掌握這個規律之後,打開思路,就會更好地將語言用文字組成具有韻律及音樂元素的意群篇章——詩,才能在創作中充分感受詩就像一首文字的音樂,給人以情緒的感染和心悅的享受。
2020年10月1日於紐約宅

赵汝铎,笔名,冬雪,1961年出生,美籍华人。原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现为纽约全球艺术家联盟文学委员会主席、纽约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终身会员、中马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院士、《燕京诗刊》签约诗人(作家),《五洲诗轩》主编。曾出版诗集《雪梦》、《送你一片温馨》、《等你,在岁月的河边》、《教育素质诗篇》,电视长篇小说《战火轻音》等九部专著。散文、诗歌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入典出版,作品散见法国等海外华文报刊杂志。其中在2018年3月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精英奖"和“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2018年10月被中马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并被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文学书画艺术院收入中国文化人才库。诗集《等你》 在2019年获台湾“海外华文著述奖诗歌类佳作奖”并被纽约市皇后区法拉盛图书馆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