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刘玉娟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h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生 命”与“灵 魂”
作者: 刘玉娟
“生命”与“灵魂”是密切相关的,但又决不能是一回事,生命似乎是在人类和动物类躯体中的存在,生命的离去就是人的死亡,但是,灵魂的存在应该是神秘的、以思想,意识的形式而存在。生命的起源是蛋白质,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给予肯定的,而灵魂存在的形式,在认识和理解的意义上,不仅为难能琢磨的未知,更与信仰关联密切。蛋白质的物质属性是我们可见的一系列演变结果的构成,生命的存在是以核酸.蛋白质等化学成分不断的更新与调节,生长繁殖,能力与应激反映为本质,是有机而复杂的一个系统。生命的表现就如同马萨诸塞洲立大学的林恩.马古利斯,诗一般生动而形象解释:“生命是动物的游戏,也是感官的奇迹,生命是听的能力,注意力,反映能力,意识和自我认知。生命是历史的偶然…….”,生命的存在,于人类与所有的动物来说,就是以一口气的有与无来判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与动物的躯体在有生命的状态下,可以存在残缺,有许多躯体残缺的人,仍然有完全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是感觉的,完全可以被认为是灵魂意义的属性,归属于灵魂存在形式。想到已故伟人毛泽东的一段语录:“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意识”或曰“自我意识”的丧失,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我们现实生活中,完全为植物人的存在状态,便是存在生命的物质现实,因而,灵魂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我的存在。说到我了我的存在,也就自然会想到我的由来,这一极其关键性的问题。

前不久读了一本挪威世界级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一书,书中对生命起源的阐述,以及封面上醒目的三个字是“你是谁?”,旨在提问你从哪里来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之解,当然是持以现代科学的观点。书中对生命产生的礼赞,与人生终极意义上的关怀,更具有人文意义的前卫观念,以旨在生命是奇迹的呼唤,倡导人类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书中涉及了许多西方文明史,和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的学术观点与论述,也突出着“你到哪里去的疑问”。你到哪里去?决不是指我们物质躯体的终极,而是提醒人们去思索灵魂的究竟。灵魂本身的存在形式是神秘的,如果除掉空灵神秘与信仰,灵魂又该是什么呢?但是,灵魂的存在又是不容质疑的。因而,灵魂的存在形式至今为世界的迷茫,我亦迷茫。在迷茫中,我又见到了一本由我国作者林清泉所著的有关《宇宙沉思录》系列丛书中的《我是谁》一书,它恰巧与《苏菲的世界》封面上的“你是谁”相对立,这本不很厚的书的内容,是以东方“易学”的理论观点论述有关前世.今世.来世之灵魂存在的问题的。
,在《我是谁》一书中,把躯体与灵魂以“实与虚”的两者予以定位,并把“虚”的存在,定位于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名曰“虚子”与“实子”,即“阴”与“阳”的物质。并且以这样的观点,连接我们传统的“易学”中的“乾坤阴阳”,以及自然现象的“天地与日月”;易学理论中是运用的“阴削阳长”,来“平衡互生”。这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中,阴阳与虚实”亦为精髓。我们的躯体是“实”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与意识自然是“虚”的存在;行为是“实”的存在,多变的思想则是“虚”的存在,那么“气与血”呢?“血”的可见的物质是“实”存在,而“气”的无形不可见,则只能是“虚”的存在了。“虚实”的理论,当然也在自然科学方面多有应用,物理、化学、电力学科中的“阴阳正负”,数学中的“偶数,奇数”,“虚数,实数”……显而易见是符合“易学”理论的“虚与实”的。

因为“实子”作为阳性物质,以生命起源的蛋白质的演变过程,见于细胞与细胞核不断生长与分裂,直到成为完整的生命躯体,是不难理解的,可做为“虚子”的阴性物质的存在,其具体情态的不可见,又是怎样的演变过程呢?它可否与物质“实子”的演变形式的相类似呢?,也应该有“虚子”构成的虚子核心的东西?再集而成为一定的质量,方可成为”灵魂”的呢?这在《我是谁》一书中是有构成认定的,认为阴性物质的演变,为是非粒子的“波”,“波”存在在于自然界,是无以扑捉的,也可以说是不可见的存在。那么,由于“波”的如此特质决定了灵魂存在的神秘莫测,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虽然理论上可以承认“波”的集合是可以转化为能量的,那么能量就等于是“灵魂”吗?在我们现代的科研领域,“核能”已经作为武器,为人类所应用,而以能量形式形成的“灵魂”,为什么还不能为我们所把握?还有,我们的灵魂能量的表现,被称为“灵性”,而”灵”之与心相关联,曰之为”心灵”;“性”之与情相关联,曰之为”性情”,试问灵魂究竟是怎样的与心性合而为一的呢?
如是的灵魂,常常会被认作为人的“思想”,思想是抽象的,思想的存在又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思想”以行为体现的特点,形成了芸芸众生的万千不同,古今中外,智者伟人“思想”沿袭至今,并且鲜活生动在如今的日常生活里,能否说他们的“灵魂”,还没有离开人世间?这样“灵魂”的永生的也是现实的。
灵魂也许如同人的影子,影子是生活中人的伴随,却绝对不可能为我们的扑捉;有人说灵魂的主宰人生真实的梦境,生活实质便有了亦梦亦幻中,似有似无意味;灵魂的存在仿若光闪与风行飘然来去,不可扑捉灵魂,也就难求其解究竟,

灵魂在生命的危难之时,在界临生死边缘时刻,或许有现象的真切。当人在垂危之际,灵魂的存在有恍惚的现象,那是冥冥渺渺的飘摇。如此说已被曾经生死关头,又活过来而幸存于人世的人所证实。
再说灵魂究竟的形成,该借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所言的“天地人生”的一段话。贾雨村言人世间大仁大恶人生两者的由来,是说灵魂质量不同的问题,所言“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乘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 如此说来我们的灵魂该是“气”之转化,而人的善恶优劣,就是由气的质量来决定的。
因为无以可见灵魂的究竟,又灵魂的存在又是无以回避的现实,人类姑且把灵魂归于了信仰。“灵魂”的存在可以依附于思想意识中的“信仰”,但是,事实上信仰难道不是人为的某种心灵意识的“迷信”吗?这个世界用以迷信,维持人世间的平衡,由来已久。信仰与灵魂的存在,首先要承认的是生死轮回,虔诚与前世、今生与来世。但是有谁人见证了“地狱与天堂”?见证了西方的“极乐世界”与”阴地府”?如此疑问于灵魂的究竟,人类的认识依旧迷茫。

写到这里,想到这世界上重大的天灾人祸,想到发生在天府之国四川的8.0级的大地震。“川蜀大地,地动山摇”,数以万计的鲜活生命,在顷刻间丧失罹难,悲惨之极,让国人与全人类哀怆难当。地震中血肉之躯失去了生命,物质躯体死难者,无法得到我们民族传统习俗的安葬,相信灵魂的存在,为所有遇难者祈祷,而死难的灵魂,能飞升于开阔的天地间,飘摇于华夏的范围内,飘荡流转化做清明灵秀之正气,成为新生灵魂吗,再来人间吗?人们亦无以求解。
生命是现实的,灵魂是信仰的,是生命与灵魂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如果说这完整就是“纵横”形式,那么,生命长度的“纵”,就是岁月丈量的自然,是人生在世的岁月几何,而生命之“横”的意义,该是灵魂与思想的质量。人生在世时间有限,让存在意识地去开拓精神的质量,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是尤其必要的。即使是短暂的生命,如22岁人生的雷锋,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不枉然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应该说“信仰”是灵魂的家园,信仰大多是抑恶扬善的。人生在信仰中,至少不会偏离人性的美好,会与快乐和幸福为邻,愿人世间所有的生命与灵魂,都存在于平安,幸福,美好之中

刘玉娟,笔名柳笛,1951年生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传记文学会会员、市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90年代初始于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作品见于省、市级报刊;诗歌、散文、随笔作品刊发于《中国诗歌》《满族文学》《中华老年文学》《辽海散文》《宁夏红枸杞》《抚顺作家、抚顺文艺》等文学刊物;作品被收入《抚顺散文选》《抚顺散文家》《辽海散文大系.抚顺卷》等书籍中。著有散文集《心有千千结》、《柳笛品书》。
新浪微博;芳慧心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