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文/ 田边(原创)
晩餐,我吃的是糙米饭。糙米在美国加州比白米贵,是有钱人才享用的。我女儿并不是有钱人,她是因为知道我血糖有点偏高才买糙米的。外孙四岁过了,不爱吃糙米。外孙喜欢吃泰国产的日本产的台湾产的还有印度产的白米。我不忍外孙被碗里的米饭闹得不快,让女儿还是买白米回来吃白米饭
五十年前的我住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山村,吃糠咽菜,大年除夕夜那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几乎是我一年地企盼!想不到现在,白米饭对于我竟是劣等主食,我愕然!我们的奢侈已无视自然产出的原粮,而要将白花花的大米加工成含糖低下的糙米,以满足健康的要求。
我们不该只在一桌的丰盛里,靠口去品味,靠胃去容纳蠕动,靠肝胆脾肠去消化吸收,让身体的器官和肉体去承受。我们是地球文明地创造者,具有高智能的人。我们该用睿智地思考来对待现实原产和加工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食物。营养大师们总在推销各种富营养食品,保健大师们总在推广食物和体能的保健知识,医学大师们不遗余力地告诫大众各种癌症的起因和预防,我们的身体却每时每日地提示自已,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自在。除了自然的衰老和先天的因素外,病从口入难道不是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
大师们的"布道"对于大众的普遍性来讲应该说是对的,是科学的。但数落于个人来讲却又不一定适合。人与人的特质特性是各不相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就出现了长寿者有运动型的保健,有静养型的保健,有学院型的保健,有粗放自然型的保健,特质特性诠释着长寿的差异性。
而饮食结构对于健康来讲则是基础性的。长期靠喝饮料解渴的孩子心血管和肾功能决不会好于长期喝白开水解渴的孩子。一个长期对食物挑剔或偏食的人身体状况决不会好于饮食多样化平衡的人。除了遗传和先天原因外,人的很多毛病是"吃"出来的。饕餮鱼肉米饭的人,糖尿病不会放过;噬好高热量食物的人,心血管病不会放过;味口偏咸的,易患高血压;辛辣过分,易伤脾胃;酗酒成瘾,肝胆受罪。更不用去说食物中毒的,食物搭配不当的了。所以,吃出健康或吃出毛病,都在这个“吃”字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改善饮食,加强营养",是医院里医生常嘱咐病人的话;常是家长对在校住读的孩子叮嘱的话;常是在外工作的儿女体贴关心老家父母双亲的话;也是上级关心下级、干部关心职工的话。那时候"改善饮食,加强营养",指的是要吃鱼肉禽蛋类的食物。现在"改善饮食,加强营养"则指食物的蛋白质维生素叶绿素纤维钙含量脂肪等,跟过去的营养概念完全不是一码事,但现在的概念确实是科学的。
我经常来美国女儿家小住。发现长得很胖大腹便便的美国人,是美国比较穷的人。美国穷人大多吃牛排比萨饼薯条鸡腿和喝牛奶可乐为主。有钱人或者富人身材精干挺直,吃的很考究。少肉食,多清淡粗雅,如有机类肉豆和大米面粉等,鲜嫩的名贵蔬菜水果海产品则是主档食品。
传统的饮食营养观念在我国也已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粗粮野味已反转了精制食品和家养禽畜肉类。以有机类食品标出远高于普通类食品的价格为引导,引领新型的食品消费观念。“改善饮食,加强营养”已与过去迥然不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现,老龄人群中患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症状的人的比例越来越大,各类癌症的发病率也愈来愈高,特别是医学科学检测致病成因越来越多地指向人们的食物结构的时候,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地担忧已形成大众化趋势,对“改善饮食,加强营养”在观念上有了革命性地转变。天然的,野生的,脱脂的,低糖低盐的,绿色有机的食物等等,成了腰包鼓起来了的人们的首选。
吃,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更是为了健康。糙米,白米,有利于健康就是好米!
(2019年3月写于北加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