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 梅 问 春
文/刘应平
雨,淅淅沥沥,从去冬到今春,没有理由的一天一天的下着,阴冷潮湿,感觉人和天都病了似的,裹着长长的棉服,看商场里色彩艳丽的春装,索然无趣,竟然提不起一丁点的试装欲望,看来今年的春天注定比往年要晚了。
夜半醒来,枕上轻寒,窗外雨声,连绵不绝,点点滴滴,又似敲打在心上,世间万物,红尘嚣嚣,阴晴冷暖,或悲或喜,虽转瞬即逝,却一如既往的存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想着宋人蒋捷该是和我一样,他的《虞美人》不是在听雨,而是在听一生的过往吧。
有些时日不写散文了,因为怕提起笔,就会滔滔不绝,像决堤的江水一泻千里,前几年总爱写些豆腐干似的文字,洋洋洒洒,闲下来整理成集,细细回味,却也有趣,不过,所有文体中还是偏爱宋词,独爱宋词的温婉,柔媚,此生与诗词为伴,内心便终是轻盈飘逸,日子也在墨香中徜徉芳香。
清晨,突然兴起,吟着杨万里的诗句“客里清愁自无奈,却教和雨看梅花”。想起公园里不惧寒冷的梅花,便匆匆前去,撑着伞,伫立梅下,嫣红姹紫,幽香袭人,瞬间就觉得这世间如此的生动温柔,雨中的梅花虽不及雪中梅花冰清玉洁,却是清新灵动,艳丽妩媚,“片片梅花脱雨轻,半飞欲坠更多情”。一树梅花一首诗,一滴雨珠一片情。雨浸润着梅枝,悬挂在花朵上,如珠,如玉,如花的眼泪,剔透晶莹,更有那经雨水滋润的梅香,沁人心扉,落花似雪,飘落掌心,沾染裙裳,自然也拂了一身的馥郁芳香。
栊翠庵里的红梅娇艳芬芳,更有宝玉踏雪寻梅的俊逸俏丽,便是一幅绝美的景致,贾母也赞叹不已,硬是让四丫头惜春画到画里去了。乐府诗集里曾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前几日也曾想让友人折一枝予我,但他终未读过《西洲曲》,也不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想想也是,尘事纷纷,柴米油盐,我等俗人,终究还是罢了。
梦境里常栖一小院,临水而居, 墙角植数枝梅,门前种满池莲,看春潮涨满,听潇潇雨落,煮一壶新茶,满屋清香,不惧岁序更迭,终生只做一个爱梅的女子,风雅飘逸,冷艳清绝,忘记别离,只记相聚,快乐于心,岁月静好。
寻梅问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折柳听雨,心系何处,更谁劝啼莺声住。
往后余生,春华秋黄,四季冷暖,目光所致,春在何处,心在何处,澄净安宁,清雅如梅。
2019.3.5,

刘应平,女,笔名藕花深处。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安徽无为人。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诗词学会会员。
自幼酷爱文学,渴求诗与远方,痴情诗歌和散文创作,八十年代起,多篇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常发表于国、省、市级书刊。

本平台所发布作品,严禁抄袭他人,所有投稿文责自负,图片选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