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坊八大景(古风)
作者/高庆祥

上元灯火纸坊庄,乒兵噗通抄纸浆。
松罗寺内三国像,龙王庙里龙绕梁。
刘家泉水打不净,芙蓉桥上叫卖商。
铜帮铁底龙泉河,抬扛台上把古讲。
注:
一、作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一日。
二、八大景简称:
1.元宵灯火 2.捞纸操作 3.后庙三国
4.双龙盘梁 5.老井不枯 6.桥头市货
7.长流龙河 8.庙台讲古
三、纸坊位于山东临朐城关街道西部。

一、元宵灯火
素材搜集、编撰:高宽长
诗词:李汝建
十五元宵圆月明,纸坊村里乐盈盈。
四方齐聚观烟火,八面同燃奏异声。
摇橹旱船沿道舞,戏嬉童稚见机行。
巨龙翻滚秧歌扭,祈盼年年硕果呈。
注:
在纸坊,每年十五元宵节,都有燃放烟火的习俗。纸坊村子大,人口多,又是集镇,商家云集。各种买卖都有,字号很多。
“响亮响亮人财两旺”。节日期间,各商号、店铺都争相燃放烟火,觉得只有比别家放得多,买卖才能做得红红火火,这样,谁家也不甘心比别人放得少,都在暗里较劲,保密准备响货数量。
响货一般春节前都备足,有的用担子挑,有的用小车推,以保证胜出。
元宵节前后,除了本村玩杂耍外,周边好多村的龙灯,高桥,旱船,麒麟等,都来这里闹元宵,他们都不图什么,只要有纸坊村的灯火看,就足够了。
十五元宵节晚上,最美丽的景观,要数放各种烟花,如鞭炮,起花,两响,爆仗,盘花,捂鞭,轮花,地花,贴花等。这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场面,对人们的吸引力很强,周边村的人都来看,人山人海。
因人多街窄,玩杂耍打不开场地,有人就在自己胳臂上,围上捂鞭,点燃后,边放边跑,因怕火花窜到身上烧着,人们纷纷往后退,场子宽敞了,杂耍又接着玩,这叫打场子。
用这种方式放鞭,要有技巧才行,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敢做,怕引火烧身,点燃后,这种鞭不炸也不响,只窜花,不定向乱窜。围观的人们,看打场子的动态,尖声叫好。
同时,沿街门店,各家各户都掌灯结彩,灯火通明,龙灯等杂耍,每到一家门口,户主都点燃鞭炮,燃放烟花,还烧香纸等。
真是热闹非凡不夜天。

二、捞纸操作
素材搜集、编撰:高宽长
诗词:李汝建
捞纸繁芿有秘方,龙河水洗立功章。
几多次序须严谨,反复奔冲可制浆。
用力弓腰前后踩,翻飞撞棰落升忙。
嘎哒阵阵农家乐,一曲欢歌美誉扬。
注:
抄浆捞纸操作工艺十分繁杂,大小程序不下七十多道,每个环节,还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民俗情感。有的工序一人做,但有些工序必须两人才能完成,严紧细致。
操作时,动作架势必须到位,不然用了功夫还做不出好的皮纸来。
如“盘皮",把蒸好的桑皮放在地板上,用两脚踩,为了踩的快,两手臂扶前边木架或高桌子等,弓腰,两腿交替用脚踩踏,反复多次,把皮去掉。此动作与南方脚踩抽水车差不多,如果力气用不上,动作不到位,皮就盘不好。
另外,‘卡(捣)对子',采用木制长柄锤式工具,二人操作,一人用脚在一端踩,另一人在锤头旁蹲着,不停的翻动瓤子,动作配合,一起一落,发出嘎达嘎达的声音,很有节奏,很远就能听到。
再就是“撞瓤子"架式和动作,双手紧握撞瓤子的木棍,一条腿向前弓,一条腿向后登,腰弯,双臂前推后拉,瓤子在河水里反复撞击,需一百余下才能撞好。十分消耗力气,没有一定气力和功夫是做不到的,整个制作环节都很劳累,整个制作过程都离不开匠人的双手。
捞纸操作的工序很多,在此不一一细说。
需要说明的是,纸坊村捞纸出名,是因为有独到的地里环境和优质的水源,这是皮纸捞制不可缺少的条件。自古就有俗语“好水好皮,捞纸不愁",充分证明龙泉河水对捞制优质皮纸的重要性。

三、后庙三国
素材搜集、编撰:高宽长
诗词:李汝建
后庙松罗寺内行,辕台将帅点天兵。
关公红脸威严在,刘备拈须笑语迎。
三国烟云今淡看,九州神韵共欢声。
可怜殿去无踪迹,提笔舒怀忆古情。
注:
村后松罗寺,是附近大寺之一。
寺内有四个大殿,其中关帝爷(关羽)殿最大。
进大殿门是关羽塑像,高大雄伟,红脸庄重,威武肃穆。
他的周边塑了很多小的塑像,特别是殿里两个靠山墙的地方,全部塑满了。
塑像全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据说,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全有,而且造型逼真形象,极为壮观。
可惜,今天已看不到了。

四、双龙盘梁
素材搜集、编撰:高宽长
诗词:李汝建
今日村中忆昔年,龙王庙已换新天。
云楼大厦群英会,红叶明珠一脉连。
无虑无忧攀翠柳,有悲有喜赋诗篇。
登高俯瞰生豪气,盼绕飞梁奏雅弦。
注:
龙王庙,座落在村东边。
庙殿有三大间,四根木柱顶梁,超宽。梁上分别盘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长龙。头抬尾翘,张着大嘴。
孤单一人进去,还有点害怕。
真是一绝景。
该庙有和尚数人,后期只有一个小和尚主持(杭州人)。解放初期,回原藉去了。
后来,庙拆了。
庙地很大,先给第八生产队做场院用,现在已是高楼林立了。

五、老井不枯
素材搜集、编撰:高宽长
诗词:李汝建
老井泉流碧水奇,弯腰伸手荡涟漪。
经年绳索磨沟印,祖辈情缘相互持。
纵可回眸追旧梦,了然无计补新思。
春秋岁月称心耍,逸事今朝尽欲嬉。
注:
老井名曰刘家泉,深数丈,井壁用石头砌成,水质清澈,被称之神泉。
有史以来,不管天多旱,从未有干枯过。 纸坊村民历代饮用,终年流涌。
刘家泉井台很高,有的年份水位甚至高出井台。手提桶,弯腰就能打上水来。井口的石板因用年岁长,绳索磨的周边井口沟,深有十几公分。
有先有刘家泉,后有纸坊村之说。

六、桥头市货(新韵)
素材搜集、编撰:高宽长
诗词:李汝建
宝地桥头集贾商,沿街店铺美名扬。
几多字号招宾客,邻近村民购菜粮。
杂货价平随意选,文玩质古任行藏。
你来他去繁华景,更有亲朋话短长。
注:
过去,纸坊村沿街商铺云集,字号颇多。有涌丰源、兴盛,万盛,宏源,裕兴泰等不下十几家。还有白家店,周家店,李家店等。既有药铺,又有杂货铺,经营范围广,种类多。
桥头(芙蓉桥)是商贾云集灵宝地,人气很旺。
桥头在十字路口,是做买卖的中心地段。店铺大都分布在这里,吸引周边村的人们前来买东西,市场繁荣,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各店铺的牌扁,形状不一,有横写的,有竖写的,还有打出各种各样,格式不同,颜色不同的幌子。是一个繁华的地方。
这就是桥头市货。

七、长流龙河(新韵)
素材搜集、编撰:高宽长
诗词:李汝建
铁底铜旁碧水清,穿街过巷赴东行。
河边林密寻心趣,村内民欢贺谷丰。
传说纷纭游子泪,重回往事故人情。
古今交汇风流在,沧海浮尘雅韵呈。
注:
龙泉河发源于村西南方向,泉水涌冒,明净碧绿,日夜喷流,清澈见底,旱年不涸,涝年不溢,由西向东曲曲弯弯穿过村庄,有铜旁铁底之称。
可到了后来,随着自然界的变化,每到旱季,水流出村数里,就没水了,全部渗入到地下去了,河床也随之消失,或稍有痕迹。到了雨季,泉头上游的雨水,一并流入龙河,东流遇沟并入,顺弥河而去。
有一个传说,在村西南(因家河村东南角,离纸坊村很近的地方)有一住户姓李,宅门向南,四合大院。
院内竹木错落、名花异草,荟萃滿园。是宜家利业之风水宝地,灵气颇足。
其主人是阴阳大师,看墓地很准,算的也很灵,远近闻名。
在本人快老的时候,将儿女们唤来身边交待,将他死后的尸体,埋在自家喂猪栏的池子里面,而且裸体埋,不准穿一点衣服,再三嘱托,切切不能改变。
不长时间,该大师故去,儿女们为老人遗嘱的执行,犯难了。
听了吧,确实内心过不去,死后那有埋这样的地方,还不准穿衣服,内心何忍。
不听吧,又不忠、不孝、不仁,老人交待的话,儿女哪有不听的道理呢?
反复商定后,还是照老人的嘱托办。
这时候,有个儿媳妇说,按老人说的,埋在栏池里也就可以了,这也算是听话了,尽孝了,但一点衣服不给穿,也太说不过去,大家看这样好不好,只给他穿一条短裤,遮面一下行不行?
大伙一听也在理,也不算不听,就给穿了条短裤,按老人讲的深浅宽窄尺寸,挖好穴,埋在了栏池子里边。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从这家栏池里拱出了一条龙,从地下向东拱,准备入东海,拱到东边数里(可能到龙王庙村附近)的地方,拱不动了,窜出了地面。一看这条龙,有龙头、龙尾、人身子,只因穿了短裤。所以,没完全变成龙,只好拱出地面。
因此,龙泉河水,流到村东数里地,就渐渐的消失了。
据说,埋藏大师的地方,就是龙泉河的发源地……。

八、庙台讲古(新韵)
素材搜集、编撰:高宽长
诗词:李汝建
老少农暇聚庙前,吹牛抬杠扯奇篇。
醉翁摆手嗟迟暮,顽稚谐嬉论后先。
载舞吟歌多热闹,谈天说地好消闲。
鸡鸣狗叫添情趣,喜气洋洋夜半眠。
注:
松罗寺前,是闲人集聚玩耍的地方。
特别是到了秋后,地里的活都忙完了,闲人就更多了,凑成块儿聚堆玩乐。
啦呱的,讲故事的,抬扛的,说笑话的,内容广泛,七嘴八舌,无话不说,无话不谈。
是一个热闹的地方。
说的最多的,还是纸坊村独有的语言对答,叫四字紧。一般是用成语,很有逻辑性,是一种优雅的游戏。
两人对答,也可多人帮着对答,论到谁答不上来,就输了。是一种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的显示,不动脑筋,是答不上来的。
这一聚会场面,吸引力很大,周边村的人都赶来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