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艳红
花生在电磁炉上的钢精锅里“咕噜咕噜”煮了近1个小时之后,倒进了一个不锈钢的筲箕里,热气腾腾的,但只有大半筲箕,不到2斤。重量我并未称过,是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就在周日,我和爱人到菜场买了2斤花生,煮好后也是用这筲箕装的,比今天的要多些。
不过,今天煮的这些花生,是邻居建芝家菜园子里种的,她外出后,菜园委托我和另一邻居春芳打理。这些花生其外壳与常见的花生相比,瘦小了至少三分之一圈,是名副其实的小籽花生。
说实话,因种种原因,我和春芳对托管菜园子里花生的管理有些滞后。别人家的花生早就松了土、施完了肥。端午节后两周,花生土里的草已经长得齐膝深了,我们才去锄草和施肥的。这时,花生苗全部猫在杂草中,荫成了纤细而娇嫩的淡黄绿色,一株株弱不禁风的样子。花生种得也不多,一垄不足2尺宽的窄窄的土里只有三四行,另外两垄土里零星地长了几株,其空白处后来被我们种上了黄豆,此时,豆苗已是枝繁叶茂,开着细碎的紫红色小花。我们将杂草锄净后,在每株花生苗的根部施了些有利于籽粒饱满的磷肥,并将土壅得高高的,便于花生的生长。
花生苗“松绑”后,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口呼吸,拼命伸展,历经两周,才缓过气回过神来,蜕变成健康而强壮的深绿色。不久,花生苗绿叶子下开了朵朵小黄花,随后花落地了,花生苗也越长越高了。
立秋后,当花生的收获季到来时,春芳跟我说,建芝家菜园子里的花生该去挖了,就是不知道花生苗下有没有结花生呢。据说,她家以前曾种过一次花生,竟然没结一颗,连本钱都没赚到。
正如作家许地山在其散文《落花生》中写道的,“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天下午,我和春芳相约去挖花生。当春芳挖起第一株花生苗,提起来看的时候,发现其根须下面琳琅满目地挂着一颗颗小小的花生。看着这么小的花生,我和春芳暗想,莫非是“水籽里”(花生里面没结籽)?恐怕还未到挖的时候呢?!春芳立马放下锄头,摘下一颗,剥开看了一下,惊叹道,建芝种的是稀有的小籽红皮花生,不像我们这里常种的是淡红色表皮的大颗花生籽呀!
听闻后,我摘花生时,也特意剥了一颗还带着泥土芳香的如豌豆般大小的花生。平常见到这么小的花生,往往里面是没有籽,要扔弃的。打开一看,里面竟然露出了一颗深红色表皮很饱满的小小花生籽,确实如春芳所说的,是小籽红皮花生。
用牙齿咬一下,分成两瓣,里面的肉雪白雪白,放入嘴中嚼,满满的新鲜花生香味。这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闲暇时光,在乡村教书的母亲常常给我们讲故事、猜谜语。印象中,我和弟妹们一起围坐在母亲的身旁,聚精会神地听她用轻柔而婉转的声音讲,“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了个白胖子。”猜花生的谜语,这是我儿时听过的最生动、最富有想象力的谜语。
以后每当吃花生,或者做与花生有关的事情时,我常常会回想起这一幕。譬如此时此刻挖着花生,回忆涌上心头,还联想起母亲给我们讲过一个很搞笑的笑话,一抠门地主老财,为了显示自家有钱,每次饭后在嘴唇上抺点猪油才出门,四处显摆他家生活条件好,天天有肉吃。听得如痴如醉的我,小小脑袋里常常会想象地主老财滑稽的模样,这让我们在乡村贫乏的生活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而在当时贫乏的生活里,吃肉其实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就算是逢年过节依旧不能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的,当然,花生也不能尽情地美美地随便就可以吃饱一顿。
收回信马由缰的思绪。花生全部挖完后,春芳的哥哥刚好过来,约她一起跟小孩子们去离我们住处不远的莲江水上乐园游泳。于是请他端来一个盆子。当时我们不确定是否有花生,盛的器具都不好意思带。后来,我叫春芳跟她哥哥先走,洗花生、煮花生的事我来完成便可,等她回来就有花生吃了。
我将之前摘下放在地上的花生捡到盆里,接着,用锄头将挖完花生的地翻松好,方便以后的种植。然后,哼着那首欢快的《花生》小曲“绿叶子,小黄花,沙土地上安了家,……等到花落地呀,土里生下好多好多好多好多胖娃娃,胖娃娃。”回家洗花生、煮花生了。
吃完晚饭,花生刚好也煮好了。我将这大半筲箕的花生端了出去,分了一些给春芳。又信步来到邻居文艳家,文艳夫妻早早地吃完饭,带着两个娃上街玩去了。她家婆婆郭大娘坐在院门口的椅子上,看我端来了花生,便说她家里有,前几天也买了。我让她尝尝自家种的,她抓了一把,尝了之后说,比买的要好吃。因她腿脚不太方便,我便径直走进她家厨房拿了个碗,盛了一碗放在她家餐桌上,让她家里人一起尝尝。
还剩下一丢丢,我带回自己家,爱人在外出差,女儿暑期实习未归,独自一人在家,也足够饱吃一顿了。我剥开一颗,尝了尝,比我家上次买的也要好吃,不仅盐味刚好,而且还入了味。不知是花生的品种好皮儿薄,还是自家产的刚出土的新鲜花生好,可以肯定的是,郭大娘刚才跟我讲的不是奉承话,这小籽红皮花生确实很好吃。只可惜种花生的建芝却未能尝到。
【作者简介】朱艳红,爱好阅读和写作的供电员工,作品散见于工人日报、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萍乡日报、散文选刊、农电管理、农村电工、中国电业、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