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壶、养性
文/罗里宁
喝茶少不了茶具,茶具中以茶壶最为“茶客”们所青睐。使用茶壶有许多讲究,很值得人们去捉摸,去实践。养壶就是其中之一。
嗜茶的人,大概都会养上一、两把的茶壶。老“茶客”泡茶,多爱使用陶壶。中国的名陶壶,有江苏宜兴紫砂壶,云南建水陶壶,广西钦州坭兴陶壶。以宜兴紫砂壶为最。

中国人喝茶早,使用茶具的时间也早。以上讲的三大名陶茶壶,大概都在明以前就有了,宜兴紫砂壶还可追溯到宋甚至更早些。大文豪苏东坡,就对紫砂壶情有独钟,他不但特别喜爱用宜兴上乘的紫砂壶来泡茶,还热衷于参与紫砂壶的设计,传说他在宜兴蜀山讲学时,曾经设计了一款提梁壶,后世为了纪念他,就称之为“东坡提梁壶”。
使用名陶茶壶泡茶,边喝茶边把玩茶壶,通过一段时间的泡养,茶壶表面就会现出一道亚光,用久了还会形成包浆,颜色变化很大,轻轻抚摸,有如抚摸婴儿皮肤般光滑的感觉。这就是养壶的效果,也是养壶乐趣所在。

我也算得上是我也算得上是个爱茶的人,尤喜爱云南普洱和湖南黑茶,再加上一个福建白茶。这几样茶,都是后发酵的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它们就越发醇香。这样的茶,用陶壶来泡,茶味会更好一些。我因此也就买了几把陶壶。以上讲的那几种壶都有,它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泡养,都显示出了一定的变化,其中紫砂壶温润,建水陶壶和坭兴陶壶光亮。相比之下,我感觉还是紫砂壶可爱一点。

我不想说哪一种陶更好,因为它们都是名陶,据称都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泡茶不失原味,隔夜茶也不馊。以我对它们的一点粗浅的了解,它们虽然都是陶壶,但在材质上,紫砂壶的特质是砂,建水陶壶和坭兴陶壶则以泥料为主,因而紫砂壶的结构应该更松散透气一些。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心得:“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我在使用中发现,紫砂壶在温壶注水时,能听得见壶的内壁有滋滋的吸水的声音,可见其透气性之好。当然它们也都各有特点,紫砂壶更适合于泡老硬一点的茶,建水陶壶和坭兴陶壶则适合于泡相对嫩软一点的茶。我用紫砂壶来泡普洱茶和黑茶,用建水陶壶和坭兴陶壶来泡白茶和其它茶,效果都不错。

有人对养壶很痴迷。为了把茶壶养得亮亮的,不惜用油汤来“开壶”(煮壶),用茶水淋,用茶叶擦——就像擦皮鞋似的。养壶有“污衣派”和“净衣派”之分,前面讲的就是“污衣派”的手法,这种手法是通过人为的操作,使壶的表面尽快亮起来;“净衣派”是在泡茶的过程中慢慢养,每一泡都淋些开水在壶面上,让其吸收,使其滋润。“污衣派”壶养的快,但茶壶亮的腻腻的,这种光亮被称作“贼光”,且还有点不干净的感觉;“净衣派”壶养的虽然慢一些,但茶壶干净,温润内敛,更让人喜爱。

茶的美味通过茶的美味通过茶壶体现出来,但养壶只是喝茶过程中的一个附带感受,品茶才是这个过程的重点,假如把心思全用在养壶上,而忽略了对茶的品饮,就未免把本末给倒置了。
喝茶养壶,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温壶、投茶、洗茶、注水、出茶汤。品饮过后,洗壶擦壶,把壶放在干净透气的地方晾干。这整个过程,考验的是人的耐性,也是人修心养性的一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