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豪和他的两本书
陈默
北京龙脉集团的董事长刘志豪先生,是我在北京做记者时第一个采访的对象,也是我一直不能忘记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觉得他应该是中国社会上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的一个成功范例。我之所以说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是我觉得新中国后三十年的改革是一次体制性的突破,拉开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序幕。
1978至2010年,这是一段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商业时空。这段波澜壮阔的商业历史,给了许许多多有志者的一个人生机遇,特别是给了生活在底层的有能量的人一个阶梯,他们踏着这个阶梯走出了底层,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刘志豪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中,完成了他人生的高度。他从一个泥瓦匠到包工头到成立建筑队,到带领万人上山西、下河南、出中原、跨长江,到扎根皇城脚下,成立龙脉集团,虽有风有雨,可是跨沟过河竟然是越走越亮堂。
今秋他在龙脉举办菊花展,我去看菊,当然也去看望这位老朋友。
在龙脉我看到了一个黄红白绿各种菊花竞相开放的菊海,也看到了各地来来往往的游客,更多的是北京的市民来这里过周末,还有很多在这里安了家的老人。也拜读了刘志豪先生的《中原民俗格言》。此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出版的第二本著作了。
第一本书是感悟孙子兵法《全赢战略》,2009年5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刘志豪先生出生在新乡市获嘉县城关镇,刘家崇尚礼仪道德,遵循女子没才便是德的老礼,女人们大都没文化,特别是她奶奶是远近有名的至善好人,她的母亲大娘婶婶都是相夫教子的传统女人。他的爷字辈、父辈们多是从文,到了他这一辈他的堂姐才入了学门。他的父亲是一个教师,曾任当地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唯有他的大伯父是从武的,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一生致力于《孙子兵法》的研究。
刘志豪先生在文革中被迫辍学,可是并没有妨碍他读书和完成学业,除了自学课本外。他主要读两本书,《孙子兵法》和《道德经》。
由于受伯父的影响,他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多年来无论多忙、多难贫穷富有都一直坚持学习研究,他把《孙子兵法》印在了脑海里,不知不觉成了他为人处世的指南。他从商后也得心应手把兵法用于了商场,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的战役。
他将《孙子兵法》用于商场,运筹帷幄成就事业,将《道德经》用于修心,心态平和完美人生 。
刘家几代为师,可算得上书香门第。到了刘志豪虽然半路退学却自学成才,在改革的春风里,他又狠狠地补了一课,在西安建筑学院就读三年,是建筑师设计师, 总算不辱刘家的书香门第的家风。
刘志豪先生是一把瓦刀打天下的,从自己给别人盖房到带领千百人出太行,他一砖一瓦走四方,一房一楼做工程,一星一点积累资金,从不张扬从不膨胀,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才把根在北京扎下。
在房地产极度膨胀的情况下,他改变策略审时度势把眼光放到了底层,针对北京市没有大众泳泳馆的状况,先是开发温泉盖泳馆,后是建养生馆。
如今的龙脉温泉为北京市民提供了一个吃住游一条龙的休闲、健身、养老居住的圣地。
我这次在龙脉见到了几个北京人,他们说:“特别感谢刘总,让我们老百姓有了这样一个休闲养生的地方。”我有一个同学在北京和女儿住在一起了,今年他在龙脉买了房,他给我说:“总是想有一个我们老两口的空间,可是市里的房太贵买不起,这地方环境好,吃住方便,健身方便,医院也有,适合养老,房价又便宜,太感谢刘总了,他给我们这些工资阶层的老人提供了一个能养老的地方。”
刘志豪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孙子兵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子兵法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典。千百年来多少专家、学者、高人研究论道。但是刘志豪感悟不同,他对这本中国第一兵书,感悟最深的是――全赢战略。他说:“从商业的角度说,全赢就是利益的最大化,要让社会各个阶层,有共同的欲望,共同的奋斗目,有共同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大同。”我觉得这是最高的感悟,也是一个商人的最崇高的境界,也是战无不胜的根本。
刘志豪在北京有了他的根据地,他起名“龙脉集团”他继承弘扬的中华民族的延绵不断的传统文化,是龙的传人。
2002年他返乡创业,他与辉县政府签发了开发新乡八里沟的合同。他的这一举措,当时大多数人并不看好,可是他却用一个战略家的眼光看出来了必胜的机遇。八里沟的三重绝壁,有人看成石头、有人看成悬崖、更有诗人写成屏风,在刘志豪先生眼里,那就是绝好的、独特的、稀有的旅游资源。他说:“八里沟的山是优势,八里沟的水不敢恭维,但可以变通。”
八里沟原来只有一条沟,水是季节性流淌。他的同事们都说:“山险水短没有前景”,他说:“可以借势、造势呀,借八里沟的绝壁之势,造八里沟的水。”
其实刘志豪投资八里沟还有另一种情愫,当年他曾在这里要过饭,憨厚的山里人这家一块红薯,那家一碗菜汤,让他渡过了荒年,再加上新乡市政府的诚邀,他回来了。他是河南第一家民营资本注入旅游事业的商人,也是一个忘不了根的人。
那时候他已经功成名就,有人说,他本该在北京安安稳稳坐大营当指挥官,结束他多年颠簸流离四处奔波的生活,可是他又开始折腾,他说:“我喜欢折腾,但不瞎折腾。”
对八里沟他投入了资金、感情,也挥洒了心血。他是实战家也是战略家也是设计家。八里沟没有路,他割荆棘砍树探路下沟,搬石头凿眼造天梯上山。八里沟没有水,他们就将雨季的暴雨截下来,开始补水工程。他和工人们一起开始了又一次艰苦的实战。那时候他们住在临时的工房里,冬寒夏热,他的脚上被扎破了,他包扎后拄着拐杖继续进沟。在对八里沟勘察后,又开始了规划设计,他在建筑学院学来的知识加上他多年搞建筑的实际经验,在八里沟达到了具体的表现,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用于实践的完美过程。
他设计的山门雄厚开阔,堪称一绝。他设计的八里步水道,让游客走在水边,踏在水上,藏在水中,似影似幻朦朦胧胧。各种石雕绘画、独特寓意,古老深远,建筑群风格迥异。他把中国古老的文化体现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上。
八里沟有瀑布更是一绝,有高山瀑布、渠式瀑布、帘式瀑布、叠式瀑布,一条沟有这么多瀑布,在世界和中国都是少见的。八里沟成了北方水世界名不虚传,他把静和动交替绘制,有呼啸奔腾,也有溪流缠绵。
八里沟建成了,一个“北方水世界,太行山水魂”的景区在紧锣密鼓中开业了。他又开展营销战略,在各省各地派兵遣将,开展宣传的总攻势。一时间八里沟打响了,游客蜂拥而至,一步步走向全国享誉世界。
刘志豪先生打赢了这一仗,他的《全赢战略》也出版了。
刘志豪说:“从商人的角度来说,投资八里沟没有很考虑利益,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做成一件事,有利于当地人民改善生活的事”。他的理论是:“富裕缩短差异,社会财富的形式就是共同富裕。”“我的责任就是把自己的本领贡献出来,要农民富裕、要农民文明。”
他确实让当地人们富起来了,八里沟所在地松树萍家家户户房屋宽敞、出门有车、银行有存款,他们脱去了贫困,提前走向了小康。
八里沟的模式当时带起了河南许多景区,他更像一个领头雁带飞了新乡地区的旅游,随之而来的是万仙山 关山……旅游专家原群先生说:“没有刘志豪这个领头雁,新乡地区的旅游不会形成区域群飞。”
2012年刘志豪开始“太行文化”的构思打造。他说:“要建设一大批最具典型意义的“太行人家”,在这些“人家”里,要有传统的中原生态展示———怎样吃,怎样下田、婚丧嫁娶等等。”
就在这时政府找他了,政府要打造南太行旅游,要把八里沟收回。这对刘志豪来说务必是割肉之痛,因为八里沟是他用心血打造的一部作品,几经商谈,尽管有许多不舍,他还是放弃了。
他带着人走了,来的辉煌走的凄凉。可是他留下了,留下了那青山绿水,也留下了金山银山,更留下了他的智慧和品德。当我问到他为什么会决定放弃时,他说:“我希望八里沟更好,家乡更美,政府的组合或许会更好更美,为了这个更好更美,我愿意割爱。”
如今当南太行的旅游像一条龙一样在美丽壮观的太行山穿行的时候,我们能忘记他吗,一个“半部兵书美太行”的开创者。有人说八里沟是公共资源,可是当初谁都能认识到它的开发价值吗?
刘志豪出版了《全赢战略》就想开始他的第二本书,收集整理俗语格言。可能是八里沟的不舍心疼还在,可能是像他说的:“看似普通了,可以随手拈来的活,是那样飘忽不定深不可测。”所以一直搁浅了三年。
在这期间我曾经两次见过他,和他一起讨论过这个工作,面对着一条条的俗言俚语说实话我真的不明白他要做啥要干啥。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感到吃惊,当我细读这本书,我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他原本收集了两万多条,可是出书时只选了二百多条,尽管这在浩瀚的俗言俚语中仅仅是一滴水,可这一滴水可以映照大海呀!
他在尽一个中原之子的心,一个企业家的力,他挥手举起了来自于最底层的“俗”文化,把它列入中国文化的大雅之堂。他说:“中国传统绝不能在现代西方文化思想如潮水海浪般涌入中华大地之时而被淹没。能将部分散落在民间几乎快被遗忘的口传文化精髓遗产传承下去,我愿足矣!”这是他此生之愿,在当今物欲横流,有什么比拾遗民族文化更迫切的呢?
什么时候我们迷失了本心,好像一切都是西方的好,有些人甚至把西方的苍蝇蚊子都当成了美味佳肴,或许这就是刘志豪丢不下忘不了的东西。他说:“这些中华民俗传统文化的精髓,富含辩证哲理和处理问题的睿智方法,刻骨铭心地刻在我的创业路上,助我渡过了几乎所有的坎坎坷坷……”。
这些俗言,是一种有着很深哲理的底层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里源源流长,看似庞杂无章,实则是中国人道德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全赢战略是 》是英雄用武是大雅,那么这本《中原民俗格言》书就是大俗。所谓俗言俚语,也是至理名言,是指导人生的哲理。
一个富有一方的成功人士,在商海里搏击,每天忙于商务,能够静下心来整理这些俗言俚语,我想,他守住的应该是一种传统的清流,一杯文化的净土。
该书共分三个篇章,人性篇、规律篇、方法篇。可贵的是在每一个俗语中都有引经据典的故事诠释。
比如我们人人皆知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从字义、句义、寓义加了注解。又引用了秦桧“东窗事发”的故事。还配了秦桧和妻子王氏在窗下秘密商量害岳飞的图画。又在下边一首诗“狼要吃人必挨枪,人要害人必遭殃。拜佛不如行善事,心中无鬼睡得香。”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配了程婴救孤的图文,配诗为:“一面之交难知己,朝夕相处摸根底。生死患难见真情,马走千里分高底。”每一篇都配有这样的故事、注解 图画,诗。不但让人重读这些人生格言,还让人更多的了解历史,既浅显易懂又图文并。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共赏。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 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金钱物质充溢着人们精神领域的今天,道德的缺失精神的匮乏,是非常可怕的。 这些来自民间的俗语是人生的准则也是人生的戒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天我重新翻出这篇文章整理是因为他又有了新的目标。
在所有的山水都踏遍的时候,他要返乡创业。
获嘉――中华民族第一缕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古老的礼仪之乡,姜子牙封神的地方,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将在那里整理一本更大的书――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我们拭目以待。
整理于2019年8月20日于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
——————————————————————————

作者简介:陈默 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槐》诗集《拾星》电影剧本《中国树》电视剧本《老槐树村》。刘志豪和他的两本书》是她以前是做新闻工作的时候采访过后写的。现在又做了整理。内容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