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印象》
文/林京勇
大上海有我熟悉的外滩,豫园。那些强盛时期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也许千百年后,还会依旧存在;而那些繁杂、贫穷、落后的载体,也许只适合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现在的外咸瓜街,已经没有姑妈家的六十八号弄堂了。街口卖甜蜜酱的杂货铺;小东门热气腾腾的浴池;大家每天去打开水的老虎灶,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小明,志明,兆强,雅珍,这些儿时的玩伴,也不知去向那里了。我看到的,尽是一幢幢的摩天大楼。
尽管过去的环境好差,但是人总归还是有怀旧情节的。不是说人一怀旧,就要回到过去去生活。人只要出来混,一般都很难回到过去去的。城市发展那么快,所有的旧标识,一旦改造,就失去记忆了。
听说方滨中路还保存着一些弄堂。我赶紧穿过人民路,像猫咪一样钻了进去。拥挤不堪的巷道;破烂矮小的房子;小窗口里晃动着的人影。他们,还真的在过原来那种憋屈的生活耶。
弄堂里有小商店,小饭馆。一个大男人穿着花裤头,嘴里叼着香烟,不紧不慢地做着小生意,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像个老上海。
只是我再也没有看到他们那种高傲自大的样子,再也没有听到他们对一个外来人说:“乡下人,到上海,上海行话讲勿来,咪西咪西炒咸菜”的闲话了。
听说外地来上海做生意的人很多。他们也许就是从外地来的吧?央央大上海,在这里讨生活,说容易,也容易;说难,还真是太难了!不过这事也因人而异,总归是有好有差的。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应该还是这个样子的!
2019.8.20日

长按二维码关注 衡湖诗苑 衡水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