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70 周年,纪念扶眉战役胜 利 70 周年之际,被历史封尘了 72 年的陕南军区西北民主联军第 38 军第 17 师第 50 团第 3 营第 9 连炊事班班长丁秋秋,在解放战 争中,从 1946 年曾参加过鹤壁战役、豫北战役、汤阴战役等 诸多战役及战斗中,带病连续作战和工作,屡建奇功,多次荣 获“人民功臣”“一等人民功臣”“特等人民功臣”等,还荣获部队特 等第一名工作模范银质奖章,其模范事迹刊登在当时部队的 《前进报》上。
通过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中共 党史专家库专家侯省彦,在民间挖掘整理出来,展示在人们眼 前,还原和再现了一位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作者认为这些革命文物 属国家级,非常多而少见,十分珍贵,可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记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的丁秋秋
文\侯省彦

丁秋秋同志,陕西省岐山县人。生于 1914 年,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1945 年 7 月 17 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 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17师第50团第3 营第 9 连炊事班班长,在解放战争中, 曾参加过鹤壁战役、豫北战役、汤阴战役等诸多战役及战斗。在其战役或战斗中,带病连续作战和工 作,屡建奇功,多次立功受奖,被部队授予“人民功臣”“一等人 民功臣”“特等人民功臣”等光荣称号,还荣获部队特等第一名工 作模范银质奖章,其模范事迹刊登在当时部队的《前进报》上, 1950 年 6 月病逝,时年 36 岁。
1931 年发生了 “九·一八” 事变,东北沦陷。1937 年 “七·七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战争打响。在很短时间 内,日本铁蹄践踏着中华半壁河山。1938 年 3 月张复振任国 民革命军第 97 团团长,同年张复振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 年,25 岁的丁秋秋怀着把日寇赶出中国的美好愿望,满腔热 情参加了张复振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奔赴抗日前线,狠狠打击 了日本侵略者。1945 年 7 月,张复振率国民革命军第 38 军第 17 师于河南洛宁起义,毛泽东、朱德致电慰问,并任命他为 西北民主联军 17 师师长,从此,丁秋秋同志成为光荣的人民 解放军战士,参加了伟大的中国解放战争。
在多次战斗中,丁秋秋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对革命工作尽 心尽力,为战士们做好饭菜,冒着枪林弹雨按时将饭菜送到阵 地上,让战士们吃上饭,为战士们打好仗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 障。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三日,即 1947 年 2 月 3 日,第 17 师 司令员张复振,政委梁励生,副司令员李慕愚,政治主任张西 鼎签发第一号证书:兹发给本部第一届群英大会特等第一名工 作模范丁秋秋同志银制奖章一枚,号码为一号,特发此书为证。
附:奖章证明书原件

1947 年(民国三十六年)3 月至 5 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 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一 部,在河南省北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反攻作战。
在誓师大会上,丁秋秋同志带头表决心,他制订了切实可 行的大反攻计划,并在部队当时的《前进报》上登载。
附:部队《前进报》原件

此战役历时两个月,晋冀鲁豫军区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 40950 人,其中俘敌 26100 人,毙伤 14850 人,占领南北长 150 公里,东西宽 100 余公里的地区,使国民党军退守新乡、 安阳等少数孤立据点,有力地配合了山东解放军的作战,为晋冀鲁豫解放军尔后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7 年 3 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了豫北反攻作战。在 鹤壁战役中,丁秋秋同志任第 17 师第 50 团第 3 营第 9 连炊 事班班长,在给阵地送饭途中,丁秋秋同志亲自上阵,不幸眼 睛受到炮火袭击,遭到重创,简单包扎后,他不顾伤痛,继续 参加战斗。在紧急情况下,他不误战士们吃饭,并创造了在行 军中不误同志们吃饭的新办法,使大家能按时吃上饭菜,以饱 满的战斗激情打垮敌人,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战斗结束后, 师司令部、政治部根据丁秋秋同志在战役中的表现情况,于民 国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即 1947 年 3 月 24 日签署一等功 臣证书:丁秋秋同志在鹤壁战役,在眼病很重还参加战斗在紧 急情况下不误同志们吃饭,并创造行军中不误战士吃饭的新办 法。经评定为师一等功臣,为作历史材料。特发此证。
附:一等功臣证书原件
1947 年初,刘伯承、毛泽东为避开优势集中之敌,决定北 上,首先扫清平汉铁路两侧据点,并相机夺取汤阴、淇县两城。 特别在围攻汤阴县城时,全歼向北增援的国民党第二快速纵 队,5 月鏖战汤阴取得胜利。在此战役中,丁秋秋任第 17 师 第 50 团第 3 营第 9 连炊事班班长,在眼伤还很重的情况下,丁 秋秋同志继续参加战斗,并总结经验教训,在紧急情况下不误 战士们吃饭,充分利用自己创设的在行军中不误战士吃饭的好 办法,提供了战斗的基本保障。
在战后评功会上,解放军第 17 师师长张复振,政委梁励 生,政治部主任张西鼎,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即 1947 年 4 月 20 日,签署立功报喜,对丁秋秋同志在汤阴战斗中建立的功绩特向贵府报功表示庆贺。 丁秋秋同志的主要功绩:‘‘在眼病很重还参加战斗在紧急
情况下不误同志们吃饭,并创造行军中不误战士吃饭的新办 法。”
附:立功报喜原件

在豫北战役中,丁秋秋同志任第 17 师第 50 团第 3 营第 9 连炊事班班长,在辉县 30 里外战斗的第一天,他亲自送饭 到阵地上,第二天又扛着米到阵地上去做饭,第六天带病往五 里路下沟去担水,让战士们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以饱满的斗 志打垮了敌人,赢得了战斗的胜利。战后,部队司令员陈嘉谋,副司令员陈光舜,政委刘汝和,副政委秦峰,副主任李云观, 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即 1947 年 7 月 26 日, 签署表功榜:兹有第三营第九连丁秋秋同志在豫北战役,带病 坚持工作,起带头作用,业经评定为一等功。该同志忠实于人 民事业建立这种不朽的功劳,除希该同志继续努力立功外,并 希全体同志向他学习,争取人人立功。特此表功。
附:表功榜原件

在战斗结束后的师部评功会上,丁秋秋被评为特等人民功
臣,第十七师司令员张复振,政委梁励生,政治主任张西鼎, 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即 1947 年 7 月 31 日, 签署人民功臣证:十七师五十团九连炊事班长丁秋秋同志于 7 月 3 日豫北战役八日行军中,在辉县 30 里外亲自送饭到阵地 上,第二天又扛着米到阵地上去做饭,第六天带病往五里路下 沟去担水。评定为本部特等人民功臣,为了把忠于人民事业的 这种功绩作为历史材料特发此证。
附:在爱国自卫战争中颁发的特等人民功臣证原件
1947 年 11 月,由晋冀鲁豫第四纵第十二旅和西北民主联 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随陈(赓)谢(富治)大军,在陕南开 辟根据地。1949 年,中央军委命令新组建解放军第 19 军,西 北民主联军第 17 师,改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9 军第 57 师, 张复振被任命为第 57 师师长兼汉中军分区司令员,像支钢楔 钉进陕南,使关中、西南蒋军腹背受敌;蒋介石命令胡宗南: 固守安康,确保汉中,防御关中,支援川渝。
1949 年 7 月 10 日,解放军第 19 军在陕南关垭子战斗中, 英勇作战,策应扶眉战役打垮国民党 4 个师兵力的防守,粉碎 了胡宗南部阻止解放军西进企图。全歼胡宗南部第三十九军第 一四四师,活捉敌师长符树蓬(属扶眉战役战绩,现已载入扶 眉战役纪念馆)。
在战斗中,丁秋秋同志继续顽强战斗,忘我工作,发挥共 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革命战士丁秋秋,在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诸此战役,在 战场上,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英勇作战,不怕苦,不 怕累,不怕牺牲,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带病冲锋在前,屡建 战功,按时交纳党费。
附:在 1949 年在陕南军区交纳党费证原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丁秋秋同志因在战争年代忘我工 作,眼伤未得到彻底医治,积劳成疾,病情一天天加重。他不 断向军区首长再三请求,回家医治。1950 年 2 月,陕南军区 首长批准了请求,将他送回家乡。但回乡后病情不断恶化,医 治无效,于同年 6 月逝世,时年 36 岁。
丁秋秋同志戎马一生,革命十一年,为理想信念奋斗了十 一年。他胸前挂满的奖章,正是荣耀一生的彰显,也是为新中 国建立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的见证。
屡建战功的丁秋秋同志逝世后,他的子女没有向党和政府 提出过任何要求,只是将父辈的奖章、证书一直珍藏到现在, 整整 72 年。
(此文作者根据丁秋秋烈士的堂弟丁福财以及烈士子女提供的史料撰写而成)
附:五幅图

图一丁秋秋与战友留影。前排 左(丁秋秋)

图二作者侯省彦(中)在民 间挖掘、征集革命文物、革 命英雄事迹时的现场留影
图三作者侯省彦(右)与 提供革命烈士丁秋秋史料 的堂弟丁福财老人合影

图四为革命烈士丁秋秋家属

图五作者侯省彦(右) 向开国少将、扶眉战役时任 第 4 军第 10 师师长刘懋功之 女刘晋晋赠书
作者简介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 “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关 工委“优秀讲师”, 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市首批“百姓学习之星”,眉县宣 传思想文化先进工作者,政协眉县文史研究员,眉县关工委讲师团讲师,宝鸡市关工委功勋 奖获得者,扶眉战役系列丛书的作者。微信、电话:13571729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