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武学》序言
文/罗澍生
新化上梅乃梅山古邑,相传为蚩尤故里,这里环境险恶,民风强悍,民性尚武。“出操戈戟,枕居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宋·吴政尧《开远桥记》)”便是对梅山先民强悍民风之真实写照。且此种尚武精神一直流传至今,新化亦因之成为全国武术之乡。生长于斯之师兄自然受到潜移默化,更何况其父刘礼智文武双全,其远祖(第五代爷爷)刘正元曾因武功精湛,屡立奇功而于咸丰年间任贵阳总镇,诰授建威将军,钦点提督军门,赐懿勇巴图鲁(见《刘氏通谱》),为梅山武术之代表人物乎!
1976年,师兄幸遇新疆武协副主席黄家震,黄是海内外武术名家蔡鸿祥之高足,曾任过上海市武术教研室主任,南拳北腿、内外兼修,为人豪爽。见师兄很有武术天赋,便收之为徒,且毫不保守地教其十八般武艺,还带其多次参加全国武术研讨会,使之结识各派武学大师以广眼界,从此,师兄武功与武学理论皆达到质之突破。
师兄学成后再闯江湖,首先在民间开场教武。师兄与“全国鹰拳之王”刘烈红亦因此相识,因惺惺相惜成为拜把兄弟。1987年,湖北省蒲圻市公安局长肖宇佳闻师兄徒手格斗18名持械歹徒获胜,特派特警大队长到新化聘请去湖北公安任武术教官五年。90年代,师兄应聘去深圳当保安部长兼总裁保镖十余年。
数十年来,师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大少数百战无败绩实非偶然。师兄除了天赋异凛、环境熏陶、名师指点、勤学苦练外,更重要之处在于通过实战不断总结和更新,博采众家之长,创立自己独特之技击方法。纵观师兄之技击方式,往往通过逆向思维来完成。比如:对方进攻时,按常理都是先化解再反击。但师兄却不管对方用何招式,总是以进对进,几乎一招即可定胜负。在他看来:只要对方进攻,就会有破绽,找到对方进攻时之破绽,就可轻而易举将之击败。此种对敌方式颇具战略眼光,和截拳道之“以无法为有法”、自然门之“自然而然”、形意拳之“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兄之武功虽然精湛,培养过不少全国武术散打冠军,其事迹亦曾被湖南都市频道和央视国际频道进行过采访报道。但事业上却极不成功。与其同龄之武师早已飞黄腾达,富甲一方,其门下弟子,也已声名显赫,家财万贯。师兄却从青少年时代起,始终颠沛流离,无法施展抱负,甚至无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而今已近古稀,仍蛰居于陋室中。其因何在?有人云:如果不谙厚黑之术和炒作之法,纵有通天本领,亦难立足。看来,此说不无道理。昔李广武功盖世, “如令生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然而,雄才大略如汉武帝者亦让其“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唐·陈子昂《感遇》)。”更何况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真才实学者岂能与吹擂之辈比肩乎!此外,师兄混迹江湖多年,难免沾染不良江湖习气;打擂台、除劫匪、抓歹徒、揭骗术、出手豪不留情,亦会招来怨恨;师兄授徒时虽然总是倾囊相授,但其精湛之武功亦让心胸狭窄者妒忌,甚至因徒手格斗18名持械歹徒之事被此辈陷害坐过牢。由于上述多种因素,导致师兄之优良传闻和恶劣传闻几乎相当,但不论何种因素,却至今没有谁敢否认师兄之高超武功。
所幸者,师兄呕心沥血,数易其稿所著之《梅山武学》终于脱稿。著书贵在创新,当今东拼西凑、胡编滥造、破绽百出之书充斥市场,浪费读者时间事小,误导读者则罪不可恕。师兄此书不仅将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还用严谨之科学观点,从生理学和力学上指出传统梅山武功存在之部分谬误并予以纠正。
此书深入浅出,理论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梅山武功之起源、发展、演变、成熟过程,各论部分则详细介绍梅山武功之具体修炼方法。从基本功到武术套路;从擒拿格斗到内功修炼;从内家拳到外家拳乃至医药伤科。为了让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除介绍每一招式之组成,还做了动作要求和实用意义之重点提示,并附上拳照。
此书最大之特点在于:《梅山虎拳》、《梅山太极拳》、《梅山擒拿术》、《梅山杖》等皆为师兄首创,其套路不仅编排合理,且极有实用价值。其《梅山铁尺》则系祖上独门秘传,远非流行之套路可比。即使一套梅山人都会之入门套路《工字桩》,经过师兄改变打法后,已化腐朽为神奇,威力无穷。
《梅山武学》之价值,在于抛弃门户之见,传承梅山武术之精华,剔除其中之糟粕,使之发扬光大。以余之拙笔,殊难尽述,精微之处,还得读者心领神会。文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冀方家谅之,读者鉴之。
作者简介:
罗树生,又名罗澍生,号四维居士,湖南人。医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波月诗社副社长,编辑。先后在《中华诗词》、《中外教育导刊》、《诗词报》、《湖南诗词》、《香港诗词》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千余首。有诗词专集《求索集》行世。作诗主张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反对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