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淼之龙
欢迎点击,并加入"中国格律体新诗论坛"门户网站
http://www.gltxs.com/forum.php
欢迎点击,并加入"东方诗风论坛"门户网站
http://df.xlwx.cn/forum.php

略谈格律体新诗的唱和并兼及《七星唱和录》
诗酒自娱

万龙生(网名 诗酒自娱),男,1941年生。重庆诗词学会格体新诗研究院院长。1957年在《星星》诗刊发表处女作,出版了多种诗集、诗论集。曾任江北区文化局局长、重庆日报副刊部主任、《重庆文学》副主编等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重庆艺苑》副主编、“东方诗风”论坛名誉站长、《渝水》诗刊主编等职。在新诗格律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中有独到建树。

格律体新诗继承中国古代诗人互相唱和的传统,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近年来格律体新诗界,每有佳作推出,往往引发唱和热潮。其中尤以“柔巴依”的唱和为盛。唱和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简而言之,有以下几端:一可以练习写作,提高诗艺;二可以互相启发,增进诗谊;三可以产生佳篇,繁荣创作。毋庸讳言,在唱和中难免不尽如人意,出现一些平平之作,对此我以为也无须苛求。对诗友们的积极性应予保护,而不宜挫伤。
有鉴于此,我以为石家远兄分六次推出《七星唱和录》,以彰显格律体新诗界在唱和方面已经做出的成绩,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
这些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呢?说起来还有些戏剧性。
是在我毫无所知的情况下,魏锡文先生(网名白鹤先生)在网上选取了我6首短诗,一一和之。其中有4首六行诗及其和诗,我全部选入即将问世的《六行弦歌集》,两首八行诗及其和作当然不便选入。对此,在《附记》中我做了说明:“也记不得是好久的事了,擅长诗词的魏锡文兄一时兴起,竟找出我这些旧作以原诗的格律体新诗样式和之,引起王端诚、任雨玲、陈汉贞、蒋泽民几位诗友的兴趣,也费尽心思,相继和诗,居然各尽其妙。不久前,重归诗坛的家远兄见之也来凑趣,和者便增加到6位。”
这些诗一首就只有6行、8行,诗行也短,但是都言之有物,有滋有味,充分显示了六行诗、八行诗这两种定行体的艺术活力,证明定行体是可以独立存在,很有发展前景的。如今,家远兄又把这些“明日黄花”重新翻出来亮相,而且有网刊愿意刊出,作为“始作俑者”,我自然感到欣慰。敝帚自珍,我觉得这组唱和作品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6位和诗的朋友,都在创作过程中遵从原诗的格式,并且认真体味、把握原诗及已和作品的内涵,力图有所开掘,有所发展,而不至于做重复或变相重复的无用功。相信读者仔细品读这些作品,自会同意上述看法。
末了,我还想对六位和诗者表示迟到的感谢,并对他们做些简单的介绍:首和者魏锡文先生是重庆大学退休的工科教授,但是精于诗词创作,多年行走于网上,名头甚响。这番唱和,当推首功。没有他对几首拙作的青睐,压根儿就没有这回事了。次和者王端诚(微斋先生)和最后参与的石家远(云松石)是早在1956年便与我在缙云山下的重庆一师认识了,同为当时校园里的“文青”,都做过文学梦。端兄与我多年一道在重庆市诗词学会共事,后来更为格律体新诗事业殚精竭虑,共同奋斗;而家远兄境遇较为复杂,近年才重拾旧梦,复归诗的怀抱,佳作迭出,表现不俗。业界把我们这3个望八诗翁称为“缙云三友”呢。任雨玲、陈汉贞、蒋泽民是三位女诗人:任雨玲多年从事格律体新诗创作,也是诗歌活动家,在北京把华文诗社搞得风生水起。陈汉贞从事格律体新诗创作多年,只是作品不多,不轻易出手,拿出来就颇见功力。蒋泽民女士不幸已经辞世两年了,这是我们的重大损失。前不久“东方”诗友还掀起了一阵怀念她的热潮。那是起源于我的一首“柔巴依”,众皆和之,蔚为壮观,动人之至。谨录我的首唱如下,以表达对这位富有才华的诗友的怀念:
算起来你们*离去已三个年头
东方诗风消失了你们的歌喉
多么想再听你们美妙的歌声
在这柔巴依此唱彼和的时候
*尹国民诗友亦于蒋泽民之后辞世,一并悼之。
以上就是关于石家远兄辑录的《七星唱和录》的一些背景材料。同时我也借此机会谈谈关于格律体新诗唱和的一些意见,望识者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