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奇迹,追寻红色精神
――红旗渠游记
文/吴帅
7月22日,我们国培小语班一起去林州红旗渠游玩了一天。
从安阳市出发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我们首先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访问,一到纪念馆门口,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纪念馆大门。纪念馆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在导游的讲解下我对红旗渠的历史有了大概的了解。
林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从魏国西门豹邺县治水就开始兴修水利,但远远解决不了林州人民吃水的问题。一到干旱季节,土地龟裂,沟渠干涸,好多村子里都没有水井,吃水都成问题,更甭提灌溉了。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真实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林州人民多壮志,劈开太行变绿洲。1960年2月林州人民男女老少齐参战,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决心改造自然,引漳河水入林州。
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很落后,但林州人民想水、盼水、求水、找水的决心没有动摇,坚决响应党中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号召,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白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研制,甚至连测量仪器都是社员改良的“盆测法”。铁姑娘队打破了女子不能下深井作业的传统,凿山开洞,点炮炸山。为了尽快作业,姑娘们竟然在刚刚爆破后忍着浓烟的熏呛下到深井,用衣服扇赶烟雾。由于山上岩石成分不同,经常会有风化松动的岩石从山顶滚落下来,威胁着社员的生命安全,敢死队的勇士们凌空作业,清除风化松动的岩石。
为了节约时间,社员们吃住都在山上,过着崖做床,天作被的生活。当时自然灾害严重,每人每天只有2两粮票,繁重的体力劳动,微薄糊口的粮食根本不够吃,为了充饥,社员们就到山上挖野菜,到漳河里捞水草。营养的严重缺失,好多社员都得了浮肿病,但依然坚持劳动。
青年洞的任务尤其艰巨。青年洞所处的位置山势险峻,岩石特别坚硬,但如果这个隧道不开通,引漳入林就只能是一场泡影。面对此情此景,一批青年敢死队主动请缨,担此重任,以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努力奋战,后来采用了三角炮、连环炮、瓦缸窑炮的爆破方式,挖山进度由原来每天0.2米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挖通了主干渠的咽喉隧道。
为了完成林州人民的吃水梦,连小孩子也加入了这场与自然的斗争。放学后,孩子们都会自觉地抱块石头上山去。
在林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65年4月红旗渠主干渠通水,1969年7月全面竣工通水,漳河水汹涌澎湃地从分水闸处浩浩荡荡地流向林州各个区域,祈盼了千年的吃水梦终于实现了。
从纪念馆出来,沿着主干渠来到了分水闸处,闸门上方有一幅巨大的图画,就是当年主干渠通水时的场面。此时此刻,我站在闸门边,望着漳河水静静地流过,仿佛听到了人们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从纪念馆园区出来,我们乘坐大巴车来到饭店吃了午饭,立即又前往青年洞风景区。绕过环山铁桥,登上几百级台阶,我们就上了太行山半山腰,红旗渠环绕着太行山蜿蜒盘旋。一路上,山风吹送,树木掩映,清凌凌的渠水缓缓地流动着,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历时一个多小时,经过太行回声、鹰嘴山、虎口山,创业洞等景点,最后到达了目的地――青年洞。当我身临其境,站在这一个个景点前面,踏着脚下一块块石块砌成的干渠大堤,看着对面陡峭的悬崖绝壁,摸着山上的每一块岩石,听着渠水淙淙的流动声,眼前飞舞着各种壮观的画面。我看到了青年勇士们像电影中飞檐走壁的神仙大侠,腰系草绳,在绝壁上荡来荡去清除着障碍,看到了一队队社员高唱着赞歌,雄赳赳气昂昂地穿梭在山崖的各个角落;听到了嘹亮的军号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还有那铿将有力的劳工号子声……
在艰苦卓绝的改造山林的斗争中,林州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向巍巍太行山发起了挑战,历经十年遇山开道,遇水搭桥。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的贯通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人工奇迹,被誉为环绕在太行山腰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又被称为廉政工程。翻开50年前的红旗渠工程账本,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红旗渠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时10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为自己亲属谋私利,体现出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政观。
回首遥望红旗渠,他深深地掩映在太行山脉,从下面根本看不到。他就像一面旗帜,一面廉政大旗,一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旗。大旗常在,岿然不倒。这一人工奇迹,红色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