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跟随洋“父亲节”引出的思考〔随笔〕
当然,世间因为有了男人和女人,就必然有了父亲和母亲,也就有了子孙万代的传宗和繁衍。作为父亲的男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扮演了不可磨灭的角色。在一个家庭,在一个团体,在一个国家,男人在各种社会事务中,包括顶门立户、繁重劳作、治理国家、应付战争,都在付出他们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凡此种种,作为富有感思之心的后辈们,非常有追逐“父亲节”的想望,以感恩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在斯马特谢世的当年,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之后,非常想念父亲,深知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汗水、爱抚和辛劳,并不亚于任何一位母亲。她的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也得到了各教会组织的积极支持,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也就是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市长、州长公开表示赞同,但把节期改在了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于是在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球第一次父亲节的庆祝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世界上有些国家慢慢地跟随了这个节日,中国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如是效法,近几年尤甚。其实,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自己的父亲节,绝非“舶来”的节日。它的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的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受到了市民们的积极响应。
然而,1945年民间发起的那次“父亲节”活动,影响范围较小和不够分量。到了1946年5月,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名热心人,又联名向当时的国民政府请求以每年的8月8日作为“父亲节”,其理由是“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是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这个请求获得了国民政府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在这一天,父亲健在者,子要女佩以红花,逝世者,要佩戴白花以作敬意和纪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也许是当时由于国家积弱成疾,百废待兴,人们都一心扑在了国家建设和发展上,哪有心思去过什么“父亲节”。改革开放后,祖国面貌迅速得到改变,经济建设一日千里,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人思谋过“父亲节”的愿望与时俱生。在祖国大陆尚未设定“父亲节”的情况下,不知于何时,人们稀里糊涂把美国的节日拈来使用,且愈演愈烈。我实在想说,莫要总认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我们头顶上的太阳一样金光灿烂,我们大地对面的月亮一样皎洁璀璨。与其说跟随洋节日,倒不如8月8日这个父亲节,尽管是当年国民政府确定设立的,但毕竟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无论过去有多么大的隔阂,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日子不会太远,国家统一大势所趋而终究会实现。
如果我们觉得8月8日的父亲节是出自旧中国的节日,那么不去刻意过这个节日也罢。我实在有点想不通,作为泱泱大中华,又具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我们有些人为什么总是喜欢外国的东西,难道不去步西方人的后尘、不去模仿人家我们就不会走路、无法生活吗?说来这都是崇洋媚外思想在左右,实在是一种意识上的极大悲哀。其实,只要我们坚持和光大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只要我们心中有对父亲的那一份情感,一样能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行动去感恩长辈,去孝敬健在的父亲,去纪念仙逝的父亲,用父亲的伟大,用父亲的无私,用父亲的担当,来启迪、鞭策、教育自己和晚辈们,让敬父之风,拂过每个人的心灵,让真爱每时每刻都萦绕在父亲身边,让老人愉悦地感到享受天伦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