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古典诗词的心得体会
文/罗世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灿烂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今天我们学习中华诗词,对老年朋友是大有好处的。
退休后,我选择了学习诗词,并把它作为我的养生之道。诗言志、歌咏言,正是因为在诗词的学习、漫游与体验中,自己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的深刻体会是:为搞好学习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即要遵循的四个原则,要按照的五个步骤,必须端正的一个习作态度和写诗的十大要点),这是我一直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认真地学习、研究与探讨并致力践行的方法,这也将成为我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因为一直坠入诗海,让我感慨多多,收获多多,现将一些学习体会跟大家一同分享。
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自己记诵积累的过程,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检验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古诗词学习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词记诵的“过程”。有人总结出诵读“三感”。第一,读出语感。第二,读出情感。第三,读出美感。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古诗词学习必须根据个人的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于字词、句子以及时代背景、写作境遇的障碍,反而影响个人阅读记诵的效率。

(三)注重朗读效果的原则。 首先,注意重音。其次,注意语调。第三,注意节奏。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细细的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才能品出古诗词这一民族独特文化的味。
(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还原诗人写作的场景,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

二、要按照的五个步骤
(一)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
情感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活动。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要想感受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抓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以此为诗眼,激发自己的情感。通过整合同一诗人作品,让思想上感受诗人借助不同作品抒发不同情感的魅力。一可增加自己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二)淡化诗意想象,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学习新诗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自己带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要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面对不同的古诗词,可以不求甚解,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首要的还是要诵读到位。语感是读出来的。不读,永远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
(三)渲染意境,让自己徜徉在情境交融中。 所谓意境,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去体验诗词的意境美。

(四)强化语言积累,着力自己语文素养的培养。
古诗词积累,是加强阅读记诵的过程,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五)加强自身修养,让古诗词学习生活化。 在古诗词学习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必须练先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己要经常阅读古诗词,增强国学文化素养。从古诗词入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板块。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从而自觉地加强古诗词的积累。
三、必须端正的一个习作态度
诗词不厌千遍改。文章本无天成,妙手偶得之。
灵感来了,捕捉的不到位时,还要“众里寻他千百度”。
贾岛推敲的故事,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贾岛骑驴,我散步走路。有人说诗思是在风雪中的驴背子上,我也
一边认路,一边推敲诗,心无旁骛。可见,学诗要下功夫,写诗也要下功夫。这个功夫,就是时间,就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言为心声,没有生活,“精通格律强说愁”,也是写不出好诗来的。所以,我学诗词最大的感受,还是陆游的那句名言:功夫在诗外。
我认为,格律可以跟老师学,技巧可以在阅读中获取,但是诗词的根本,在于人的精神,在于人的生活。

四、写诗的十大要点:
要写诗,要写出好诗,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我从实践中总结出写诗的十大要点,也就是《写诗十要》,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兴趣要浓
你要学诗、写诗,成为诗人,首先要对诗抱有浓厚的兴趣。兴趣产生动力,爱好造就专长,只有真正爱好诗的人,才能学诗、写诗,才能懂诗、工诗。我在一九九八年写了一首七绝《夜吟》,这样形容写诗:“西流星汉夜更深,诗海寻芳苦探吟。几度灯前敲玉板,胡须捻断两三根。”半夜三更,灯火阑珊,万籁皆寂,一位白发老者在微弱的灯光下,诗海寻芳,苦思冥想,捻断胡须,寻找佳句。如果对诗没有浓厚的兴趣,他是不会这样做的。这首诗在《李杜杯》竞赛中评为二等奖,可见写好诗,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我们说你有没有诗人的“天赋”,最基本的就是看你有没有对诗的爱好和兴趣。即使你有好的记忆力、感悟力和想像力,如果你对诗毫无兴趣,那么你就可以成为别的科学家、艺术家,但决成不了诗人。

(二)、品位要高
品位要高,即格调要高,人品要高。想作诗,
想作诗人,首先要有好的人品。人品即诗品。只有人品高,才能诗品高。明代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他可与包拯、海瑞同垂青史。他在十七岁时写的《石灰吟》,通过石灰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他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诗是这样写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的诗与人同等清白、正直。抗金名将岳飞,他以“精忠报国”的光辉形像,千秋万代令人敬仰。他的《满江红》词充满豪情壮语,表现了迫切要求报仇雪耻、收复山河的壮志,对千百年后的爱国者都起着鼓舞作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多么壮怀激烈的诗句啊!“世纪颂”一等奖获得者熊鉴定的《庆澳门回归》写道:“几代遗民北望痴,中原不见动王师。千双虎眼盯孱鹿,万里狼烟醒睡狮。尽瘁初闻诸葛语,开怀又读岳飞词。荷花喜共荆花放,吐艳喷香正此时”。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人品自现。要使你的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和塑造人,首先要修养好你的人格和灵魂,以提高诗的品位。
(三)、感情要真
诗是言志抒情的文学,是思想感情的艺术结晶。思想是诗的灵魂,感情是诗的生命。“言为心声,诗贵情真”。真情的基础在于真实,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才能真实感人。因此写诗要感情真实,不能矫情作做,无病呻吟,不能空喊口号。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情就没有诗,就等于带韵的《百家姓》。广州女诗人周燕婷的《一剪梅·梅花初放》情真感人:“数遍青枝未展颜,花在春前,腊在春前。酿香情绪渐绵绵,可是相怜,应是相怜。玉魄冰魂尚未还,梦里关山,客里关山。快将风雪造严寒,人在梅间,诗在梅间”。天未足寒,梅便不放。女诗人以为严寒旨在护梅,多情语也,一往情深,诚为梅的知已。另一首《浣溪沙·接约》也是如此:“尘镜重开理晚妆,两蛾淡淡为谁长?裙衣细拣费思量。几许心期轻错误,一丝情分暗收藏,黄昏渐近渐彷徨”。这首词同样怀着细腻深厚的感情。
(四)、味道要鲜
《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说“诗有别趣”。也就是说,诗词不能说教,要有趣味。抒情有情味,状物有物味,说理有理味,诙谐有谐味,这些都可称为诗味。为了讽刺吃喝之风,有人写了一首《霸王别姬》,寓意深刻。写道:“会议华筵次第开,厨师知趣费心裁。乌江千载西风冷,又见虞姬赋别来。”真是趣味妙生。有些诗因感而悟理,感情得到生华。如罗隐在《蜜蜂》中写道:“酿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都极富有理味。今人龙永宁《西江月·丢眼镜》也是味道妙的一例:“一片朦胧风景,宛如混沌初开。是人是物总难情,但见团团色彩。莫怨花笼轻雾,休嗟月暗瑶阶。不分明处少愁来,难得糊涂世界”。写得多么灰谐、多么巧妙,在幽默中抒发了严肃的人生感慨。味鲜可以增强诗的可读性,一首味鲜的诗,能使人过目不忘,铭刻于心。
(五)、意境要美
诗的意镜,是指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境),两相契合时所创造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美是诗艺术美的重要体现,是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的都是意境美。如唐代刘禹锡的《鸟衣巷》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鸟云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放寻常百姓家”。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外,这就是情与景会而产生的意境。意境可以使读者展开联想的翅膀,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例如陆游的《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腊蜡成灰泪始干。”都是情与景的交会而产生的美好的意境,令人折服,令人向往。意境对于诗如此重要,它属于诗的审美范畴。真诗同假诗,就看他有无意境。诗的感人程度,取决于意境的深浅。我们写诗必须运用形象思维,善于营造美的意境,切忌意俗境乱,避免有意无境和有境无意之作。要在平淡无奇中见功夫。
(六)、构思要巧
诗的构思,是诗人对创作的作品,从思想到形式,从题目到章节的全面安排和设计。构思的好坏巧拙是诗作优劣成败的关键。在构思时一定要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安排上下功夫。并结合形象思维,巧妙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修辞方法,使诗篇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切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这里给大家介绍几首构思好的例诗。福建林宗峰的《斗笠》:“愿随大众历风尘,羞向闲夫作比邻。日晒雨淋常自乐,身居人上不欺人。”构思的多么巧妙。湖南王巨农的《无题》也构思得很好。写的是一位巾帼才女1948年结婚,不久丈夫被抓到台湾当兵,她一直等了四十年,以**家属身份承受种种压力和欺凌,但他不变初衷。1989年丈夫终于回来了,见她一直等着自已,十分感动,决心定居大陆。当她听到丈夫在台湾结了婚时,她深明大义,劝他回去,她甘心孤守晚年。写得特别亲近感人。诗是这样:“柳色年年绿涨深,东君一去邈难寻。红颜早付潺潺雨,白首犹存耿耿心。老去镜园今夕梦,归来人剩旧时音。行舟欲系千斤石,又怕寒生隔岸衾。”长沙黄义顺的《毯子》:“几片鸡毛想上天,结交借重小铜钱。抬头更羡风筝好,平步青云一线牵。”二十八个字对官场丑态刻画入木三分。它的构思十分巧妙,是对“钱、线”的有力批判。
(七)、选材要精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成为诗材料的事物成
千上万。诗人大可从中选取素材,进行加工,确定诗题,写成诗篇。但题材有大小粗细之分,有雅俗文野之别,必须在洞察之,明辨之,深思之的基础上细观之,精选之。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入诗。有这样几首诗请大家鉴别:①《钓后》:“柳条穿鱼嘴,干棒戳狗牙。”无聊之极。②《闲情》:“吃罢早餐把碗丢,我到后院看石榴”。写得干枯无味,毫无诗意!这样的素材怎能入诗?选材要选大的、重的、举国举家的,如建国六十周年、港澳回归、北京奥运、神舟升天、歌颂英烈、缅怀伟人等等,如此方可撼国撼城,令人振奋。不要搞那些“鸡毛蒜皮”、“风花雪月”之作。
(八)、语言要新
诗是语言艺术。诗的语言必须是新的`美的,有创造性和艺术魅力的语言。要具有形象而生动、新颖、丰富多彩,常写常新。诗的语言要避免与古人同、与他人同、与自已同。要注意简洁精练,必须练字、练句、练意,力求篇中有警句,句中有诗眼。诗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用得很好,他这么一“闹”,就把一个百花怒放、春光明媚、莺歌燕舞的春天给“闹”出来了,没有任何一个字可以代替它。苏东坡是个大学问家,他写的《有美堂瀑雨》,几经修改,有警句一处:“天外黑风吹海立”。这个“立”字可与“闹”抗衡,是两峰对立,雄伟感人,“立”起来的大海,像一个力大无穷的巨人,使人惊、使人骇。它的气势之大,境界之高,不仅令我们敬仰东坡先生那崇高的精神,而且敬仰他那如海的才华。就是杜甫的“江间波浪兼天涌”,也应让它三分,真是千古名句呀!
(九)、底蕴要深
一是生活底蕴要深。现实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诗人要有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要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嘛。二是文化底蕴要深。书本知识是前人生活的总结,必须加强学习。非学无以富才,只有“学富五车”,方能“才高八斗”,只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苏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以及李白、杜甫、韩愈、李商隐、李清照的那些感人肺腑的诗句,如果自已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万万写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虚心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十)、音律要畅
音韵、声律是构成诗词音乐美的重要因素。历代著名诗词歌赋,都是具有吟咏和歌唱的特质的。古人云:“吟咏之间,要有吐纳珠玉之声”,“咏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就是说好的诗篇要在朗颂时流畅顺口,欣赏时悦耳动听,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回环流畅的音乐美。所以我们写诗必须讲究音韵与节奏的和谐流畅,使之易读、好记、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最后,以自己刚习作的两首诗词,一是对李民浩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二是激励自己,并与同学们共勉,也作为我汇报的结束语:
一
天香・感谢恩师李民浩教授
细雨滋心,蚕丝尽吐,誉满桃李天下。
蜡炬成灰,芸窗彻夜,彩绘千秋图画。
笔耕书写,三尺案、笑迎冬夏。
铺路人梯绿叶,无私纵情挥洒。
巍巍乾坤史话。
感师恩、拓身砖瓦。
豪杰英雄伟将,始于凭籍。
方得惊天叱诧。
杏坛上、人生筑高雅。
圃园丁,梁擎大厦。
二
学诗 感赋
此身无计躲诗魔,似傻如狂可奈何?
梦捉遐思醒捉笔,笑生热泪哭生歌。
缚蚕茧内终飞蝶,埋藕泥中却露荷。
莫道豪情随日减,万山红树入秋多。

简历:罗世锋,男,63岁,退休干部。原任中共百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现为百色诗联学会理事,有诗词作品发表在广西《老年知音》、《右江日报》、湖南《快乐老人报》、《百色诗联》等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