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一院”新体诗
编者按: 格律体新诗是一种近年探索创新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新诗体,它继承古典诗词押韵和节奏对称的形式特征,用现代白话语言创作而成,已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四川省诗词协会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一会一院”的相继成立,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平台将不遗余力的推广。

共话新诗体 继承 发展 创新
拓展空间,升墙入室
---关于格律新诗更上一层楼的漫论
黄中模
格律新诗近几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当今诗坛上,与自由诗及传统古诗词相对而言,无论在群体与普及的程度上,均处于弱势。本人曾与一些青年朋友及诗友,论及此事,认为我是忧天忧地忧诗事,忧虙太多了。但在举国上下,弘扬优良传统,论坚定文化自信的形势下,忧虑格律新诗的发展前景,也是聊以自娱的好事。
(一)格律体新诗,有拓展阵地与空间的需要。
在当今诗坛上,自由诗以其官办期刊的广大空间、并以口语化自由抒情、无韵律拘束、适宜朗诵,具有向大众化普及,媚俗迎合青年群体抒怀习作的优势,因而占据着诗坛的主要阵地,有长盛不衰的趋势。
传统古体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鼓励下,且有各地诗歌社团体,自办刊物,并占领着书画阵地与旅游市场,并为广大离退休老年群体喜为闲吟雅咏以度余年之所钟,这种优势当前还在青壮年群体中扩展。
格律体新诗与前二者相比较,无论在参与人群、期刊、生存阵地及其影响等方面,均属于弱势的群体。在当今诗坛三分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拓展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扩大阵地和影响,是格律新诗的倡导者与参与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以内因而言,认清与分析成就与不足,有助于向更高方问发展。格律新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所提出的一些格律形式,已逐步得到参与者的认同,群体在逐步扩大,同时亦创作出一些好诗,因而诗体得到一些诗评家的认同。这些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与上述其他两种诗体而言,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显得不足。甚至还有停滞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据本人接触喜爱书画的青年朋友的情况而言,我劝他们将格律新诗写入书画领域,但其不被认可。其原因是认为有些格律新诗,诗味欠佳,平淡无奇,诗的形式反复回旋,诗行太多,句子太长,不宜进入书画空间。.
纵观各地的书画展示与旅游景观,大都是传统诗词。如何才能在其间与传统诗词比翼齐飞,亦是倾心于格律新诗的朋友,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在原新诗格律的基础上,增添艺术形式,拓展新的空间。
一种新的诗体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有先例可寻。如传统的五律,二、三联讲求平仄对仗,形成近诗体,是经过从六朝到初盛唐的漫长时间。如在初唐的王勃诗中,他的《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三联对仗,与盛唐时期成熟的杜甫的五律有所区别。初唐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在王勃诗中,也可找到范例。其中两联需讲求平仄对仗,是至杜甫才完美形成,遂令后人推广习作,至今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与经验有如下:
1、讲求平仄音韵,增加音韵美,适宜悦耳动听。自六朝沈约讲究声律论、创永明体,提出汉字有四声,诗歌在“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达此妙旨,始可言文”以来,讲求平仄音韵,有唐近体、宋词、元曲、清联。这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因此格律新诗是否也可在引进音顿说、押韵与其它诗体的基础上,增加讲究“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平仄音律美?
2、“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文心雕龙.情采》?继承传统骈丽对仗诗体,增强文采美,供怡目观感。汉魏六朝辞赋盛行,骈丽文体,从唐五、七言律,到清联的马蹄韵律,长盛不衰。究其原因,正如《文心雕龙.丽辞》所言:“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主张诗文应讲求“炳烁联华”与“玉闰双流”,即骈丽对仗,是汉诗的优良传统。其中重视警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很重要,故唐诗流传千古的警句,如“海内存知己、天崖若比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等警句,皆为骈丽对仗是也。格律新诗亦应仿此,在原有的体式的基础上,在诗行中增加骈偶与平仄对仗,以丽文采。以其匡正新诗的直白化、口水化与散文化重病,并充实格律新诗警句的数量与质量、增加悦目的艺术美。
(三)让格律新诗,升墙入室,进入旅游景观与书画联展的广大空间。
1、适应旅游行业需要,让格律新诗,升墙发光。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处于兴旺发达的时刻,每年大小长假、加上海外游客,各省市著名景观,揽客动辄就是数百万,甚至千万。因此,国内一些名胜,为响应弘扬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因以建设诗墙,刻石铭诗,增添观景内容。如近期本人去厦门鼓浪屿游览,见其在日光岩前建立一道长长而且高大的诗墙,刻录古今著名诗人的优秀诗于其上.让诗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光彩夺目,颇受游人欣赏。联想到国内许多旅游景点也建立了诗墙,如湖南常德诗墙、酉阳桃花源诗碑等,都是适应书法家挥毫泼墨的需要。书画离不了诗文。此举不但供游人深入了解名胜景观的历史沿革、风光内涵,而且提高了景点的文化品位。
为了适应上述升墙入室,供大众观赏的需要,故格律新诗也应创造为书画家与观赏者喜用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格律新诗,应当努力创新,成为我国游游景观选择的诗体之一。
2、格律新诗应拓展空间,升墙入室。建议创作短小精练的新诗律体。最常见的书法形式多以传统律绝为书写内容;绘画题字乃多以二、四句为多。而当前流行的格律新诗,为适应整齐迴环,参差复合,倒悬吟咏的需要,诗章重叠,诗行多且句字冗长,难于进入书画与精练刻石的视野之中。
因此经过本人考虑,建议格律新诗创作,如要升墙入室供观赏,则宜以四句与八句为主,字数则以六言、八言,最多以不超过九言为宜。若能如此,则可补充传统五、七言律之不足,又可增加书画家的对于诗体的选择与运用。
3、为增加艺术形体美,建议将骈丽对仗平仄嵌入短诗中,开初可用一联或两联入诗,任意嵌入其中,待经过长时间的运用成熟,方可如古体律诗,固定平仄对偶。是否可行?不妨且吟且试。
(四)创建新的艺术形式,是格律新诗内在因素与现实的需要。
文化需要不断通变创新。如《易.系辞》所言:“变则通,通则久。”格律新诗,作为一种形式,也需如此。原有的音顿说、十四行体及行之有效的款式,当然应当保留,继续发挥其优势。但在当前提倡弘扬民族传统的新形势下,增加新的上述形式,是格律新诗充实民族诗歌因子的内在因素。
适应现实需要,是推动艺术形式创新的外部动力。纵现中国诗歌从四言、五言及至唐诗宋词的发展,无一不是因现实需要而发展创新的。在当前我国旅业发展、需要充实文化内涵的要求下,重庆市属有关旅游文化单位,也打算学习厦门鼓浪屿建立日光岩诗墙那样,建立诗墙,将优秀诗歌,结合书法,刻入其中,提高其文化品位,使之流行,垂光后世。并初步约请本人为之采集。
因出于对格律新诗的热爱与关注,故向提倡格律新诗的朋友,参与其中,多写短章,并创作有民族诗歌传统的平仄联句,进入其中,以丰富上述旅游诗墙的内容。故应其约,草就以“拓展空间,升墙入室”的这篇建言,以其质诸方家,未知以为然否?

作者简介:
黄中模,男, 1933年生。重庆师大教授,现任重庆师范大学台湾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水浒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诗歌音乐协会名誉会长、重庆市楹联学会顾问。已出版:《屈原问题论争史稿》、《现代楚辞批评史》,《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等8部楚辞专著,250万字。中国楹朕圣人《钟云舫研究》丛书14部,400万字。《两岸诗星共月圆》一、二集,《连横诗词选注》100万字。另有毛泽东咏雪《沁园春词话》等、共28部专著,达800多万字。这些著作曾获中国屈原学会一等奖,九获四川省政府与重庆市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

附诗人读后交流:
诗友 诗房厨子(郑老师)的读后感:
拜读了黄教授文章,深有感触,首先对黄老热爱格律新诗,并寄予厚望表示敬佩,提出了许多发展提高格律新诗的设想和建议也是值得诗友们认真思考的。但在此,我有几点不同看法:
一、暂不讨论旧体格律诗的辉煌,就自由体新诗和格律新诗谈点看法。诗体是对诗的形式及文体属性的制度化,诗体建设的艰难是百年新诗的主要问题。两种诗体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轨迹,也与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无容置疑,当今的自由体诗的市场和影响力高于格律新诗,但是后者仍然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早期白话诗歌中,以陈源,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歌发展迅猛,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也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如今以万龙生老师和王端诚老师等为代表的格律体新诗的创作方兴未艾,不断地探索完善诗体的建设,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流传。简言之,两种诗体完全可以发展并存,甚至可以相互兼容和借鉴。
二、目前格律新诗的三分法已是一种成熟的创作手法,吸纳了欧洲古老传统的格律诗的优点,也借鉴了中国旧体诗的音韵特点,当然这样的写作手法较自由体诗更难,有一定约束和规范,这也许是年青人上班族怕麻烦而不喜欢的原因之一。但这不能归于诗体本身的问题。因此,我的看法是,格律新诗不能再规定向旧体诗那样搞平仄对仗要求,但在写作中自己可以根据题材来创作,新诗就是新诗,不能写成旧体诗。新诗具有现代性,与古代汉诗是对立的。
三、格律新诗的三法分,赋予了创作者广阔的写作空间,沒有必有规定只能写九言以内的诗,关键是内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绝大部份都是五步十一言的作品,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歌许多也是五步十一言或十二言格律诗,其中也有许多长诗,都是世界文学精品。当然,提倡格律新诗写一些小诗(短诗)是正确的。目前,自由体小诗以“小诗磨坊”为代表,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国内市场影响也较大,我们可以借鉴别人好的东西。这只是丰富格律新诗的手段之一。四,文学是艺术,也是商品,如同商品的生产场一样需要流通交流,因此它的传播和交流方式和手段也是重要的,旅游诗墙只是其中之一,更主要的是社会全方位的运作系统和交流圈,创作者,作品及大众读者三方面的有机连糸。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格律新诗有其自身强劲的生命力,我们即不要悲观,也不要乐观,只要志同道合者共同努力,在当今祖国繁荣昌盛的时代,我坚信会有好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也能有这样的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诗消得人憔悴”。以上个观点,仅供诗友们批评指正。
诗人 晓曲的读后感:
郑老师的观点很好,我们提倡兼收并蓄,支持一切有益的尝试,只要符合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长短就是次要的了。黄教授提倡向精短诗歌发展,有利于与书画结合的传播,也是很好的建议,有兴趣的诗友可积极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