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记忆
文/孙希彬
小时候,在乡里曾听到大人们说“xxx风流”,或“xxx真风流。”虽然不知道确切意思,但感觉不像是赞美。后来才知道,他们所说的“风流”是狭义上的风流,或者是被曲解的风流。真正的风流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个诗人叫纪宇,曾经创作了一首长诗《风流歌》,配乐后在电台播出,引起了极大反响。那时我在读初中,我记得在一次元旦晚会上,我和一名同学还朗诵过纪宇的《风流歌》。好像因此,青春的梦想开始苏醒。可惜那首诗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但是,我还记得其他一些有关风流的东西。比如电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部电影《风流千古》,讲的是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我看过后知道了“沈园”,知道了《钗头凤》。比如小说。《红楼梦》里有一段:冬天的大观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景色美丽动人。一群佳丽割腥啖膻,史湘云带头大嚼烧烤鹿肉,还带动宝琴等都围上来尝鲜。林黛玉打趣说:“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史湘云就还击她说:“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儿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果然,后来在芦雪庵联诗,独她和宝琴两个吃鹿肉最多的大展奇才,技压群芳。还比如诗词。辛弃疾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看来,风流真的是跟名人名士有关,好像只有名人名士才能称得上风流。然而名士何指?《辞海》中关于名士的解释很多,有一条说:“名士,也泛指有名的人士。”依此而论,名人就是名士。名人有名气,有地位,有影响,也可能有钱,当然风流否?所以风流否?
闲时喜欢看人物传记,还记得一些名人的“风流”。日本作家犬养毅问孙中山:“您最喜欢什么?”孙答:“革命!推翻满清政府。”“除此外,您还喜欢什么?”孙回答说:“女人。”犬养毅拍手:“很好,再次呢?”“书”。陈毅有一句诗,更是豪情万丈:“岂不爱粉黛,爱海饮尽犹饥渴 ……”。 郭沫若生性浪漫,把女人和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和田汉等人的通信中,郭沫若说:“花呀!爱呀!宇宙的精髓呀!生命的源泉呀!”到了21世纪, 传媒发达,国学大师文怀沙屡屡语出惊人。诸如对约访的女记者说:“你漂亮么?漂亮我就接受采访。”到宾馆吃饭,女服务员不漂亮,他就不高兴。因此,被一些媒体“誉为”“十大最色老男人”。但这无损于他文化老人的名声,反倒更对了大众胃口,很多人到了“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文怀沙”的境地。还有那个经常桀骜不驯的李敖,在火车站邂逅了美女王小屯——当年李敖49岁,王小屯19岁,李敖硬是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抱得美人归。
以上提到的那些人,应该都是不折不扣的名人。当然也是不折不扣的风流人物。不过,我们还应该知道,这些人,都有超众的才华,浪漫的情怀,质朴的性格,脱俗的操守,坚毅的斗志。难怪洪应明说:惟大英雄真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的名言,文天祥也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桓温甚至说“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看来,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都有做名人名士从而风流千古的倾向。然而,做名士,尤其是做真名士谈何容易?不能立功、立德、立言,何以做名士?不能志存高远,百折不挠,何以立功、立德、立言?
一句话,若要风流,必须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