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听又好看”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 惊艳上海文化广场大剧场!
文/上海袁德礼/黄诚专
前几天,上海市广电总局组织人事处老处长朱廷元亲自将二张歌剧巜在希望的田野上》票子送到世上首位盲童作家袁靓手上,酷爱音乐的盲童作家袁靓接到飘后感到非常高兴。这是朱处长知道袁靓十分喜欢听歌剧、话剧等一切文艺节目所得到的特定安排。这也难怪袁靓从小得益于文化氛围的熏陶,从十二岁开始就在各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上千篇,先后出版过袁靓童话集、袁靓瞎聊集、一个盲童作家的内心独白、袁靓作品选等书籍。对此,袁靓接到票后特别对记者说“因得益于朱廷元老师一如既往关心与爱护,对我写作极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下午两点,袁靓在家人的陪同下,高兴地来到上海文化广场大剧场,观看“好听又好看”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可以说,整个歌剧,蝶彩纷呈,惊艳全场。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当熟悉的歌声响起时,全场2000余名观众忍不住跟着旋律哼唱起来。引人入胜的表演,扣人心弦的旋律,大气恢弘的舞美设计,“好听又好看”,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实力圈粉无数,整场演出随着节奏响起了六十余次掌声,短短十几分钟,网络直播平台在线观众就突破了20万人次,至演出结束,在线观看人数突破了218.3万人次,点赞数达到74619。

今天下午,由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浙江交响乐团、中共金华市金东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大型现实题材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在上海文化广场大剧场震撼上演,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在这部讲述“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创作人生的歌剧中,《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多情的土地》等一首首名作穿插在剧情发展中,令观众倍感亲切。全剧分为四幕:第一幕“梦想与磨难”;第二幕“爱情与执着”;第三幕“激情与希望”;第四幕“光荣与别离”,通过四个部分,努力勾勒出施光南传奇的一生,反映和讲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以及他对于人民和国家深沉的热爱,将个体的生命与国家的命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精神。

作为浙江省重点打造的优秀剧目,该剧由刁玉泉作曲、喻荣军编剧、李伯男导演,凝聚了众多艺术家的心血。在李伯男看来,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创作不能停留简单复述生平上,而应将他的艺术精神,通过歌剧的方式展现出来,“他离我们很近,他的旋律离我们更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施光南。所以我们要下大功夫,展现一个生动的施光南。”创作过程中更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施光南的耳熟能详的歌曲与歌剧的音乐融合在一起。用多少?怎么用?其中的拿捏与取舍,曾困扰过刁玉泉,“他的作品的历史痕迹很强,时代性很强,我们不是用他的歌曲来串联,而是恰到好处地用他的歌曲来印证当时的时代感,凸显他在时代里留下的艺术痕迹。”舞美设计马连庆在舞台美术设计上多处加入了音乐元素,如巨大的乐谱和舞台中央的黑胶唱片,打造了一个符合著名音乐家施光南身份的诗意世界。

中国艺术节为三年一度,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其间将评选出中国文化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的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代表浙江参加这一重大盛事。该剧的创排是浙江省贯彻落实习“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们,以明德引领风”指示精神的一次重要实践,充分展示了浙江气派与浙江的文化实力。

该剧于去年年启动,当年就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作品展演”剧目、浙江文艺创研中心重点孵化项目、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2018年扶持项目。今年3月,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金华成功首演,之后在杭州驻场演出12场,在北京献演2场,场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观众们不仅为这台剧精湛的艺术水准而赞叹,更为施光南先生高尚的人格精神所感染。

业内专家在观看演出后也连连称赞。原中央歌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王世光评价说:“这次进京的浙江省的这个戏,不仅仅是歌剧,更是讴歌了我们心目中的榜样,做了一件大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作曲熊纬评价说:“向浙江方面致以敬意,你们在短短的时间内用浙江文艺界的力量来打造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的歌剧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你们几乎是用浙江的力量来呈现,我想浙江文艺界是饱含着对施光南老师的崇敬之情来推出这个歌剧。”施光南的生前合作伙伴、著名编剧韩伟表示:“这个戏让我非常欣慰,尤其是创作的音乐与施光南的音乐高度融合,相得益彰。”

原空政文工团著名作曲家、歌剧《江姐》作曲羊鸣评价说:“我作为一个老作曲家,真是感动。你们用一切的手笔刻画了一个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作曲家,把他的爱心、他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中国歌剧研究会会长、作曲家王祖皆评价说:“这个剧题材立意好,品牌意识强。最大的特点是可看性和可听性都很强,这一点很突出,舞台呈现好,整体设计强。反正就是看一遍,很震撼,配器也很好。”原总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张卓娅评价说:“这个戏考虑到今天的观众,它的流畅、它的明快节奏我都挺喜欢的。”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居其宏评价说:“这次看《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抱着很大的希望,现在看过以后觉得很有希望,很不错。”《歌剧》杂志主编游喡之评价说:“真的非常惊喜,我觉得作曲家把施光南原本原创的经典,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和现在新创作的整体音乐融合得非常好。”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女士甚至专程从美国回来观看上海的演出,在演出结束后上台为施光南的扮演者薛雷献花,抱着他说:“你演的真好,我仿佛看见了光南。”

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浙歌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歌剧三部曲”中第二部,第一部民族歌剧《青春之歌》自2017年首演以来,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项目,同时被列入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项目,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精彩亮相。据悉“歌剧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红船》也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项目,争取将在今年年底与大家见面。

为了更好地迎接专家评审的检阅,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剧组全体演职人员一大早就赶赴剧场,调试灯光音响,一遍遍试音对光走台,进行最后的冲刺。他们每一场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全力以赴接受专家评审和检阅!
这部歌剧,以及说打造施光南光辉的一生,不如说是打造一个时代的变迁。施光南是我国一名优秀的作曲家,施光南的歌曲,演绎了一个时代的烙印。只可惜他50岁就离开了我们。

为让我们了解施光南的一生,特附上他的简历: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5月2日),男,汉族,中共党员,祖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被称为“时代歌手”,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音乐家。
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重庆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获奖作品有:《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朱逢博首唱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施光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