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一笔财富
文/风清扬
蓝天、白云、鲜花、歌唱,仿佛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享受着,由和平与科技带来的福利。人类能够好好的生存,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我们正生活在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少有的康宁盛世。可是,纵然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去承受苦难,我还是要说,苦难是一笔财富。
我们不能说在当今,已完全没有苦难。生老病死,谁也无法逃避,这些问题将会一直困扰着人类。不过,有位先哲说过——不可避免的,就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对于这些事,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每个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可是也由此产生了不必要的攀比:有些人需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车;需要自己的孩子青出于蓝,考第一;他们想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以获得别人的尊重。那些由于以上各种想法,而产生的的纠结、愤懑、忧郁,甚至绝望,我们也不可把它们看做苦难。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要想让自己安乐下来,一颗平常心足矣。
我所说的苦难,是指那些真正的苦难,那些可以生出心灵之光,开出磊磊硕果的苦难。每当谈到这个话题,我总是难以忘怀那些生死以赴的革命先烈。清朝腐败,中华积弱,列强环伺,民不聊生,四万万同胞当时正面临着灭顶之灾。我难以想象,如果不是共产党,以及其它党派及民众,涌现出了那么多的英雄壮士,不知道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机会,在明丽的阳光下享受安宁。
近代的共产党员——吉鸿昌,曾在就义前慷慨赋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于1934年11月24日,于北平陆军监狱,经蒋介石下令杀害。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更是不胜枚举。正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他们承受了那么多的苦难,终于使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成为可能。
论及苦难,我又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生于建国之初,虽然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但也依靠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了幸福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一穷二白。民族工业几乎被战争损毁殆尽,农业设施也因严重缺失而正有待兴建。中华儿女们,又继续发扬了老一辈大无畏的精神,南泥湾与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壮举,便是那个时代的楷模与丰碑。
我的母亲曾有幸参加了,毛主席号召的根治海河的行动。也许,妈妈的一幅好身体也正是在那个时代练就的。当时,她只有十七八岁,天天随着广大的社员出工挖河。妈妈曾自豪地提起那段经历:她由于整日被太阳暴晒,而变得皮肤黝黑,一顿午饭能吃一扁担的小饼子。我曾笑问:“什么是一扁担的小饼子”?她高兴地说:“就是把吃的在扁担上排上一溜,一顿吃完!”我很吃惊,表示完全不能相信,妈妈却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是呀,在我所处的时代,再也没有那么辛苦的工作了,我一顿最多也只吃过三个花卷。
父母那个时代的艰苦,打造出了一种不屈不挠,充分自信的大无畏精神。如今,每当我在清晨或是傍晚去公园行走,总是能看到很多矍铄的老人们。他们有的打太极拳,有的唱歌、跳交谊舞、唱京剧。还有的老人,白天在树荫下闲坐、喝茶聊天。我常羡慕他们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很有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意味。我想,曾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他们想必已经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了吧。
然而,相比之下,很多在新世纪出生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并没有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可是,他们将掌握着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科技与物质资源。如何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努力,应该是未来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