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衣记
喻云
女儿陪我闲逛,相中一件黑色的裙子,毫不犹豫掏钱买下来。
她不解:不是才买了一件毛的吗?
我说这件便宜,穿着玩。
配了一条毛衣链,心满意足回家。
洗过,晾上,我知道它可能又会在衣柜中终老,也可能明年的某日,会变成旧衣上身。
没办法,一衣带水,四季轮回。林语堂老先生说穿半新不旧的衣服是境界,我也是,喜欢将衣服经了水,历了光,饱了眼,沾染了光阴,带上家的气息,再穿,如同旧好,总要熟悉了熟悉了 ,心里才是熨帖的暖。
想想从小到大的着装之路,穿衣琐碎,那一份“衣”往情深带来的浮世情怀,竟然也精彩。
一
记忆中最美的一件衣服,是6岁上学时,母亲郑重为我缝制的。
橘黄色的花洋布,上面是白色的小泡泡,母亲比量着我的旧衣服,用干燥了的肥皂片划线,裁剪,然后坐在门口一针一针地缝。过来过去的人见了,她会很骄傲的说:丫头要上学了,缝个小褂儿。我则坐在一边,怀里揣着小惊喜,不动声色地看,看母亲一针一线魔术般将几片花布缝成衣服,最后前襟上还缝了两个小口袋。
在弟弟妹妹艳羡的目光中,我穿上新衣服上学去了。我是家里的老大,总穿新衣服。当时我两个妹妹最大的愿望就是盼我的衣服快点变小,老二穿过,老三穿,有时候等不到老三穿就坏了,母亲也给老三做,典型的香两头,苦中间。上世纪七十年代,家里并不富裕,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每人添一件新衣。
有一年过六一,弟弟入队,当红小兵,学校让穿白上衣,心灵手巧的母亲竟然将白面袋子拆了,洗净,给弟弟缝了一个小褂儿。鲜艳的红领巾像一团火苗,飘在浸着光阴黄的褂子上,弟弟笑得可开心了。
二
世间女孩子,不管白雪公主还是灰姑娘,大多对衣服情有独钟,衣服是女人的第二张脸,况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因为衣服我曾经大哭过一场。
那一年十二三岁了吧,叔叔结婚,父亲去市里给婶子置办了春夏秋冬各四套衣服,包了一个大包。当时我们都穿母亲手工缝制的衣服,不锁边,样式也土。一看见那漂亮的成衣,喜欢得不得了。当时实行什么小纹哔叽,我拽出一条裤线笔挺的小喇叭裤,在身上比量着。婶子个子不高,我说这条我肯定能穿。正美呢,母亲进来一把给抢了过去。说这是叔叔娶亲的衣服,弄脏了怎么办。当时我特别委屈,第一次又哭又闹和父亲发脾气,说父亲为什么向着他弟弟,把家里的钱都给叔叔娶媳妇用,连自己亲闺女都不管,给别人买衣服。
叔叔结婚后,大概过了半年,父亲去市里报账,回来给我买了一件天蓝色的上衣,裙式,尖尖的领子上有金色的装饰,衣服很大,我穿上真跟裙子一样。父亲说是商厦处理的,不到五块钱。
那一年,为给叔叔娶媳妇父亲落下很多饥荒。父亲是家里的老大,他说不能看着兄弟打光棍,孩子们穿衣服的时候在后头呢。但还是给我买了一件新衣。后来知道那是父亲没舍得住店,蹲了一夜的火车站省下的钱买的。
很多年过后,当我能挣钱,可以拉着父亲去大商场,眼睛都不眨地给他买这买那的时候,少年的那一幕常浮现在眼前:我趴在炕上呜呜地哭,父亲闷着头不说话,母亲哀怨的目光……回头再看父母,为了儿女亲情,他们终是慢慢老了。
三
上学自己买的第一件衣服,是一条裙子。
藕荷色,上面有漂亮的蝴蝶结,二十块钱。那次,八月十五,父亲给我寄路费要我回家,我没有回,省下又搭了些粮票,买了那条裙子。
蓬门未识绮罗香,这一回奢侈,却是女为悦己者容的柔肠百转。
只因喜欢的男孩,不经意地说一句:你穿裙子一定好看。
穿了新裙子和他一起登山,风过,将裙子吹得鼓鼓的。而他,却不领情,世上哪个男子会注意到你是为他穿了新衣?想想那个裙裾飘飘的时代,青葱岁月,一切都那么真实可爱。
热恋时那人还有任凭脚底磨穿,也要将逛商场奉陪到底的顽强毅力。甚至,大雪的天,陪我买棉袄,钱没有带够,硬是骑车回去取钱再买。有人陪,有人提供意见,甚至买单,真是锦上添花的好。当恋爱、结婚、生子都成为过去式,他终于是露出真相了,扔了一打钱给你,让你胭脂水粉的自己去买,偶尔上来情调陪你去,也是随便穿一件都说好看或者躺在商场的长椅上打盹。
买衣服,成了宠爱自己的梦。
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女人在任何阶段都喜欢买衣服,不管钱包贫瘠还是丰满,那试来试去的妖娆心情,分外满足。
心烦了,去逛街,买与不买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消遣,换换心情。女为衣狂,若能买一件可心的,更好了,一天的心情都是明朗的。也有买来一次不穿的,没有合适的场合。但也没什么啊,不管华衣素裳,买时都用了心思的。
穿着晚礼服做饭洗衣哄孩子,纵然锦衣夜行,也会对着镜子自恋千遭。待追问得那人眼皮不抬一连声说好看好看,方才打开柜子。衣服是进冷宫了,女人却不甘心,期待着下一次的惊艳。
天变地变情不变,红颜易老,岁月难留,最怕的是西窗独守天欲晓。五彩衣裳画春秋,老了,丑了,穿了没人看是最悲哀的吧?
所以,爱尔兰诗人叶芝的那诗风靡全球: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但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除去衣服的包装和青春不再的美丽,还能够爱你脸上的皱纹和风霜,这和中国古老的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爱,荆钗布衣也是美,无人疼,华衣锦裳没魂灵。就像孟姜女千里送衣,之所以能感动几千年的人心,是因为那普通层面的衣物早已经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