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雨声(外二篇)
曹丽芹
总爱站在朦朦的细雨中,品味雨声,倾听雨滴飘落的声音。品味雨声,品味自己的青葱岁月,品味自己花样年华里所留下的真诚。
一阵雷雨过后,阵痛的天空分娩出绚丽的彩虹,那便是拥有;失败过后,破碎的心田孕育出希望的曙光,那更是拥有,拥有命运给予的悲喜和生活带来的甘苦,我们才会愈趋走向成熟。没尝过最甜最苦滋味的人,永远不能超脱。
品味雨声,如果你的心胸清纯如雨,那么你的思想之翼便能从雨声升华到一种高武建瓯之势。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之幽。常常徜徉在唐诗宋词中,品味宋代大诗人陆游心中的雨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其声其容何其动人!诗人白居易眼中的雨:“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其雨更是动情,其泪也动情!诗人薛能《夏雨》的“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更是别有一番意境。
倾听雨声,更有其独特的韵致。
倾听雨声,它宛如一曲绵长动情的乐章;有《黄河大合唱》那种灵新之气,激越之声,那种澎湃的激情如飞落九天的瀑布,荡涤着人世间纷扬的亏汇尘埃,淹没了功名利禄的喧哗,使骚动不安的内心透出几许宁静,几许安逸!
面对夜雨,倾耳细听,雨滴叩打在窗棂上,你会产生置身于禅宫幽院净土的感觉,会更加深切地感悟到”人类的憎恨是建筑在对于美的珍爱上“的哲理。你不忍心有半点邪恶去玷污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泽,呀不忍心有一时的惰性辜负夜雨营造的这种氛围,愈加曾恶腐败对善美的侵袭!……
雨声会教会你产生无限的遐想,思笋的破土,竹的拔节,苗的茁壮,山的苍翠,花的绚丽,泉的生机,秋的硕果……你会兴奋不已,忘却窗外的红灯绿酒的诱惑与斤斤计较,凡尘俗世的烦忧与纷争,乐于在雨中静静的思索,荡涤自己清净的灵魂,全身心的去感受雨的无私与博大,雨的清纯与升华。
倏然间,我想起一幅楹联,虽已过数载,却仍然记忆犹新,铭刻于心,萦绕于耳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品味雨声引发的新思新想,如此美好又如此让人遐想翩跹,但愿它能撞击一些心灵,把心灵蒙上的污秽冲刷的更加干净。品味雨声,让我在雨声中的思想更加成熟。
《古诗词里品夏天》
落花缤纷,春天已经渐渐的离我们远去,炎炎的夏日里,坐在浓浓的树荫下,捧读一本古典诗词,喜欢古典诗词里的优雅与深邃。在这迷人的夏季,沉浸到诗词宁静而梦幻般的意境中去,在唐诗宋词中品味夏天,让这个夏天充满浓浓的诗意。
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这首《夏意》诗,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徜徉于诗中,顿感一丝清爽,隽永的诗句铺面而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代诗人高骈的在《山亭夏日》一诗中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在炎夏读来给人以清凉安详的感觉。在绿树浓阴的庭院里,池塘倒映着亭台楼阁的倒影,微风拂过,平静的水面突然皱起晶莹闪亮的微波,仿佛隔了一层晶莹剔透的水晶挂帘,蔷薇的香气也随风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用细腻的笔法,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让人备感亲切。
在描写夏天的诗句中,要数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无比生动的描绘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不胜美景。那莲叶一直向天际铺去,气象宏大。那荷花,纷繁清丽如燃烧的晚霞,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艺术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夏日风光。
同时他写的《初夏睡起》也很有情趣。“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借夏日生活场景的描述表达了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其实像这样的风景身旁也处处有之,只是世人大多为了庸常的生活而无暇顾及,也少了一份闲适的心境而已。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农村夏夜美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在月白风清。宁静的乡村原野,庄稼长势良好,可以预见到丰收的美景。时有蝉鸣与蛙声。星光闪烁,调皮的夜雨几点洒过。沿路转过桥头,旧时的茅屋跃然出现在眼前。轻快的节奏,诗意的内容,令人对乡居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独自行走在诗词里的夏天里,赏读这些清新、隽永的诗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诗香中品读夏天,我们心中又会多了一层对夏天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芬芳如花。沉浸在古诗词中感受夏日,感受一丝舒爽,一份惬意,一份清凉。在古诗词中品读夏天,让清新的诗句在夏季里永久飘香。
《古诗词里荷韵香》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每年夏季荷花盛开的日子,我都会想起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夏日荷花曾牵动过很多诗人的情思,赢得了许多婉转巧妙的赞美诗篇。每当夏日来临之际,站在六月的荷塘,捧读一本诗词,徜徉在唐诗宋词里,面对一池清荷,反复吟咏咏荷的诗句,让那些清馨,隽永的诗句,飘逸在淡淡的荷香上,倾听诗人与荷真诚的对话。常常沉浸在浓郁的荷香里,对诗人的咏荷佳句有了一个全新的品味,有诗为颂,有荷为伴,心境也豁然开朗,心事如同翩飞的彩蝶与蜻蜓,放飞在六月的荷塘。
再如杨万里的《清晓湖上》诗中用了“千层翠盖万红妆”一句来描写荷花,“千层翠”写的是叶,那“万红妆”自然就是花了。诗人将荷的花与叶抒发的淋漓尽致,令人拍手称绝。
晚唐诗人陆龟蒙写白莲,尤能以貌取神。他作《白莲》诗说:“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只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冰清玉洁的白莲无端常遭那些艳丽者欺侮,只有瑶池仙境,才是能容她的地方啊!眼下月残天晓,微风吹拂的花瓣就要凋零了,她又将归向何处呢?
诗人们不仅喜爱荷花,更有衷情于荷叶的。清代梁守臣在《看新荷》一诗中说:“似经雨过风犹扬,未到花时叶更香。”与他同时代的张宝臣也咏道:“竹枝风影更宜月,荷叶露香偏胜花。”他们都认为荷叶的清香要远远胜过荷花的清香。
荷花如此惹人怜爱,难怪不少文人雅士还要驰骋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渲染荷花的娇媚和表达自己的心迹了。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更是别有一番意境。令人赏心悦目。如果将这首诗看做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由始至终不让它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显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思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随园诗话》中记载的女诗人方芳佩的一句诗最是传情:“今夜若教身作蝶,只应飞入藕花中。”她不从正面写荷花,而是从人愿化蝶,常与荷花相伴这个侧面,婉转巧妙而又生动地道出了荷花的美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