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结缘“洛宁文友”
大约是去年秋天吧!我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个叫“洛宁文友”公众号上发的文章,立刻被作者那优美的文字吸引了。后来问了转发文章的沧海一笑才知是下峪董宏伟老师办的平台。此后,我便特别关注了这个发文虽不算多却皆为精品的公众号,有时候也会在上面留言互动。后来董老师也注意到了我,我们互加了好友,从此我便成了“洛宁文友”中的一员,这即是我与“洛宁文友”的结缘之始。
在近半年的交往中,我从董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董老师阅历丰富、谦虚睿智却待人和气,常给我这个初学者以热情地鼓励。可以说董老师是一个良师益友,但我却从未和董老师谋过面。
冬天的时候夜长,文友们常在群里闲聊。初时群里仅有二三十个人,人员虽不多却其乐融融,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在这里看到了王道的豁达,暗香的才气,无名的优雅,飞天的诗意,还有朝花夕拾、在水一方、竹等老师的美文。特别是张清华老师的下峪轶事系列更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张清华老师还专门写过一个洛宁文友群芳谱,甚为有趣。现分享如下:
熊耳之阴,洛水之阳,
竹乡大地,在水一方,
活跃着一个文友群。
二十九个兄弟姊妹,
如一枝枝公益百合,
雅馨暗香,井然成行。
不歧视学历低下,
不艳羡清华北大;
群内不分穷和富,
相处不论官小大。
志同道合文苑滚爬,
诗词歌赋各显才华。
无名老大孟军祥,
相聚金家。
同绘宏伟蓝图,
立志平中见奇葩。
共筑飞天文学梦,
自信满满宏图描画。
登南台,游天下,
述写洛宁城事,
老天宝刀不老。
天行健,信步王道,
沧海一笑,偶遇海苗。
朋然心动,
笔走龙蛇呈英豪。
军旅李玉明,
朝花夕拾,
著深度文稿,
把岁月中的记忆打捞!
这个群芳谱把当时群里所有文友的网名都巧妙的包括进去了,不得不赞叹张老师的才华。总之,在这里可以说是获益匪浅,不仅学习了写作知识,而且收获了友谊。
有一天,董老师在群里发了一组美丽的图片,有山有水,景色如画,并且说这是他现在工作的地方,叫明月水坊。这些图片立刻引起了文友们的惊呼、赞叹,都说真是太美了!于是董老师便热情地向大家发出邀请,只是当时太冷了,等春天的时候,让大家一起去参观他工作的明月水坊。而在这期间,董老师又发了一组关于下峪的名胜古迹和传说故事的文章,例如《好山好水好人》、《明月泉的美好传说》、《石门传奇》、《虎头寨上话因由》、《药葫芦的奥秘》、《飞来的山包:纱帽顶》、《象鼻子的传说》、《揽胜凌云寨》、《谬传的地名:“唐朝疙瘩”》等。更是让文友们对下峪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于是,我们便急切的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了!

二、王家大院忆往昔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如约而至。桃花开了,杏花开了,连娇艳无比的牡丹花也开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张清华老师正式在群里发出了邀请通知:于4月14日星期六“洛宁文友”的群友们到下峪镇董老师工作的明月水坊聚会采风,并且安排了具体的行程和接待事宜。于是“群”情激奋,文友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许多文友相互之间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大家都渴望着一睹文友的风采。
4月14日早上七点半,我和洛宁城事的雷冰老师等一行五人从县城驱车前往,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到达下峪镇十字街口附近。此时董老师、张老师等早到的一干文友已在那里等候多时。大家见面后互相握手、一通寒暄自不必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虽说是第一次相见,大家却基本都能叫出对方的网名,一见如故,亲切如家人。稍事歇息,等人马凑齐,董老师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奔向了此行的第一站——下峪镇有名的王家大院!

一路谈笑,一路看景,一会儿功夫便到了王家大院所在的后上庄村。董宏伟老师和张清华老师都曾写过有关下峪的系列文章,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如数家珍,自然是我们最好的义务导游员。大家在他俩的引导下,逐一参观了王家大院的后花园,敦伦堂,五福堂,还有王家大院的正院——绣楼。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连片建筑,据说建于明末清初年间,大约占地五亩。几处建筑依坡而建、布局合理,皆是砖木结构,廊檐雕栋,古色古香。尤其是正院绣楼,虽说由于年久失修,已损毁严重,但仍能看出整个院落建造的精美有致。甚至能想象得到当初绣女们在绣楼上足不出户的闺房生活。我想那时的小姐丫鬟们该也会从窗户缝里窥视外面的世界吧!出了五福堂来到大院的外墙处,发现这里居然保存的非常完好。青砖黑瓦、高墙大院依然展示着当年的气势和风华。

除此之外,让我们更感兴趣的却是下峪镇政府在王家大院的后花园里所建的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王志平老师专门去拿了钥匙,打开又老又旧的木门看到脚下的门槛已经被踩掉大半了。拉开屋梁上新安装的电灯,只见整个大屋子里面展示着几乎所有过去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劳动工具以及生活用具。其中有父亲以前种地时经常用的犁、耙、耧、叉、锨、镐等;有母亲用过的织布机,纺车,棒槌,风箱等;甚至还有小时候生活中常见的条几,围炉,提灯,水缸,油罐以及各种竹编用品,真是应有尽有。以前家里的这些东西现在都早已不知踪影了,今天能在这里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真是倍感亲切。

这时我又看到了墙上挂着的一套木匠用的斧子、锯子,刨子,凿子,尺子,墨斗等工具,还有过去建房垒墙用的胡基模,杵子等非常熟悉的用具。我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的时光。小时候多少次给父亲打下手,制作家里常用的木制用具?多少次和父亲一起用粘土打砌墙用的胡基?只记得那时候,家里的一切吃穿用度都是母亲亲手缝制出来的,那时候家园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父亲亲手打造出来的。父亲是一个教师,却好像什么都会,耕种、木工、竹编样样精通,家里老院子的上房、厢房都是父亲以一己之力亲手建造起来的。

看过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农耕时期的用具,就像回顾了一段难忘的历史。众文友也都兴奋不已,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纷纷拍照留念。大家在这里参观逗留了好久,才走出了王家大院的后花园。但仍旧余兴未尽,又在院门口拍了合影照,这才乘车离去!
有诗赞云:王家大院忆往昔,木竹瓷器样样齐。时代变迁皆不见,幸福生活要珍惜。人们保存历史是为了记忆,铭记历史为了珍惜,回味历史是则为了前进的道路走得更稳,更齐。愿王家大院及其展示的农耕文化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存!

三、虎头寨前展风采

出了王家大院,按照既定行程,我们又驱车向下峪镇南两公里外的虎头寨而去了。
这虎头寨早在董宏伟和张清华两位老师的系列文章里有所了解。据说这里以前曾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富饶的地方。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安宁的生活。可是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群猴子,常常去损坏农人的庄稼,偷盗人们的物品,袭扰人们的生活。众人不胜其扰,却又对这些猴精猴精的猴子无可奈何。眼看日子过不成了,只好到庙里向玉帝祈求保佑。帝感其诚,于是派张天师下界处理此事。张天师到此巡游一番后,便有了主意,画了一只纸老虎作为山大王来镇守此山,果然,猴子们再也不敢出来了。后来这只纸老虎便和此山化为一体,于是人们称这座山为虎头山。解放前豫西山区匪患猖獗,人们为了躲避匪祸,又在此处修砌坚固的石寨以保生存,故曰虎头寨。我很愿意相信这样的传说,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生存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话间,车子已到达目的地。只见一条蜿蜒的石阶道路,顺着山脊通向一座草木掩映的小山包的山顶,这便是传说中的虎头寨了。山脚下是一个新修的停车场,一条水泥公路从这里迂回而过。大家停好车子,便跟着董老师向山上进发了。山并不太高,一会儿工夫便快要爬到山顶了。在那山脊的险要处,一座完全由山上的岩石砌成的石寨门赫然出现在眼前,上书“虎头寨”三个红色大字。寨门的入口处高约两米,宽一米多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雄伟高大。但两侧残余的古老而斑驳的寨墙,似乎在诉说着它那沧桑的历史。听董老师介绍说,原来的石寨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一些残垣断壁,这个石寨门还是后来镇政府出资修复的。我突然想到我的老家过去也曾修建过一个预防匪患的寨子,取名“永安寨”,听老人说寨首还是我的太爷爷,现在却只剩下父亲保留下来的一截立于清末时期的石碑了。
在这样的古迹面前,总让人感到一丝凝重,让人回想起那段灾难深重而剧烈动荡的岁月。这时有人提议把写有“洛宁文友下峪行”的横幅展开,大家在此合影以作记念。于是大家纷纷站好位置,女士在前男士在后,随着一声整齐而响亮的---茄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便永远留在了这虎头寨前。

穿过石寨,我们便到达了山顶。一座高高耸立的信号塔如箭一般地刺向天空,塔的下面建了一个茅草亭和一片由几十个水泥墩儿组成的梅花桩,供游人健身休憩。此处亦是一个很好的观景台,站在这里环顾四周,只见群峰林立,山色苍翠。俯视山下的下峪镇和附近几个小山村,都看得清清楚楚,还真像一个保境安民的小老虎啊!

我们尊敬的董老师和张老师一刻也没有闲着,一会儿忙着给大家拍照,一会儿忙着给大家介绍。他指着远处的一座座山峰告诉大家,看!这儿是凌云寨,那儿,那儿是纱冒顶,还有那儿,洛水之阳,你看!董老师叫我,那座山,那长长的山脊,像不像一个大象的长鼻子啊,那就是象鼻子!我循着董老师手指的方向看去,别说还真像。在董老师的笔下,每一座山峰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家不禁为大自然的神奇所陶醉了。
看过了山景,大家都坐在梅花桩上休息。这时群里最活泼的李便竹老师和君子兰老师纷纷在梅花桩上摆起了姿势。看,竹老师打的是太极,君子兰老师却扎起了美猴王的架势,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文友们又一起站上梅花桩,拍了一个桩上太极图,这才尽兴而归。
近几年,在古老而美丽的永宁大地,各乡镇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使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古迹美景再次熠熠生辉起来。把城市里的人们吸引到山里来休闲度假,既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而下峪镇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镇政府的战略远见,无疑是走在前列的。归途中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只见山间两侧梯田井然,各种农作物都焕发出了春天的生机。不禁感叹能在周末和志同道合的文友们徜徉在这景色如画的下峪山间,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四、西子湖畔有牡丹

离开虎头寨,我们一行人又回到了镇上。等吃过午饭,来不及休息,便又马不停蹄的赶往有“北国漓江”之称的西子湖和故东窑洞去参观。
由于道路不熟,老家在下峪的文友开车前面引路,我们在后面跟着,几辆车子在山间公路上蜿蜒前行。当我们翻过一个山坳时,前面的车子突然靠边停了下来。我正在纳闷时,前面的人已经下车,并示意我们也依次停在路边上。当我们下了车,来到他们跟前一看,嗬!这里竟是一片花的海洋。只见一道山谷的两侧,满山遍野尽是竞相开放的牡丹花,一阵风来,一股奇异的花香沁人心脾。山坡上的牡丹花以白色、粉色为主,虽无洛阳城中的姚黄、魏紫那般雍容华贵,但在这尽是草木的山谷中,却足以让人心旌动摇。以前早就听闻洛宁的罗岭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高山牡丹园,却一直无暇去观赏,想不到下峪也有一个同样的高山牡丹园,着实让人惊喜不已。平素矜持的女文友们早已欢呼着涌向了这花的海洋,看吧!爱美的女士们扮上新装,张开红色的纱巾,频频展示自己的风姿,留下自己的倩影。
听张清华老师介绍,下峪和罗岭同样引进了高山牡丹品种,只是在这里距离较远,没有宣传开发,知道的人不多。牡丹从花到根都是名贵的药材,是很好的经济作物。据清代小说《镜花缘》里描写,唐朝时期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有一天喝醉了酒,执意妄为,竟下旨让百花在寒冬里逆时开放。牡丹仙子因其正直、忠诚,不愿违背天命而得罪了武皇,因此被烧毁贬黜。但牡丹花,却也因此而获得了在山间生存的能力,反而让更多的老百姓喜欢它。谁说,牡丹只享富贵呢,那是对它的一种狭隘的偏见!

看到女士们玩的嗨,兴致高,我也不禁心痒痒起来。于是随大家一起进入其中,和这些娇艳的牡丹花儿来个近距离接触。这时王道大哥过来扒着我的肩说,来!咱俩也合个影。随着快门一闪,两个大男人也镶嵌在这花海之中了。
赏过了牡丹,我们继续上车顺着山道前行。等翻过了一座山岭,便看到了远处那美丽的西子湖,但我们先要去看的是位于湖畔上方的故东窑洞。大家穿过桑峪进入一个叫做骇鸦沟的地方,然后顺沟而上,可以看到沟两侧一个挨一个的窑洞民居。窑洞都依崖而筑,窑顶上树木丛生,一簇簇迎春花枝条垂了下来。这里早已没有人居住了,但仍能看出过去人们生活的景象。当地政府对这些窑洞群落进行了规划和道路整修,并在每个窑洞门口,都挂上了亮眼的大红灯笼,远远看去很是诱人。
大家边走边看边谈论着,走到沟底的时候,看到一个水泥砌的圆坛里边,长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杏树。仔细一瞧,一颗颗青杏已挂在枝头,惹人垂涎。在树的一侧,立有一木牌,上写袪病神杏,并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据说清未年间这里曾住着一位姓董的老中医,是三国时名医董奉的后代。董奉看病,不要钱财,而要求病愈者在门前种一至五棵杏树。久而久之,董奉门前成了一片杏林,这便是古代中医界被称为杏林的来历了。而这里的董姓老中医,也效仿祖先的做法——看病不要钱,只要求种树。时间长了骇鸦沟也到处长满了杏树,这颗祛病神杏便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听说吃了这棵树上的杏是会去病消灾的呀!

看完窑洞,顺着沟西侧的台阶上来,便看到对面的西子湖了。其实西子湖已经来过一次,领略过他的美丽了。但今天仍想再次近距离的欣赏它的美,我们顺着窄窄地一直延伸到湖边的水泥路走下去,却发现越往湖边风越大了。快到湖岸的时候,女士们都不愿意再走了,可能是怕被风吹到湖里去吧(开个玩笑了)。我们几个勇敢的男士顶着大风,一直来到湖水的岸边。放眼望去,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真的疑心是到了漓江了呢。这时刚好看到一艘简易的铁质游船,在突突的马达声中缓缓驶来,掌舵的是一个老汉,面容沧桑却又精神抖擞的迎击着湖面吹来的风浪,更给西湖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忽又想古时越国的西施和范蠡果真就隐居在这里吗?虽说抛却了富贵,能和佳人在这美如仙境的地方相厮相守,倒也不枉此生了。
因风过大,不便久留,很快我们便折返了。在经过当地村民的门口时,几个纯朴的农妇小心的询问我们,是否要一些湖里的水产品。想到妻子喜欢吃鱼,于是我便和几个文友一起来到农妇的院子里,每人要了一小塑料袋儿剥好的小白条鱼。还有人要了几束香椿菜,不仅新鲜,而且价格也不比城里贵。出来的时候,同群里文友公益百合一起来的一个女孩儿热心的告诉我,回去后用料酒泡一下,然后粘上淀粉,放到油锅里煎。煎一下捞出,晾干,再煎一下,这样连鱼刺都焦脆了呢!听的我都要流口水了,不禁连连点头答应着。这时无名老师也凑过来说,一定要亲自动手,悄悄的,让她大吃一惊,这样她以后会更支持你出游的。我扑哧一声乐了。
收获满满,返回时看到除了我们一行,还有很多来自外地的游客,和一些到此写生的画家们。他们的到来给这原本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增添了许多色彩与生机。当地政府确实用自己的行动,给人们的生活和未来带来了美好的希望。

五、明月泉水清如许

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是位于下峪镇对九峪村的明月水坊,也就是董老师工作的地方。车子在蜿蜒盘旋的山道中行驶,渐渐把我们带入大山的深处。
大约二十分钟以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九峪小学的校牌,一个不大的学校。由于是周六,学校里没有学生,只有几个工人正在学校里施工。在学校的上首有一个建造精美的院落,这便是明月水坊的家园了。董老师把我们领进了一个形似茅草搭建的红漆木门,在木门的右侧钉着一个金灿灿的牌子,上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昭示着它的地位与神秘,令人肃然起敬。

进得门来,虽说早已看过董老师发在群里发的美图,可我们还是一下子被里面的美景给惊呆了。大家顾不上赞叹,纷纷拿出手机抢拍镜头。只听得一片咔嚓咔嚓声,连东道主董老师让大家先到里屋休息一下的招呼声也置之不理。进到这里简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令人目不暇接,实在是太美了。整个院子由无处不在的花草奇石和一个长方形的水塘组成,正面依山而建了一排整齐的房屋,屋前出了几尺檐廊,尽是各种精美图案的展示。圆的洞,方的格,孤形的廊顶,甚至连门旁以及窗台上,也摆放着各色鲜艳的盆花。在院落两侧种植的奇花异木间,一节节劈开的半圆形的竹槽将山上的水流引进院中的池塘里,哗啦啦的流水声好似把我们带入了电影中的镜头里。一个女孩儿正拿着捞鱼的网在池水中捞着什么,姿态优雅,宛如仙子。真可谓是处处有景,景景相映,真让人有一种进入了世外桃源的感觉。
等我们养足了眼,董老师又带我们参观了他自己的住室和对面的会议室。从里面看,屋子是砖墙木顶,现代化装修,并且装饰了许多名人字画与古色古香的桌子、藤椅,真正做到了现代与古朴的完美结合。大家都对这里的工作环境赞叹不已,羡慕不已。确实,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睁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美景,这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欣赏了明月水坊的家园,我们又来到了建于一条清澈的小河边的明月水坊食品饮料有限公司院内。这里场地较大,整个院子呈四方形,同样是美景如画。院子中央是一个大型的水池,水池中间是一片绿草坪,草坪上放着一块巨石,巨石旁还长着一棵大树。院子南边依坡建有一排大型人工瀑布,瀑布上方是一片新栽的竹子,而院子的北面和西面则是厂房操作间和办公区,整个厂区干净整齐有序。

在公司的办公室里,董老师通过监控系统向我们介绍了整个明月水坊生产车间的生产流程。看着画面里那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站在一条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作着,不禁为这深山里的现代化工艺而赞叹不已。这时董老师递给每位文友一瓶公司的最新产品“熊耳活泉”饮用山泉水来品尝,喝一口下去,果然甘甜无比。据说对九峪村里的长寿老人特别多,后来一位中科院的院士到这里来考察时,无意发现村后山沟里的一处泉水特别清澈,遂取一瓶回去检测,结果发现里边竟然富含锶、硒等多种罕见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于是,便有了这个明月水坊,永宁的优质山泉水资源也因此而名闻遐迩了。
董老师的介绍不禁勾起了我们也要一探泉水源头的欲望,于是我们又踏上了寻访水源地的途中。由于前天刚下过雨,道路还显泥泞,但依然阻挡不了我们探寻水源的信念。一路上溪水潺潺,野花芳香,混着泥土的新鲜气息直沁心脾。随着水源第一防护区、第二区防护区、第三防护区的牌子依次出现,我们终于来到了泉水的发源地。在一片竹林掩映的山脚下,两个大型的铁笼盖牢牢的锁住了水泉的入口,旁边一个茅草亭上的两个天眼(监控)时刻监视着水源的安全状况。看不到水源,大家似乎稍感遗憾,不过虽然不能欣赏活水源泉的风姿,却可以保证明月水坊饮用泉水的质量与安全,倒也不虚此行。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已至下午五点钟,该是离开的时候了。董老师要留下继续工作,不能和大家一起返回,遂和大家一一道别,叮嘱之声不绝于耳。大家也都互相道别,并且相约有时间再会。在回去的路上,虽说有点累但仍然兴致不减,我们同车的几个人一边听着般若老师给大家讲的轶闻趣事,一边向县城奔驰而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过这一整天的旅行,我忽然明白了董宏伟老师和张清华老师为什么能够写出那么优美的文字了。
别了,明月水坊!别了,西子湖畔!别了,美丽的下峪!别了,各位文友们!也许,我还会再来,但这次难忘的下峪之旅却牢牢的打印在了我的心里……。
(完)



作者简介:洛水之阳(李念钊) 河南洛宁人,教师,爱文字,慕文学,偶而信手涂鸦,自娱自乐,贻笑大方。(微信号:lnlszy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