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感悟
文/车森
又到了清明节,我的思绪如云飘飞,我的哀思如潮水涌来。
清明,这个隆起岁月之河堤上的日子,好沉重,好潮湿,好忧伤。这是一枚从远古坠落的果子,苦涩印酸楚,让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去品尝,去回味……
站立在墓场上的老人、中年人和孩子们,是站立在天地间的一枚枚沉重的感叹号,直直地、静静地凝望着那个千古不变的、约定俗成的祭奠仪式。这种在清明里用爱心、孝心、虔打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的支柱。“生者对死者的访问”,仅仅是访问、拜谒面怀和追忆吗?更多的继承和弘扬先祖的美德、风范和人文精神。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雨,是雨也是泪。泪水,这是人们情感海洋中的晶体,只有在清明这个日子里才得以尽情挥洒。人们将一腔热泪伴着烈酒,洒向青家,洒向“烈士永垂不朽”的墓碑前。人们是挥泪,也是宣泄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从心灵中涌动着无恨的哀思。
哀思如潮,在清明涌动。在这个日子里,无论是远离亲人的游子,还是久居故园的长者,都要以各种不固的方式相聚。他们相约在清明,相聚在清明,在清明的雨丝中作一种心灵的倾诉和长夜谈。添一锹黄土,栽一丛芳草,寄上心灵的慰藉。于是,永诀的痛苦与相聚的欢乐,是这样形式形成清清明明的对比:在冥冥世界和清明世界交汇处,墓碑站成了一种精忠、孝义的符号,站成清明雨中永远的风景!
“自叹清明在远乡”和“犹及清明!可到家”的感叹,都是滋生在清明沮、清明雨中的一株情感之树,让后人读懂了“缅怀先烈,悼念死者,激励后人”的真意。
“一堆青冢一部书,一块墓碑一经绝唱”。当人生之旅走清明的章节里,一瞬间,我们便从“清明”这本巨著中读懂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情感。“亲人啊!我们看你了!”追忆昔日相濡以沫的日子,许许多多的故事、细节和情话,便从清明雨中飘然而至,幻化成电视剧和舞台剧中的某一个场景,令人悲痛万分,感激涕零……
生命,是有节律的;自然,也是有节律的。在岁月的律动之中,清明是一个惟一的清清白白、明明白白的节日。只有素洁的冷静,没有火红的喧闹。让人们在追逐浮名虚利的时候,不妨明明白白的审视一下活着的自己。生,要生的快快乐乐,堂堂正正;死,要死得其所,死而无憾。设若自己的生命,划上句号之后,是否也能让后人在你的青冢前清清白白地“明”一回?
清明,澄明了虚名浮利的尘埃,让淡泊占据心灵的一隅,这是否是我们在清明节里感悟呢?

作者简历:在乡村教书的男人:原名:车森,新蔡人。现为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驻马店诗词委员会理事、新蔡县作家协会理事。诗歌、散文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天之中》《天中诗词》《天中诗刊》《河南校园》《浮萍文学》《中州诗词》《星河文学报》《文学爱好者报》《奔流小作家》《中国乡村》等报刊以及在各种微信平台发表六百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