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立体主义是“新道家?立体主义”的简称。新道家理论由我2014年提出,前期主要表现形态为“反者道之动”理论;2016—2018年形成“不破则不立”理论。
2.关于“新道家”的“道”这里我暂不多论。“道”本来不可“道”,何况还加个“新”。大抵来说,这个理论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基础根源,兼取中国传统文化可为今用的诸家理论和西方现代、后现代理论以及我个人思索整合的一些理论。
3.“新立体主义”的“新”,还指西方有个“立体主义”艺术运动。西方的“立体主义”,严格来说是绘画的“立方主义”,是一种绘画艺术形式与审美风格的革新;而我们的“立体主义”,“立”、“体”和“立体”都有独立的本体化的阐释,并且首先体现在诗歌领域,再波及到其它艺术,本质上不是一个思路。
3.1“立”,树立、交叉、整合、拓展;“体”,本体、身体、(诗)内体、(诗)外体。本体为“道”(世界观),身体为生命体(人生观),诗内体为诗的底蕴、内涵、生命气象,他主要为诗人世界观、人生观或生命气息在诗中或隐或显的体现;诗外体为诗分化分类的各种体式、形式,以及语言之诗的内核与其它艺术(书法、音乐、绘画、摄影、装置、电影、动漫)结合的形态或实物、实体。
3.2既然“体”首先是本体(世界观)和生命体(人生观与生命气象),所以我们的“立体”, 首要的当然不是怎么写,不是什么“诗到语言为止”、“事实的诗意”,而是对世界(“道”)的看法,对生命体(人生)的态度。先活,再写;活不通透,当然也不要指望写得通透、玩得通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倡“行为诗”、“行动诗”——把诗性的意味、趣味、滋味融汇到特定的行为、行动乃至日常的生活中。
3.3有人活成了诗,他(她)不一定写成了诗;有人写成了诗,他(她)必先活出了诗。活不出诗,在语言形式内打转的,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立体;我们的立体,是有生命气象和思想底蕴的厚重、饱满的立体,哪怕是只言片语、寥寥几笔。
3.4 从以上的几条,新立体主义的主张已经阐释大半,她的对立面就是:空心化、碎片化、平面化、形式化——当代中国诗歌的主要状态。
3.5 然而有思想、有气象的文字就是诗或艺术价值高的诗么?不一定。形式永远是艺术的“秘密”;掌握了这个“秘密”的不一定是我们推崇的有份量的艺术家,不能较好掌握和驾驭艺术形式的奥妙的,我们可能很敬重他(她)的人,却不能推崇他(她)为一个合格或杰出的艺术家。
3.5 以此而言,就是我们提倡艺术之底蕴(思想、灵魂、生命气象)的同时,也注重艺术形式之“外体”的建树。
3.6 建树外体的方式,我们提出交叉、整合、拓展等“立”的方法方式。譬如,口语与意象乃至文言、古诗的交叉,诗与小说、新闻、广告、杂文等文体的交叉,诗歌流派的优势组合,诗与其它艺术的跨界拓展等;这些概括起来就是我经常提到的已经取得一定初步成果的微小说诗、新闻诗、广告诗、杂感诗、摇滚诗等。
4.以上三条,可以说,已经阐释了“新体立体主义”的要义。那么,碰到一个老问题,举这么个旗帜,又是要搞个“流派”,标新立异,拉帮结派么?我的回答是,不一定。
4.1 其实我对所谓“派”的人事纠纷非常疲倦和厌烦,如果能整合力量创新和传播诗歌,则无不可;争名夺利(其实诗歌圈也没多少利),炒作倾轧,没有建树甚至伤害诗歌探索的纯粹性,则非我所愿。
4.2我的所有理论都有延续性和相关性,都是基于实践的理论总结和预设,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凭空生造;名称的调整是基于理论构建和发展的需要,内核的一些要素并没有很大变化。我更愿意用理论来启发诗歌界;如果能引领,当然更能满足我的成就感。至于是否拉来助阵的人,这不是核心要素;核心的要素是诗歌本身的探索和发展;没有合作的伙伴,我一个人也会摸索前行;其实艺术走到最后,毕竟还是个人事,合作的过程是互相激励、启发和推介、成就的过程。
4.3 从流派理论上来讲,“新立体主义”,也不很像一个“派”。我所认为的“派”,不是大同小异的起个名,而是要有切实的独特的角度和特色。“新立体主义”比较庞杂,首先是作为一种启发性思路,一种理论;其具体的一些形态,如微小说诗、广告诗、摇滚诗等,倒可以成“派”;当然,如果从宏观来看,相比意象诗派、口语诗派这样全局性的大称谓,未尝不可称谓“立体诗派”。因为我所倡导的立体来自当下中国诗歌现场的实验,“崛起的一代”、诗到语言、诗到日常的“第三代”、21世纪以来的诗到身体乃至崇低向下的口语“低诗潮”等构成了立体理论的诗学背景。正如诗论老象所言,是该到转向的时候了。这个大的方向,我们就用“新立体”来概括,希望她引领和代表一个新的诗潮。
4.4 那么,所谓“新立体主义”的内核的东西,当然不是我的所谓“创新”或“发明”了。我几乎没有创新什么东西,我只是努力去整合、去推进,用理论和实践使一些混沌懵懂的现象和倾向更加清晰明确。
4.5 我希望,现在或一段时间乃至若干年后的诗人们看了我的理论,会说:呀,按走召说的,我也是一个立体诗人啊!那好,我会非常高兴。因为新立体主义的理论涉及非常广泛,她是一股大的潜潮;我希望更多的力量来推进她冲击当前那些腐朽晦涩的意象诗、平面空泛的口语诗等等,使中国诗歌出现一股通透、厚重、饱满、更有艺术表现力和形式冲击力的诗潮。
5.要之,诗是写出来的,更是活出来的;诗,归根结底,离不开人,人诗合一,是立体的基本要义;把人活通透了,把艺术的基本功做扎实了,才能生产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所以说:“提升诗歌门槛,树立诗歌尊严——让诗歌立起来”。
5.1的确,新立体主义,对诗人要求比较高,思想、灵魂、趣味,基本人文知识尤其诗歌知识,不可或缺;当今无知无畏的所谓“诗人”实在太多,对诗歌的历史和现状一无所知,却妄谈好坏庸劣,实在不可理喻;对立体诗歌的拓展而言,立体诗人的跨界技能也会得到重视,例如音乐、书法、摄影、绘画等,这将会对提高今后诗人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以此,我希望,“新立体主义”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和相关实践,能为中国诗歌带来一番新的气象。
走召
2019年3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