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过年
文/恋春惜秋
幼时过年,是那时我们的期盼。
有句俗话:大雪飘飘,新年来到,女孩要花,男孩要炮。短短四句,就把年来时的季节特征,不同性别孩子的特点表达了出来。
同时,也反映出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那个“红薯干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岁月,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糠菜半年粮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且不说平时的生活,每到春节来临之际,生产队分几块豆腐,自己家买两斤肉,这就算比较丰盛的了。
母亲心灵手巧,变着法为一家人调剂生活。由于小麦面粉较少,只能在馒头里面裹一些杂面,美其名曰花卷馍,而且,每年都要用一些干野菜,泡一泡,用猪油炒炒,包成菜包子,可好吃了,然而,这种馍平时也不多见;包饺子不敢剁肉,因为肉和豆腐还要用来招待客人,常常是擦一些萝卜丝,捣一些豆瓣,用猪油炒炒,包成饺子;有时,弄一些槐花、桐花煎几个鸡蛋,包作饺子,我们吃起来感到特别香。
由于家里穷,两个姐姐从没有买过头花,我和哥哥想买鞭炮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于是,只要听到哪里有鞭炮响,我就奋不顾身地跑去,与同伴们争抢没有燃着的鞭炮,回到家里把火药剥出,再装进力车条制成的玩具枪里,然后用力撞击,发出啪啪的响声,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那时,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家中也没有取暖设备,几个小朋友斗斗鸡、捉捉迷藏、滑滑冰、打打雪仗,暖和暖和身子,开开心心地玩耍,也是一种享受。 到了夜里,小朋友们一商量,就钻进生产队的麦秸窝里讲鬼故事,听着听着就被吓得钻进麦秸里,连头也不敢露。
听说哪里打铜器了,缠着哥哥姐姐们,要与他们一起去,他们哪里允许,有时只得远远地尾随着,记得初次看舞狮子,是在距家五里之外的观音寺,看到狮子张着大嘴,两眼瞪得像铜铃,心里怦怦直跳,两腿瑟瑟发抖,既想看,又害怕,有时狮子舞过来,我吓得赶紧向外边跑,生怕被狮子一口吞掉。姐姐拉着我的手说“没事,它不咬人。”于是,我战战兢兢地止住脚步,心里还是惴惴不安。后来,才知道这就叫刺激。也就是那一年,到邻村看古装戏,这应该是我看古装戏的第一次,那种感受既甜蜜,又惊心。
因为个头低,只能看到花花绿绿的人影,稀奇古怪的脸谱,听到咿咿呀呀的对唱,叮叮当当的锣鼓震得人心里发慌。当初急切看戏的心境被台上旋转的身影转得一扫而光。
回头看到几个小伙伴摆身弄姿,掂棍舞棒,有的还骑着秸秆,互相追逐,笑声朗朗,感觉这比台上演戏还要精彩。
直到戏剧结束,我才随着长长的人流,迈着矫健的步伐,踏上回家的道路,觉得平时昏暗的灯笼,今夜特别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