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达摩:《诗学随笔》(71)
1911年,纪伯伦和大他10岁的玛丽差不多确立了永远恋爱永不结婚的情感模式。应该说,两颗心既饱受折磨,同时也创造了属于彼此的浪漫和幸福。这一年,纪伯伦潜心阅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决定离开波士顿,前往纽约,开辟自己的未来。纽约有一个破旧的平民区叫“格林威治村”,那里住满了形形色色的艺术家,类似于现在北京通州的画家村——宋庄。纪伯伦初到纽约的住处在格林威治村西10街51号,一座旧红砖房,他把它当作工作室和宿舍。
1912年1月下旬,纪伯伦的阿拉伯文小说《折断的翅膀》正式出版,受到阿拉伯语世界的欢迎。纪伯伦开始不断收到读者的来信,有赞扬也有指责。其中有一位读者在来信中热情洋溢地称赞说:“歌德和巴尔扎克是两座高峰,《折断的翅膀》是一个新的开拓。”在众多读者来信中,有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埃及,寄信人的名字叫梅娅·齐雅黛——一位在埃及工作的黎巴嫩女作家。后来,梅娅在纪伯伦心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他们从彼此欣赏发展到彼此相爱。如果不是纪伯伦48岁英年早逝,他和梅娅也许将步入婚姻的殿堂。5月,纪伯伦在纽约给叙利亚妇女俱乐部发表演讲,谈巴尔干战争实质问题,诅咒奥斯曼帝国。纪伯伦是一个有“叛逆的灵魂”的人,他除了感情之外,无所畏惧。
1913年初,在玛丽的资助下,纪伯伦租了一个大房间,而后回赠玛丽10多幅画,包括《让我们一同奋起》、《种子》、《眺望者》、《堆放的蔷薇》、《沙漠的心脏》等。8月,纪伯伦与玛丽再次相聚在纽约。玛丽离开纽约一个月后,因为生病,纪伯伦停止了工作,但没有停止思考。由于受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他在反复思考即将开始创作的散文诗集《疯人》的相关细节。1914年2月,在玛丽的帮助下,纪伯伦在蒙特鲁斯大厅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75幅作品。这次展出大获成功,其中6幅画卖出了6400美元的高价。不久,他收到了《新月》杂志社的经营者依米勒·泽丹的约稿信,纪伯伦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决定要在阿拉伯文坛上刮起一阵暴风。开始写作《疯人》,并与玛丽一起,把《疯人》译成英文。1915年3月,纪伯伦参加了全美诗歌协会举办的一个诗会,他在会上朗诵了《疯人》中的两首长诗。
1916年秋天,一度被迫停刊的《艺术》杂志社终于恢复了业务,杂志社第一时间通知了纪伯伦,并为他引见了一位新编辑——米哈依勒·努埃曼。两人一见如故,从此共同书写了现代阿拉伯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伟大友谊。
(2019年2月13日中午,写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