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乌龙诗.史海探秘(146)
文/ 周阳生
一七0,补丁皇帝清道光
一0九六
圆觉道德焕诗章
今日探秘清道光
力倡节俭史无赞
节俭模式令不畅(注1)
一0九七
节俭模式令不畅
道光节俭话题长
嘉庆教子要忆苦(注2)
节俭要学祖辈样
一0九八
节俭要学祖辈样
太宗皇帝穿布装
糠灯粗拐物简陋
戒奢风气清初扬
一0九九
戒奢风气清初扬
道光效行更夸张
搬空家具吃冷饼
伴着热茶暖肚肠
一一00
伴着热茶暖肚肠
平日仍穿补丁装
节俭赛过汉文帝
无奈史家誉词荒
一一0一
无奈史家誉词荒
道光登基国库殇
入不敷出钱太少
鸦片战争赔款忙(注3)
一一0二
鸦片战争赔款忙
战败割地让香港
赔银二千一百万
弱国不敌英列强
一一0三
弱国不敌英列强
道光雪上又加霜
国库竟然遭盗窃
九百万两没下场
一一0四
九百万两没下场
旷古罕见窃贼狂
三部查案无结果
牵连官员被流放
一一0五
牵连官员被流放
涉案库丁命俱亡
风雨飘摇国库空
补丁皇帝是道光
[注]1,道光皇帝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8月登基后,国库存银不足两千万两。所以他登基后即在朝野推广"节俭模式",并发了一道《御制声色货利谕》,带头倡导节俭之风。他还将孔夫子的名言"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引为至理名言。并下诣朝官无须进贡,以免人力财力浪费。谁知事与愿违,地方官进贡的财物,道光还得另花人力运费给退回去,真可谓是"省事适足以滋事。″加之地方官员要从进贡时中饱私囊,故百般阻扰,变"进贡"为"孝敬",后来进贡之禁令只好不了了之。
2,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时为皇太子的道光随父皇嘉庆到"龙兴之地"盛京(沈阳)祭祖,嘉庆对道光进行了"忆苦思甜"教育,让道光看了太宗皇太极早年打天下时用过的糠灯、粗糙拐杖、补丁衣服等,在道光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北京后,即与太子妃商量搬空太子宫的所有奢侈家具,并衣食从简,每天吃太监从宫外买的豆腐与烧饼,衣服也穿带补丁的,可谓节俭至极。但史家对道光却未象赞誉汉文帝节俭一样,反而讥为其是"吝啬鬼",实为千古冤枉。
3,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战败,割让香港,并向英国赔款2100万两白银。加上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和治理水患所需银两巨大,一下子导致国库缩水,空了许多。加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发生了旷古未闻的国库被盗案,被盗金额高达925万两白银。后经吏部、刑部和步军统领衙门联合办案,竟然无法破案,疑是国库多年管理混乱,被库丁和官员象草堆抽草一样,而抽光了。最终道光只好下令将涉案库丁处死,涉案官员流放了事。
吾认为道光比起商纣、隋炀等昏君,真不失为是节俭型的好皇帝,只不过执政30年,国运不济,但圣心却躬,从他登基时国库存银不足二千万两,到执政20年后,国库赔款2100万两,被盗925万两,加之军费、治水、赈灾所需银两之巨,由此推算道光皇帝还算称职。
探秘于此,拨雾见云,诗记道光轶事。
帝服补丁清道光,
讥君吝啬断冤肠。
掌朝方恨银粮少,
无奈安危雪复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