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集
在似水流年的记忆里,过年是从赶年集开始的。小时候家乡没有超市,买年货只有去集市。腊月的集市和平时的集市不同,卖的全是年货,俗称“年集。”
对乡村人来说,赶年集置办年货,是一件隆重的大事情。赶年集对孩子们来说是一年中最盼望的日子。记得儿时,每逢赶年集的日子,我就早早爬起来,跟着父母亲去年集。
乡村的年集很大,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集市上鸡鸭鱼肉、米糕糖葫芦、布匹鞋帽等杂货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集上除了卖吃的、穿的及各种生活用品外,还有玩杂耍、唱戏说书的,熙熙攘攘的连成一片的喧嚣和嘈杂声。最热闹的要数卖鞭炮的摊点,那时的鞭炮品种单一,不过是鞭炮、窜天猴、二踢脚之类的。几家卖鞭炮的摊主为吸引顾客,会比着放鞭炮,拉出一挂响鞭,拿竹竿挑着,劈哩啪啦地燃放,纸屑飞扬,声音震耳欲聋,鞭炮声此起彼伏,把节日的市场吵得热热闹闹。那悬挂在绳子上火红的春联、花花绿绿的剪纸、贴花映红了人们的笑脸,带来许多节日的喜庆气氛。
十里八乡前来赶集的人们,或提着篮子,或背条布袋,三五成群,互相问候,谈论着备齐了哪些年货。集市里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人们脸上都带着喜悦的笑容,到处洋溢着节日欢乐的味道。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我们这些孩子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看这个,瞅瞅那个,小脸冻的通红却依然兴高彩烈。
“洋红、洋绿、红头绳”卖红头绳的人扛着挂满了漂亮红头绳的木架子,边走边吆喝。我拉着父亲的手要买红头绳,父亲含笑应允。对我们女孩子来说,过年穿新衣服,再扯根红头绳扎辫子,是会让同龄人羡慕的。
乡间的戏班子也赶来给年集添热闹,他们在台上紧锣密鼓,梆子腔唱的正欢。戏台下面,人声鼓噪,杂音喧天。
由于赶集人多,小吃摊上也热闹非凡,卖煎饼的、卖羊肉汤的、卖烧鹅的,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卖年糕的摊贩,嘴里还哼唱着:“哎,年糕卖年糕,吃了蒸年糕,日子节节高哟……”在卖烧饼铺前,父亲用一角钱买了两个烧饼,圆圆的烧饼上面布满金黄的芝麻,咬一口,脆脆的,香香的,解馋又充饥。许多年过去,我还常常想起那种烧饼的模样和味道,可现在的市场上已很难买到了。
傍晚时分,集市上赶年集的人群渐渐散去。我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怀着对新年的渴望,脑子里却又盼着下一个赶集日的到来。
流年似水,又到春节。如今站在年关的路口回望,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赶年集是我儿时一年中除了春节外最幸福快乐、最盼望的日子。怀念家乡的年集,那些充满乡土气息和浓郁人情味的年集,犹如一幅淳朴而喜庆的乡俗年画,让我回味弥久,给我留下温馨而美好的回忆。
作者:拈花一笑,烹文煮字,耕种时光,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