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不肖,出生寒门。藉贯贵州凤冈,出世龙凤文关小山村。随父姓张,赐学名灿伟,家族同辈排行老大,儿时深得父母垂青。故为名字作解曰:
弓长一十八,火山不分家。
韦字添一人,不是你和他。
听闻儿时要茶要水置于凳,一耍脾气两脚蹬,竟然不上刑也。
七岁入新学,几载光阴,父母亦不过问,每日游玩于山林之间,乘兴于乡村玩伴,游云野鹤,放纵星辰。
随后升入天桥中学,经年假期未到,常常课本早已无存。其间武功秘笈,街头杂耍,野史秘踪,倒是上心。
朝练飞檐走壁之术,晚习武功心经之文,如是三年,学识未曾半点长进,社会闲杂颇得要津。
唱春帖,跳鬼神,学杂耍,欺师门。由是常与父亲怒目而视,老是招来棍棒袭身。
停学半年,随父农耕。打花鼓,舞龙灯,倒也来兴。
农历二月,冬寒未尽,脱鞋刬袜,下田犁耕;寒神凄骨,始感艰辛。
后来立志复学,迎朝阳,送黄昏,勤学苦练,前后判若两人。
背英语常与记忆赛跑,学理化常在夜晚苦行。读文史竟忘身上堆雪,写日记燃尽煤油孤灯。
一年不到,竟然一举成名。中高榜,喜双亲,转户口,到凤城。
师范三年,学音律,练书法,识古声,琴棋书画,浅尝辄止,倒也轻盈。
其间在小报登诗几首,稿酬喜得几文。从此,写文章,赋诗文,寻章摘句,欲敲翰林之门。
弱冠之年,走进村学杏坛,满怀豪情,挥鞭执教,扬洒人生。
然薪资微薄,出手不能奉父母,牵情不能遂爱人。一时激情,渐渐荒芜,因此学业颓废,事业无成也。

二十又七之年,幸得同事指点,来到省城学院,读国史,听骚韵,习诗经。
音韵学初尝历代古韵,训古学浅通释词之门,文字学粗解汉字之根。吟唐朝李杜之诗,谱宋代苏辛之韵。观元杂剧之瑰丽,赏南曲小调之清新。
然成年学书,心绪不复单纯,家人老小,人情世故,常堵心门。故大学几年,虽然想学,也难大成也。
而立之年,又回乡执教,转入永和中学。混迹于杏林之间,叩门于学术之外,虽爱读书,然不求甚解,虽爱教学,然不得其法。
佳木之高,可以度其材;明眸之亮,可以度其神。而本人形神俱瘦,自不屑于职称金钱之困,偶傲于心,闲游于山林野岭,倾心于故都名胜。
后遇贵人,来我校传播中华文化,碍于当时我任教研组长,班门弄斧,赋诗两首,附庸风雅,竟得抬爱,悉心指导,叩响平仄之门。
买书籍,习古韵,辨诗音。《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嚼之如甘淳;《广疏雅韵》,《说文解字》,以及各种诗评,常在床头解困。
人近不惑之年,除在小报网络发表几首小诗外,也没有多少精进,此乃人生憾事也。
然生于国盛民安时代,欢乐常激于胸,正气常溢于外,此亦人生之幸事也。
平时虽无二两黄酒,然一首小诗,则可卖一醉。虽无学富五车,然一本小书,则可激诗情也。虽一介百姓,然胸怀家国,情系河山,也能自足自信也。
人生漫漫,韶华如流,每及生日,对镜相照,秋颜雪头。于是题诗写意,聊以慰愁也。
生日感怀
(一)
浮生四秩六,未老鬓发秋。
镜里人如梦,窗前月似钩。
青山云尚在,碧叶露犹留。
玉漏催人痛,涓涓如水流。
(二)
浮生四秩七,未老鬓发稀。
秃笔抒壮志,丹心著雅诗。
路长惜步短,春逝畏时迟。
努力添餐饭,今朝正美时。
(三)
浮生正四纪,逝水痛流年。
近有相如渴,远无元亮贤。
杏坛鞭影短,学海泛舟偏。
恨晚花将谢,无声蜡自燃。
(四)
连夜西风细雨稠,玉壶光转入霜秋。
山河梦里情难老,日月轮中岁已酬。
燃尽蜡烛悲有泪,吐完丝茧乐当囚。
今朝正是期颐半,伏枥深耕志不休。
岁月静美,惜时如金。只恨文僵诗瘦,必待深耕。然时序渐老,常心急如焚。拙笔不停,愿我余途,携诗远行!

作者简介:弓长十八,原名张灿伟,男,仡佬族,大学文化,中学教师,贵州省凤冈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遵义市凤冈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凤冈诗联》副主编。著有校本教材《永中诗韵》,个人诗集《清流集》等。
谢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