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 叶
作者 ‖ 刘毅翔
绿叶
你羞涩而温情
如梦
静静的
在母亲的腹中悸动
如风
柔柔的
唱着四季的歌
洒着激动的泪
如酒
清纯清醇的
使人沉醉
绿叶
纵然飘零
也从未听过
你的哀叹
为什么
----绿叶
———————————————————————

片片绿叶总关情
——读小诗《绿叶》
文/子木先生
这首小诗,寥寥几十字,却道尽绿叶所有特质:羞涩、温情、优柔、热烈、清醇,给大地抚慰,给人们启迪与热望。耳闻目睹的事物往往最难写,作者是怎样借绿叶寄托片片情思的呢?
作者直接入题,借景抒情,表达对绿叶的欣赏与赞美。三个“如”,比喻新颖生动贴切,层层深入,用词准确更迭,轻柔婉转。羞涩而温情/如梦,像一面显微镜偷偷拍摄在那早春一片片鹅黄娇嫩的新生叶片儿上,光线恰好,角度恰好。此时恰好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想到母亲腹中蠕动的胎儿,是怎样地慢慢生长,慢慢成形……一个美妙无比的梦开始启航!柔柔的/唱着歌/洒着泪,作者把视线拉长,仿佛长广镜头,去关注绿叶的四季,关注它们一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让读者眼前出现绿叶一生中蒙太奇般命运色彩与生活内容的翻转与变化。而绿叶外露于人的,就像柔柔的风,不露太多岁月的痕迹。“清纯清醇的”,进一步写到绿叶的内质与价值,它那样清澈纯朴,从不改变本质,又是那样清明深厚,给人美的享受爱的启迪,使人沉醉。如酒,说不出理由却深爱彻底。就像最好的摄像师,他从最初拍摄物体外向的炫目动人开始,随着摄像者技术与领悟力的提高,最终目中无物目中无人,他已经深入到拍摄物体的心灵与魂魄一样,最好的诗的层次还是要深入到词语的内核与里层。作者爱绿叶,也是经历了如梦、如风、如酒的过程吧?世人爱绿叶,也必经历过悸动、激动、沉醉的关口吧?!我们对待生命,也是直面一切迷惘、痛彻心扉、幡然醒悟、了然通透的旅程吧!一切生命,都有他如绿叶一般的经过!
——————————————————————

再叙绿叶
/刘毅翔
如果说第一节是借描写抒情,那么第二节则是在边说理中边直抒胸臆。一个“纵然”,暗含了作者所有的评价观点与情感倾向,直接关注绿叶最后的归属“飘零”。葱绿时当然粲然,飘零却更显得无憾!如此漂泊最后仍然无依无靠失去所有光彩,自怨自艾自怜自叹总归无济于事,春夏秋冬骄阳寒雪照样运转,何不顺应生命的本然无怨无悔奋斗一生,把哀叹掩埋泥层,把欣喜留存人世。为什么/绿叶,这是作者在问绿叶,问世人,问自己,也是在扣问生命。一句疑问,戛然而止却又余韵绵长余味不绝!
第一节三个比喻句,乍一读似乎脱了节断了层,细读,确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在回环往复层层复沓中让人萌生许多自我完善的想象空间。这就是诗歌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停顿、脱落与绵延。诗歌,有普遍意义上来自理论技法的指导,也有诗人个人灵感与习惯积累基础上的创造。那些创造如果引人共鸣了,也会成为一种普遍的认同。我欣赏这种句与句之间貌似脱节的绵延,希望读到更多这样的艺术创造。
是的,随着最后一叶飘零,那最初的一片羞涩而温情的鹅黄,又会跟随着浅浅春意,在某一棵枝桠的上头,油油地发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