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林旭、武新国、夏志恒、尹明亮、赵耀武。后排从左至右为张建政、笔者、王智勇、王香莲。

前二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王香莲、尹明亮、郝文艺、武新国、夏志恒、金师(敬称,真名不清)、赵耀武、林旭。笔者和张建政老师位于第三排两端。
今儿个腊八节,妻子准备了不少馅要包饺子。于是顿生许多回忆,不禁想起一系列与之有关无关的事来,思量着将其整理一番以供个人回味,同时,也与读者朋友同来分享分享。
那年,自己在家乡的金塬小学教书,这也是自己刚参加工作不久。且说开春后,春暖花开,大约是学校外西边的麦场(空闲着)长了不少荠菜勺勺菜之类的野菜,或许还有地里的。反正,学校的体育课虽然说在操场上(操场在校门外的南面,这也是当时学校特殊的情况),而学生也会时不时就上西面的麦场与西南角的叫“庙沟”的沟里玩。
之所以说这些,就是想说学校老师在上体育课时趁这个时令便带了学生挖了些荠菜回来。挖回后就放在老师住宿门口前的光院子上,然后叫上来几个聪明伶俐手脚麻利的女孩子帮学校的厨师。这厨师个子高,当时约六十岁左右,我们都管叫他“金师”(图片中抱孩子的即是),是他每天给老师做饭的。
说挖来了荠菜,这饺馅问题就解决了,剩下的事就是擀饺皮和包饺了。要说的是自己从小一直见父母包饺做饺皮都是揉好一大圪垯面团后再从上面用刀取下一部分下来,搓成长条,再剁成一小块一小块如栗子般大小的小面圪垯,再用手一摁,用小擀杖擀后才做成又小又薄的饺子皮。而金师做饺皮的方法着实让我是头一次开了眼(我在心里暗暗给起名为陕西人做饺皮法):
你看,同样是揉好的一大团面,在案板上擀成要吃面条一样薄的一大案大面片后(几乎铺满了整个案板,是将方才说的那一大块面团反复擀后成为的一整张,这叫擀面),之后金师就用搪瓷碗,我们叫洋瓷碗的底部的那个把放在刚说的这张擀好的大面片上,从一边一个挨着一个摁在面片上做饺皮。每摁一下,一张饺皮成了;再摁一下,又一张饺皮成了,如此反反复复。到底这种方法好不好我可说不好,反正,这样用碗底摁出的饺皮绝对是比平时我父母做的和大家平常吃到的饺子的饺子皮要大好多。
包饺时,几个老师齐动手。要说的是,除教学前班的王香莲(时间长了,如没记错就是这名字,位于有金师的那张照片同排最左端的老师即是她)是女老师外,其余都是男老师。反正没课的就都给金师来帮手包饺,毕竟,包饺子可是个数目活。
具体怎么包就不说了,且说煮熟的饺子在起锅后让人看得瞠目结舌,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大,而且是绝对的大,超前的大。记忆中那碗里也就盛五六个七八个饺子吧,最多不会超过十个这碗就给盛满了。其他老师看到后没有不惊叹的,还说今天这饺子包得跟包子一样。还有的老师则说,这是平时大家吃到的饺子的它爷爷。自己更不能忘的是赵耀武老师当时形容这饺子的话:包得跟芥圪娃(方言,就是青蛙)一样。简单几个字,不听则罢,一听则不能不使在场的人难掩笑口。
多少年已过去了,那顿饺子到底味儿怎么样,自己的确已记不起来了,而那一次见识到的做饺皮的方法与看到煮熟后的饺子的模样倒让自己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不知今天的孩子们能不能包上几个芥圪娃饺子让我们做父母的尝尝,这会不会很难呢?
腊八节写于凤安,次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