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教育那些事
文/在乡村教书的男人
很多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唠叨。教育孩子,“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反作用。

与其多说,不如少说。少说多做,少说多听,少说多等。

少说多做,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小时候最重要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曾国藩要求他的儿子曾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他是这么要求孩子的,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曾国藩给自己规定,必须做到自订的十二条功课,即: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他把自己制定的一系列必须遵循的规矩严格施行,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曾纪泽更是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恒心,自学外语。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用三年时间,掌握了这门语言,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大放异彩,曾国藩的家教方式,功不可没。

少说多听,尊重孩子的意见
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往往扮演了权威的角色,掌控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主见,很难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曾国藩是一百多年前的封建家长,但是教育孩子却十分开明。
曾纪泽曾经批评《尚书》的注疏浅白无味,在过去,一个孩子批评古人,这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曾国藩却不以为意,他觉得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还有勇气指出古人的不足,这点实在难能可贵。
曾国藩早早就为孩子规划了未来,要孩子做一个像他一样的“治国理政”的人才。
后来,曾纪泽处理伊犁的外交事务中,大放异彩,洗刷了在“天津教案”中曾氏家族的耻辱,让人们刮目相看,也因此成为中国当时首屈一指的外交家。
有时候,听比说重要,懂得听取尊重孩子意见的人,往往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鼓励,他们的人生之路往往更加自信而坚定。

少说多等,让孩子慢慢成长
家长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有时候难免过于急躁,恨不得今天种树,明天成材,一旦孩子跟不上,就大加斥责。这样的心态,对孩子而言,百害无一利。
曾国藩在孩子小时候,让他们熟读诗书,勤勤恳恳,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曾纪泽16岁的时候,曾国藩开始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咸丰四年,曾国藩出征太平军,他让曾纪泽来长沙城为自己送行,让他见识真正的军旅,增长他的见闻。
而后,随着孩子的成长,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也会带曾纪泽在身边,让他熟悉军营里的大小事务。
在太平军平定之后,他把两个孩子带进总督府,和他的幕僚一起,做了自己的助手,让孩子熟悉政务。就这么打磨了十余年,曾纪泽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政治天赋,在政务上给出的一些方案,曾国藩也自愧不如。
曾纪泽是曾国藩手把手教出来的,他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一路稳扎稳打,成为中国当时最杰出的外交家,不仅为家族赢回声誉,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教育孩子,说不如做,给孩子树立起榜样;说不如听,尊重孩子的意愿;说不如等,让孩子慢慢成长。比起喋喋不休地说教,这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