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
古人有关春节的诗词不胜枚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里的“屠苏”是指屠苏酒。

古人用屠苏草和其它草药泡成的酒,春节时,全家老小都要喝,剩下的渣滓用红布包起来挂在门框上,还有驱邪避疫的作用。

“曈曈”是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桃符”是上面画有神灵或春联的桃木板,被挂在门两侧也用以压邪。
整首诗的意思是,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

王安石勾勒出的年味儿溢于言表,同时也描绘了许多古代风俗,如放炮仗、喝酿酒、换桃符,让人感觉古代时过年特别热闹,富有浓浓的文化气息。

而现代社会,这些民俗已经渐行渐远,特别现在,各地陆续出台了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人们早已不知“屠苏”为何物了,过节大多喝些国产名贵佳酿,或是叫不上名字的洋酒,以彰显奢华隆重,家家户户贴春联的风俗没改,只是很少有人自己动手写春联,也很少有人去欣赏春联上面的内容了。

也许是现代人科学知识越来越深厚,对于一些文化传承不再“迷信”了吧,鞭炮怎么可以驱鬼?药酒哪会避邪?桃符又怎能镇宅?

或许,文化就是一些讲究,无关科学,无关严谨,人们约定俗成的传说,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就构成了文明,它们的形成十分缓慢,可遭受破坏易如反掌,古代许多瑰丽的文化遗产,已被淹没在灯红酒绿之中,昔日优美的诗词歌赋或被网络热词宰割,我们还会给后人留下什么?难道是攀富比贵的心机?难道是纸醉金迷的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