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桂萍
书是我永远的岸。
明白这一点时,我早已嫁给了书。
没有一个特殊的仪式让我铭记嫁给书的确切的日子。
没有人牵着我的手郑重其事地把我交给书,然后对它说:她无怨无悔地愿意把自己终身托付给你,你要好好地照顾她。祝你们白头偕老,共度一生。
书也从来没有对我许诺:嫁给我吧!我会给你永远的幸福与安宁。
那时候的我一定是一个很幼稚的黄毛丫头,是我横冲直撞一不留神,撞进了书那宽厚挺拔而温暖的怀抱。当我从惊讶中睁大天真的眼睛,凝视它时,书真诚地拥抱了我。没有勉强,没有陌生,一切都是那样顺其自然又情投意合。它让我感觉,它的怀抱便是我在无知中等待了很久寻觅了很久最为心仪的家园。在这个每天都感觉新奇的家园里,我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废寝忘食。没有比这更让人迷恋的圣地了。在那里,我感觉自己幸福极了。情不自禁地傻笑又旁若无人地痛哭,真是如痴如醉地到了极致。
第一次见到令我怦然心动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书,是八岁那年。祖辈上没有一个可以称做知识分子的人。父母的父母都是穷人。我的父母处在那个多生多育光荣、人多力量大的时代,生育了十一个孩子,成活了八个。这么一大家子人,有钱能让肚子不嗷嗷叫就很不错了。父母哪有钱给我们买闲书。从来没有走进学校门没有文化的他们,更不会意识到:书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粮食——精神粮食。
记得那天,老师把新课本发到我的手中,第一次触摸着那一页页哗哗作响的纸张,闻着那阵阵隐隐飘香的油墨味,我兴奋得就像过年一样。那份激动与喜悦融进了幼小生命的每一个细胞。我从学校跑回家,急着要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正在忙农活的母亲,母亲看着我爱书如命的样子,高兴地说:“好好读书吧。”
就这样没有理由没有目标没有设想没有压力没有功利地爱上了书。忙完农活,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躲在一个安静的角落读书。一天天的长大中,我发现课本只是庞大书系中一本小小的书。人也许就是从不满足开始寻找,就像那时的我,满眼都是田野小溪,却渴望奔向大海和飞向天空。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同学读高中姐姐的书包里,我惊喜地发现了一本与课本不一样的厚厚的书。同学的姐姐告诉我,那是一本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小说。
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我好奇而有些兴奋地用双手捧着书,仿佛一下子就忘了身在何处,小伙伴们的嬉笑与聒噪都离我远去,忘情的我被书中的故事吸引着。
有人说:“你妈妈叫你了。”我分明也听见母亲寻找我那急切的叫喊声,可脚步就是那样难以挪动。同学姐姐催我赶紧回家,见我眼睛依然盯着书没有走的意思,就说:“这本小说借你看一天吧。”我喜出望外,非常真诚而感激地向她道谢。然后像捡了一个宝贝似抱着书狂奔回家。
那是我人生读的第一本小说《鉄旋风》,整个故事都是讲知青生活的。那些生活我没有经历过感觉特别新鲜,是那样扣人心弦。夜深人静时,我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可是听见父亲叫我关灯睡觉,不敢违抗的我只有躺在被子里依然挂牵着书。
我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今天我对书中的故事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然而,读它时的那种急切兴奋的心情,永远都难以从我的记忆中抹去。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
第一次读到那个让我浑身燥热不安的“吻”字,是在《青春之歌》中。那时,它还是一本“禁书”。怀着怎样的一种负罪感,又怀着怎样的一种渴望,读着那些美丽的文字与动人的故事,终于知道人其实还可以那样有意思地活着,神往的我彻夜难眠。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林道静写给芦嘉川的那些深情的诗句。小说中的人物,可能会永远活在我的内心深处。
请永远也忘不了,我为自己买的第一本书——《牛虻》。
“车轮飞,汽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 小学五年级时,老师带着天真幼稚的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歌朝圣般地来到韶山。经过株洲时,已经不记得怎么走进了新华书店,在众多的书中,我很盲目很随意用自己节省下来的九角钱买了《牛虻》。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然而,谁能想到,它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我,小学、中学、大学,然后几次搬家,我都没有抛下它。这个经过无数磨难的意大利英雄——牛虻,是不是早已进入了我生命的内心,活在了我灵魂的深处?
“不管我活着还是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考完大学的那年夏天,我感觉自己终于成为了一个冲出牢笼挣脱枷锁的自由人。可以彻底抛弃那堆早已让我厌恶诅咒作呕的课本试卷参考书了。一直关在教室里死记硬背苦苦支撑的我,来到老师家--那个有山丘有溪水的农家小院。
多么好!每天早晨与黄昏,我轻松自由地走在松软潮湿的田间小路上,看太阳升起夕阳落下,听鸡鸭牛叫小鸟唱歌。因老师的姑姑在中学图书馆工作。我从图书馆中借来好些书籍。
那个诗意的夏天,在那个农家小院里,我认识了夏洛蒂-勃朗特、列夫-托尔斯泰、芦梭------欣赏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用文字浓缩的思想的照片。一行行一本本地读着,每天每天都有一种被滋养又不断丰富丰满的感觉。那些日子的我幸福极了。然而,落榜的残酷现实,似乎中断了我美好的梦。我想:这辈子,也许我成不了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了。
世界上最爱的那个人——母亲,最终圆了我的读书梦。复读后,我如愿以偿。走进了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终于可以尽心尽意地与书为伴了。那些智慧的思维、美丽的文字永远牵引着我诱惑着我。我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匍匐在先人的足下,忏悔着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也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字。只是一本接一本读书。一本接一本地做着不知有何用的笔记。仅仅是因为喜欢愿意而已。
然而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和书有了很深的误会。这误会让我怨它恨它远离它甚至诅咒它。发誓永远都远离它不再走近它。然而,太深的恨是基于太深的爱。爱如骨髓的情感终究挣不脱它那大海般宽厚的怀抱,走不出它那天空般深邃的目光。
一个人要读书爱读书并没有错。重要的是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学会思考要学会观察。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读生活的这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这本活书,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文字的书本只是生活这本大书的一页插图,是生活的一个片段。只有读懂了生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智者。这是很久以后,我才领悟到的道理。
不明白书与生活的关系,经历一点挫折便怨书恨书焚书的那个人,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幼稚可笑。而那个可笑可叹可怜之人,便是我。离开了书的日子,就没有了可恨的欺骗?就没有了丑陋吗?不读书的日子就开心快乐吗?与书隔绝把自己独自封闭起来的日子,心似乎静了,静得如同死了。不得不承认,远离书的日子,心无着落无寄托无家园。无边的孤独与寂寞包围着我。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犹豫彷徨后,我终于与书像一对化干戈为玉帛的恋人。重新走进书抚摸书拥有书,让书那巨大绵密的力量,渗透我纤细的胸怀。
与书相拥的日子,它教会了我很多。教我懂得倾听,倾听就是吸收。善于吸收的生命,更有利于成长;教我思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辨别黑白真伪,用自己的脑子判断正确错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狂妄自大;教我自信乐观,世界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自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不要沉沦悲苦不要与怨天忧人不要孤芳自赏------
日子一天天地过,书一页页地读。有书伴我,似乎太阳更亮,月亮更圆,心更快乐。几十年后的某一刻,我突然明白:自己对书的爱恋,其实就是那种一见钟情又从一而终、既古典又浪漫跌宕起伏的爱情。嫁给书,我终生不悔。
张桂萍,女,副教授。1963年生于萍乡。1986年毕业于江西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期间,曾任办公室主任等职务。爱好文学写作,舞蹈,朗诵。著有散文集《生命是一种过程》。
萍乡市作协网刊编辑部☆
总 编:赫东军
执行主编 : 吴申良 邹丽卿
本期图文编辑:邹丽卿 吴申良
摄 影:来自作者或网络
图片歌曲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1453767609@qq.com
微信号:yinggeyanwu1700
地址:萍乡市文联大楼三楼萍乡市作家协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处理)
交流合作:
欢迎其他正能量高质量平台、纸刊与本平台交流合作。联系电话:18979962815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